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广告语的前提与隐含
作者姓名:刘健
作者单位: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由于广告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广告用语必须短小精练并要达到宣传目的,而预设和隐含就是广告用语中常用的两种方法.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广告词的语用预设和语义预设分析以及隐含手法分析说明运用预设和隐含,不仅能扩大广告信息量,弥补短小篇幅带来的不足,而且还能吸引广告对象做出自我分析推断,避免因明示或直接断言可能招致的风险.预设信息还可以和断言信息结合起来,创造广告语言的悬念与幽默.语用前提的恰当使用有助于广告传递信息,达到最终的说服目的.

关 键 词:广告  隐含  前提  预设
文章编号:1008-8881(2007)04-0140-03
修稿时间:2007-07-04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刘金英.广告用语的预设和隐含[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274-277.
[2]、杨永芳.广告中预设、隐含和声言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94-95.
[3]、李桔元.隐含与推理——广告语篇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7,10(1):94-99.
[4]、李桔元.隐含与推理——广告语篇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94-99.
[5]、陈婧.语用预设视角下的地产广告语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李晋瑜.论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69-171.
[7]、万绍和.论法治的稳定性——法治理论预设前提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65-71.
[8]、马崴.从语用和语义学的不同角度浅析前提在广告语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5).
[9]、蓝小玲.语义的隐含[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0]、赵秀杰,兰彩玉.论广告中的前提和会话含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363-365.
[11]、张鹏华,潘一.《早秋》中的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1-115.
[12]、万绍和.论法治的稳定性——法治理论预设前提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457-463.
[13]、万绍和.论法治的稳定性——法治理论预设前提分析[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4):457-463.
[14]、尹海秋.前提歧义的语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156-157.
[15]、葛丽萍.预设在广告语中的应用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81-83.
[16]、陈蓓.汉英广告语篇中的文化预设分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67-72.
[17]、贾玉成.前提理解和翻译的三个层次[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3):98-100.
[18]、徐思益.谈隐含[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19]、张仁兰.隐含意义与语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90-94.
[20]、黄丽凡.意义隐含与意义连贯[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