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专题视点: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
引用本文:郭声波.专题视点: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1):64-64.
作者姓名:郭声波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广州 510632
摘    要: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一条孤立的航线和几种大宗商品的海上贸易,它应该是多维的系统。除多线航路系统不论,多边贸易系统亦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即商品并非只有中国的丝瓷、茶叶,商船并非只有中国的帆船,19世纪以来,英、法、美等新殖民帝国取代葡、荷、西等老殖民帝国,在环南海地区扩大了殖民地,加入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圈,不仅欧美的服饰、文化、医药、军工产品继踵而来,而且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鸦片、香料及橡胶、石油等工业原料也逐渐成为大宗商货。海上丝路千帆万船,仆仆于道,但人们的活动远不只经贸那么单纯,相互之间的政治、文化影响也一直相随其中,这就是多元交流系统。为了深入研究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多维系统,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会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同仁,通过“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以1405—1945年间中国人在环南海地区进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经营活动及中国文化影响产生的地理景观为切入点,探讨作为这些活动主营力的人口本身的空间移徙、社会组织及其生存发展方式,深入发掘环南海文化圈的底蕴,阐明环南海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形成的空间过程,华侨华人拓殖空间及其与自然、人文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期“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专题特推出三篇论文,对中越宗藩关系影响下的越南疆域与政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人移民与经济地理进行深入解剖,比较鸦片战争前后宗藩关系与非宗藩关系体制下的环南海地区政治、经济格局。以往对清代中越关系的研究,多停留在朝贡体系或宗藩体制的国家关系层面,并未深入到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剖析。《越南阮朝初期“京—城”政区体制的内涵与消亡(1802—1832)》一文通过详细的材料分析,指出阮朝建立初期为解决过长的南北领土与有限的控制能力之间的矛盾,借鉴西山朝“三分统治法”创制的“京—城”区块结构,其内部仍叠套有圈层结构政区,并且由于出现诸多弊病,不得不很快中止,仿效宗主国清朝改行督、抚、布、按分权共治的省制,而没有按照其支持势力法国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这充分说明宗藩关系体制下中国政治文化对越南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关于东南亚华人华侨研究,有人曾消极认为“无国家社会历史进程依托”“无理论背景分析框架”“无系统经验研究支撑”,而历史地理学恰好就为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进程和多层面框架,《论清代中国商人入越开发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和《英属婆罗洲华人经济开发的进程与意义(1840—1941)》两文就是例证。前者论证清雍正以后开放洋禁,粤、闽籍商人源源不断前往越南,涉足商业、矿业等领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商品流动和货币互通、政治互信,由此可以看出,清代中越两国之间不仅存在政治上的宗藩关系,而且在经济上紧密依存,华商构成了清代中越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维度,见证了清代中国对越南社会的深刻影响。后者论证鸦片战争以后一百年间华人移民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在英属婆罗洲地区进行农、工、商业经济开拓,奠定了当地经济地理格局,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导向。同时也客观指出,华人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华人商业较为封闭与内向,主要依靠外埠华人或欧人公司与其他地区发生经贸联系,华人经济活动格局既与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也是英国殖民政策宏观调控的结果。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地理研究,素为学界薄弱环节,为了推动中国历史地理学走出国门,我们愿抛引玉之砖,作一尝试,望方家不吝赐教。

点击此处可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