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探析
引用本文:邓海龙. 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探析[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7(1): 54-57.
作者姓名:邓海龙
作者单位:1.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    要:胡锦涛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形成的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本质、结构和功能等基本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回答,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新形势下,系统梳理和全面把握胡锦涛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对于指导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胡锦涛  马克思主义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收稿时间:2013-09-27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全文
相似文献(共20条):
[1]、何文校.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67-73.
[2]、张传泉.雅克·德里达的马克思主义观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邓集文,祝全永.马克思主义政府服务观探析[J].湘潭工学院学报,2007,10(4):62-66.
[4]、陈桂香.李达早期马克思主义观探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
[5]、邓集文,祝全永.马克思主义政府服务观探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4):62-66.
[6]、曾祥耿.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探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1):85-88.
[7]、闫茂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逻辑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355-358.
[8]、郭超.胡锦涛青年观的新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7-21.
[9]、贺方彬.论胡锦涛的民生观[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5-9.
[10]、何秋容.论胡锦涛的青年观[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19.
[11]、师吉金.胡锦涛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4-17,22.
[12]、江秀乐,王伟萍.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38(1):1-3.
[13]、张冬冬.中国共产党构建马克思主义观之科学方法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41-44,71.
[14]、裴文霞,陈瑞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演变历程探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2):51-58.
[15]、王浩斌.试论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超越[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6-80.
[16]、秦书生,王宽,张瑞.胡锦涛可持续发展思想探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310-314.
[17]、裴爱红.胡锦涛社会保障思想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91-95,108.
[18]、张敏,杨非.胡锦涛民生思想探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3):42-44,56.
[19]、孙寅生.胡锦涛执政党伦理思想探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2):9-12.
[20]、姆切德洛夫,马积华.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3(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