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相对贫困治理理论与中国地方实践经验
引用本文:左 停,贺 莉,刘文婧.相对贫困治理理论与中国地方实践经验[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6):1-9.
作者姓名:左 停  贺 莉  刘文婧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 100094
基金项目:研究阐述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18VSJ099)
摘    要: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是贫困理论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均属于与基本需求相联系的客观贫 困这一范畴。中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将逐步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减缓相对贫困。根据人的基本需求定义的贫困和与收入分配结构有关的相对贫困其内涵与外延将产生变化,帮扶对象呈现出从绝对贫困群体到相对脆弱群体的转移特征。江苏、浙江、山东等省的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贫困问题呈现出较多的相对性,这些省份脱贫攻坚的实践探索应对了不同层次的相对贫困问题。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理解处于转型期的贫困相对性,对东部几个省份已开展的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进行总结、提升并尝试融入全国反贫困的政策体系中,实现相对贫困群体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相对贫困  贫困相对性  收入不平等  包容性增长
点击此处可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