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十七年”诗歌的乡村空间与社会认同
引用本文:巫洪亮.“十七年”诗歌的乡村空间与社会认同[J].重庆社会科学,2013(12):64-69.
作者姓名:巫洪亮
作者单位: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00
基金项目: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十七年’诗歌研究”(批准号:10YJC7510941;2011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十七年诗歌’现象研究”(批准号:2011C035);龙岩学院青年教师攀登项目“当代文学期刊研究”.
摘    要:在“十七年”的诗歌生产中,“乡村”不仅是诗人激情想象与理性建构的对象,同时也是被多维意义反复浇铸而构造起来的崭新空间。“精神”、“物质”与“权力”是“十七年’’诗人建构乡村空间政治属性的三种维度,被充分“诗意化”的乡村空间以一种隐蔽和柔性的方式重构着民众的精神记忆,被‘‘物质’’所填充的乡村空间交织着民众迈向现代化的渴求与焦虑、紧张与惶恐,刻写了“权力”印痕的乡村空间则参与了阶级身份的界划与指认,赋予了乡村女性新的权力。

关 键 词:“十七年”诗歌  乡村想象  精神记忆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