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黛西蕾的婴孩》的深层意义
引用本文:申丹.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黛西蕾的婴孩》的深层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100-110.
作者姓名:申丹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100871
摘    要:学界倾向于对某一作者(尤其是其意识形态立场)形成某种固定的看法,这种定见构成一种阐释陷阱,影响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之间差异的认识,而这种差异往往是潜藏文本或深层意义的重要载体。由于对凯特·肖邦不同作品之间的差异性缺乏认识,西方学界将她的《黛西蕾的婴孩》解读为反奴隶制和父权制的作品。然而,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其潜藏文本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呈相反走向的种族政治,这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表层的种族政治,甚至在某种意义上置换了性别政治。若要挖掘作品的潜藏文本,我们不妨首先尽量抛开成见,对作品的叙事结构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判断这一作品本身的隐含作者,然后再考察隐含作者与历史语境中真实作者的关联以及同一作者笔下不同隐含作者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批评的遗憾”。

关 键 词:隐含作者  叙事结构  阐释定见  表面文本  潜藏文本
文章编号:1000-5919(2005)05-0100-10
收稿时间:2005-06-25
修稿时间:2005-06-25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