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文献(共20条): |
[1]、 | 刘金英.广告用语的预设和隐含[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2):274-277. |
[2]、 | 杨永芳.广告中预设、隐含和声言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94-95. |
[3]、 | 李桔元.隐含与推理——广告语篇研究[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7,10(1):94-99. |
[4]、 | 李桔元.隐含与推理——广告语篇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1):94-99. |
[5]、 | 陈婧.语用预设视角下的地产广告语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
[6]、 | 李晋瑜.论广告语中的语用预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169-171. |
[7]、 | 万绍和.论法治的稳定性——法治理论预设前提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65-71. |
[8]、 | 马崴.从语用和语义学的不同角度浅析前提在广告语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5). |
[9]、 | 蓝小玲.语义的隐含[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
[10]、 | 赵秀杰,兰彩玉.论广告中的前提和会话含义[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363-365. |
[11]、 | 张鹏华,潘一.《早秋》中的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11-115. |
[12]、 | 万绍和.论法治的稳定性——法治理论预设前提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4):457-463. |
[13]、 | 万绍和.论法治的稳定性——法治理论预设前提分析[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7,20(4):457-463. |
[14]、 | 尹海秋.前提歧义的语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156-157. |
[15]、 | 葛丽萍.预设在广告语中的应用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81-83. |
[16]、 | 陈蓓.汉英广告语篇中的文化预设分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4):67-72. |
[17]、 | 贾玉成.前提理解和翻译的三个层次[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3):98-100. |
[18]、 | 徐思益.谈隐含[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
[19]、 | 张仁兰.隐含意义与语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90-94. |
[20]、 | 黄丽凡.意义隐含与意义连贯[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1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