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心所同然”与“各有会心”——宋明以来诗学中以解释者为中心的主观性阐释方法摭谈
引用本文:刘凤霞.“心所同然”与“各有会心”——宋明以来诗学中以解释者为中心的主观性阐释方法摭谈[J].云南社会科学,2012(4):151-155.
作者姓名:刘凤霞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摘    要:宋明以来文人对诗歌进行的主观性评点和鉴赏成为中国古代阐释学的一大景观。其主观性不仅表现为对诗人"心所同然"的知音式共赏,还表现为"各有会心"的个体性解读。究其原因,除了以"言不尽意"、"诗无达诂"和"六经注我"为代表的诗学阐释传统,还包括宋明理学、心学背景下,由"尚意"到"尚味"诗学精神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反诠释"倾向。其后,在清代学者毁誉参半的评价体系下,古代诗歌的阐释呈现出多元共生的局面。

关 键 词:主观阐释  “心所同然”  “各有会心”  阐释多元化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