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金融扶贫、行为心理与区域性贫困陷阱——精准识别视角下的扶贫机制设置
引用本文:黄英君,胡国生.金融扶贫、行为心理与区域性贫困陷阱——精准识别视角下的扶贫机制设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2):1-10.
作者姓名:黄英君  胡国生
作者单位:;1.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重大招标课题“教育领域‘精准扶贫’的实施战略研究”(2016-ZD-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虚拟经济运行安全法律保障研究”(14ZD148)、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CXTDX201601007)阶段性成果。
摘    要: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过去的扶贫模式大多依赖财政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环境,金融方式在扶贫工作中的运用并不到位,更没有注重贫困人群行为心理的改变,尤其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心理诉求等很容易被忽视。而行为经济学理论认为贫穷有与其相应的行为特质,扶贫应该且必须考虑贫困人群的行为心理。基于此,本文借用心理账户理论分析了贫困人群的金融心理特质,结合区域性"贫困陷阱"假说阐述了金融扶贫的正负效应,研究认为:金融精准扶贫需要建立横向和纵向的金融联动机制,才能实现贫困人群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同时,本文进一步依托行为经济学理论,从金融信贷、金融储蓄和移动金融等三个方面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行为进行了机制设置,并提出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建议。

关 键 词:贫困人群  金融扶贫  行为心理  心理账户  贫困陷阱  精准扶贫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