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传统儒学中“仁”的身体性阐释
引用本文:陈晓曦.传统儒学中“仁”的身体性阐释[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作者姓名:陈晓曦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12&ZD122);滁州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哈奇森的道德感理论与幸福论研究”(2012qd38)
摘    要:中国哲学中流露着强烈的生命气息,尤其是传统儒学中"仁"的观念的初始根据源于身体。这个本然地含有认知、道德与伦常意识的身体,并非现代医学科学视野下的身体。身体的仁学意义是指身体的感通性、自发而本然的回应照料能力,因而之于"仁"具有本源性、可返回性。基于身体的这个初始出发点,层层外推,逐步演化成了父子、乡党、陌生人,直到天地万物。对于道德意识结构和伦理秩序的研究与探讨,既不能重蹈西方贬抑身体抬高思维能力的老路,更不能遗忘身体之于道德伦常的本源性价值。消除自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与身体都存在直接关联,这是回应、照料和关怀德性的实践理性上的必然要求。

关 键 词:儒学  身体性  “仁”  感通性  本源性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