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区域科技发展与合肥科技城建设
引用本文:吴贵生,魏守华. 区域科技发展与合肥科技城建设[J]. 学术界, 2005, 0(1): 7-18
作者姓名:吴贵生  魏守华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北京,100084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2 0 0 4 0 36 0 4 9)资助
摘    要:
近年来 ,不仅国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 ,而且各地区也加大发展科技的力度 ,科技城建设就是一种方式。本文以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二维聚类分析基础上 ,对我国省区科技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 ,并分别从全国和省区两个层次分析了科技的区域集聚现象 ;还对比了安徽省各地级市的科技分布状况 ,并分析了其成因 ;在概括区域科技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后 ,就合肥科技城的建设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 键 词:区域科技  合肥  科技城
文章编号:1002-1698(2005)-01-0007-12

Development of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of Hefei Tow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 Guisheng,Wei Shouhua. Development of Lo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of Hefei Tow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J]. Academics in China, 2005, 0(1): 7-18
Authors:Wu Guisheng  Wei Shouhu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相似文献(共20条):
[1]、徐琴.合肥经济圈建设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8-81.
[2]、肖平凡.坚持创新精神服务科技城建设[J].四川社科界,2001(5):26-28.
[3]、黄茂兴,李建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 --以福建省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8):96-99.
[4]、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管理——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J].社会科学家
[5]、曾牧野.《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介[J].学术研究,2003(4):125-125.
[6]、田德祥.科技发展、改革开放与道德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1997(5).
[7]、纪德尚,徐玉芬.区域科技发展战略的系统思考[J].中州学刊,1994(3).
[8]、张梦露.高校科技创新、交易效率与区域高质量发展[J].江汉论坛,2023(12):30-37.
[9]、刘怀廉.建设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1,9(4):143-146.
[10]、宋成晖.建设法治政府 发展区域经济[J].鞍山社会科学,2006(6):35-36.
[11]、邓峙.试论科技进步与我国小城镇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6(3):73-76.
[12]、李醒民."科学"和"技术"的源流[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5):15-18.
[13]、陈敏,柴明钢.试论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几个要素[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2,4(4):74-77.
[14]、彭富国.中国科技政策发展阶段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6):25-28.
[15]、苏瑞英.高科技的发展与现代教育[J].学术探索,2002,23(3):17-18.
[16]、王志莲.科技立法与可持续发展[J].广西社会科学,2002(5):158-160.
[17]、严励.论地域性新闻网站的建设与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5,13(1):135-137.
[18]、许艳华.科技伦理--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2):20-22.
[19]、赵俊平,王菲.大庆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J].大庆社会科学,2006(2):13-14.
[20]、刘彦群.四川福宝镇古盐道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5):15-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