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苏轼唱和诗初探
引用本文:徐宇春. 苏轼唱和诗初探[J]. 青海社会科学, 2006, 0(2): 74-78
作者姓名:徐宇春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    要:唱和诗在苏诗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但囿于传统的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苏轼与苏辙、苏门学士、友人的酬唱,其意义不仅在于诗化日常生活,彰显文人士大夫的雅趣,突显诗歌的交际功能,更在于它反映了诗人真实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时代的审美趣味。苏轼“和陶诗”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对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自此以后“和陶”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关 键 词:二苏唱和  元祏唱和  和陶诗
文章编号:1001-2338(2006)02-0074-05

On Su Shi's "Chang-He" Poems
Xu Yuchun. On Su Shi's "Chang-He" Poems[J].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2006, 0(2): 74-78
Authors:Xu Yuchu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相似文献(共18条):
[1]、王卓华.从几部唐代唱和总集看刘禹锡的唱和诗[J].殷都学刊,2005(4):76-79.
[2]、肖瑞峰.论刘禹锡与牛僧孺的唱和诗[J].浙江社会科学,2015(1):107-113,160.
[3]、陆路.六朝唱和诗考述——以建康诗为中心[J].甘肃社会科学,2022(2):162-174.
[4]、张思齐.宋代的味论诗学与苏轼的诗味追求[J].齐鲁学刊,2001(2):61-65.
[5]、四萧唱和诗考述——以建康诗为中心[J].江海学刊
[6]、吴大顺.论欧梅唱和诗的创作动机[J].学术论坛,2004(1):142-145.
[7]、胡迎建.论明代海南名诗人王佐的赠答唱和诗[J].琼州学院学报,2014,21(6):27-33.
[8]、李欢喜 亚琴.苏轼"和陶诗"艺术风格论略[J].阴山学刊,2005,18(1):33-36.
[9]、安熙珍.苏轼"和陶诗"二题[J].学术研究,2004(7):133-135.
[10]、舒耘华.从苏轼和陶诗的酒主题看其思想轨迹[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2):66-67.
[11]、曹志平.论苏轼的“归隐情结”及其文化心态[J].齐鲁学刊,2006(1):135-139.
[12]、冷成金.从《东坡易传》看苏轼的情本论思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73-78.
[13]、李朝军.论晁补之对苏轼词风的拓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7(8):89-95.
[14]、杨立群.论陶诗的“风华清靡”[J].江淮论坛,2007(3):166-170.
[15]、钟振振.陈迩冬、金性尧先生苏诗名篇注释质疑[J].文史哲,2005(1):123-128.
[16]、李军.苏轼论诗歌艺术风格[J].江淮论坛,2007(1):160-165.
[17]、樊毓霖.精神信念与知识分子宿命--苏轼"尊主泽民"思想浅谈[J].阴山学刊,2004,17(4):97-101.
[18]、张宝石."解诗""用诗"摭论[J].学术论坛,2005(6):135-13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