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理论谱系与价值重估
引用本文:裴萱.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的理论谱系与价值重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194-204.
作者姓名:裴萱
作者单位:;1.河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现代性视域中的艺术自律问题研究”(10BZW00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空间美学的建构与后现代美学理论新变”(2016—qn—081)阶段性成果。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美学热"绝非仅仅是文学和美学层面的话题,其生成机制、话语内涵和思想脉络,都与中国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变革密切相关。在"手稿热"、"译介热"、实践美学与文艺美学的表征呈现中,凸显的是从美学自律到社会启蒙、从知识场域伦理和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拮抗关系。"美学热"的理论谱系也并非仅仅指向学科自身,而是指向新时期的知识生产机制和知识分子的公共话语权。知识"大生产"与"有限生产"双方此消彼长、人学取向的西学资源与马克思主义框架体系相互规约,共同促进了知识的现代化转型。此种理论探索并没有伴随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化与美学边缘化而停止,相反,它所确立的场域伦理、现代视野和人学启蒙思路将继续长久而深刻地影响历史,以文化研究的视角重新以"共通感"的形式渗透进中国现代转型的公共性批判与建设之中,为主体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断努力。

关 键 词:“美学热”  知识场域  意识形态  现代化  话语权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