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以“情”代“性”:欧阳修“人情”内涵及对儒家性情论的影响
引用本文:孔令伟.以“情”代“性”:欧阳修“人情”内涵及对儒家性情论的影响[J].天府新论,2019(3):37-44.
作者姓名:孔令伟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政治伦理思想通史”(编号:16ZDA10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欧阳修继承了先秦“情”的实意内涵,以“人情”指代人们能普遍经验和接受的基础常识。在他看来,这种常识具有质实性意义,是人之为人均应具有的属性特征,从而使“人情”被抽象为具有规范意义的普适理则,成为阐释经典和审视制度的观念基础。欧阳修对“人情”的看重与其对儒家传统“性”论的批评密切相关。将“性”进行分类和价值判定的同时直接诉诸现实经验支撑的传统论述模式存在内在矛盾,并减损了“人生而静”之“性”的本体意义,流于玄远空洞。因此,欧阳修试图以“人情”代替“性”论,以恢复先秦儒家“易明可行”的学说特征,增强儒家思想的现实感和说服力。欧阳修“以情代性”的观念尽管不够完善,但对宋代“性”论的发展仍有诸多裨益。

关 键 词:欧阳修,人情,质实,性论,人生而静,以情代性
点击此处可从《天府新论》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天府新论》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