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作为嗣续光大“国民性”与“国性”的文学——梁启超1915年前后文学观的转变
引用本文:张冠夫.作为嗣续光大“国民性”与“国性”的文学——梁启超1915年前后文学观的转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8-94.
作者姓名:张冠夫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1915年,梁启超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中宣布将报国的方向由政治转向社会,其借改造社会以改良政治的思路与同样以该年为起点的《新青年》同人取得共鸣。但其思想中不断增强的文化民族主义因素使他修正了对"国民性"等问题的负面认识,这与后者单纯的启蒙立场分歧明显。梁氏认识的转变反映在这一年写成的三篇文学短论中。他不再将文学视作改造"国民性"的利器,而是将其作为传承光大"国民性"和"国性"的重要手段。以此他指斥当下有害于国民和"国性"的"新小说",并将文学的发展联系于本国的文化和历史。梁氏此期的认识转变预示着其投身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动向,其与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主流话语的分歧也以此为开端。

关 键 词:梁启超  “国民性”  “国性”  文学观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