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延边各族人民经过41年的艰苦努力,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延边经济发展迅速.1990年,全州工农业总产值可达到42.2亿元,比解放初增长了20.1倍,比改革前的1978年增长了2.1倍;国民收入可达到34.3亿元,比1978年增长4.2倍;全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79年至1990年累计达到50.2亿元,是前30年的2.5倍. 为加快延边经济的发展,延边州委和州政府根据州情特点,提出了如下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遵循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面向市场需求,以基地型农业为基础,以资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逐步健康发展中,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形势也是令人鼓舞的。1982年,全国107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72个自治县旗)工农业总产值完成564.93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比1981年增长14.07%,超过同期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的幅度。其中农业总产值完成280.97亿元,比1981年增长14.18%;工业总产值完成283.96亿元,比1981年增长13.97%,都高于全国增长幅度。民族自  相似文献   

3.
100亿元是个什么数字?这是一笔不小的金额,全国今年发行国库券40亿元,不及其一半。而这笔可观的数目,确确实实是民族地区城乡居民口袋中的闲置金钱。据有关统计资料,1983年末,全国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在银行的存款为82.5亿元,比1979年末存款增长两倍多。仅此数目,已超过了1983年民族自治地方组织的财政收入,也超过了当年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补贴,如果再加上农牧民手中的闲散钱,民族自治地方城乡居民的闲置资金不下100亿元。这笔可观的数目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相似文献   

4.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成效与特点今年,是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20年来,通过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纵观20年的发展历程,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特点明显。发展的速度快。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五个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40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7269亿元,年均增长9.8%,比全国高0.4个百分点。1984年以来,民族自治地方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极大改善。200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118万千瓦,是1984年的3.6倍。工业生产稳定发展。1998年工业总产值完成5313亿元,…  相似文献   

5.
客观地、科学地、全面地做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建设项目的评估工作,为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是提高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基建投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前提,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三十多年来,我国对民族自治地方基本建设投资不断增加,从1950年到1983年,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累计达839.41亿元,其中从1979年到1983年的五年中,基建投资为258.9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30.8%。建国以来,民族自治地方全民所有制单位已形成几百亿元的固定资产,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根据国家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6.
1996年11月下旬,湖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湖南省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在湘西州首府吉首市联合召开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现场经验交流会。吉首市委、市政府介绍了该市列为改革开放试验区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受到与会代表和省、州领导一致肯定和赞扬,现将他们在大会上的发言略加编次,供读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工作,诚心诚意地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民族省区的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据不完全统计,从1953──1964的门年间,在财政方面,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补贴累计达47亿元,仅1978年一年就补贴了42亿元。从1964年开始,中央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增加了对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云南、青海等省的机动金、预备费、少数民族地区补助费这…  相似文献   

8.
<正> 改革开放以来,吉首市经济不断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长。特别是自省委1994年批准吉首市为改革开放试验区以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抓住机遇,加大力度,大张旗鼓地开展财源建设,累计投入1.5亿元扶持财源项目,1995年实现财政收入9948万元,比1990年财政收入3253万元增收6695万元,增长2.06倍,实现财政收支平衡,使吉首市经济迅速壮大,其财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朱 基总理关于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三个确保”的指示,八月中旬,国家民委调查组在我省民委和当地党政领导的陪同下,到我省怀化市会同有关部门对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三个确保”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认真听取了怀化市政府有关领导的汇报。改革开放以来,怀化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财政收入不断提高,1999年比1994年翻了一番,为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三个确保”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工资支出增长的比例远远大于可用财力增长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建州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农牧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居民消费领域倾向多元化,生活消费品更新换代频率逐步加快,人民生活正向小康迈进。2002年末,全州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4.6亿元,是1952年的5718倍,是1978年的146倍。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分别达到17.9亿元和6.7亿元。全州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3556元,比1952年增加12996元,年均增加2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1元,比1960年增加1239元,比1978年增加1191元。人民生活:富了还要奔小康$中共阿坝州委宣传部…  相似文献   

11.
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国家的帮助和扶持下,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全州财政收入,1988年达到19818万元,比1950年增长148倍;比1978年增长2.68倍。财政自给率也由1978年的34.79%,上升到1988的62.23%。在17个县(市)中,有一个市上解,5个县基本自给。做到了十年改革,十年财政平衡,略有结余。坚持正确的理财思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讲求新形势下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是改善凉山财政状况,实现财政平衡的必由之路。财政的积累主要来自工业的发展。改革十年来,引进、筹集用于新建和改造企业的总投资达12.52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91亿元,新增固定资产9.75亿元。1988年实行承包的地方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实现税利、企业留利、职工工资总额、净上交财  相似文献   

12.
一、华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兴安县华江瑶族乡地处风景秀丽的华南第一峰猫儿山脚下,全乡总面积422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63个经济合作社。全乡15000人,其中瑶族3800人,占25.3%。1993年以来,乡党委、政府选准了一条“靠山吃山”,抓竹木加工,带动林业开发的路子,使全乡经济出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1996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3.86亿元,比1992年的2070万元增长了17.64倍;企业总收入4.27亿元,比1992年的1730万元增长了23.68倍;工业产值3.47亿元,比1992年的1250万元增长了26.76倍;财政收入4O9万元,比1992年的143万…  相似文献   

13.
吉首市地处湖南省西部边陲,座落在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区武陵山中心腹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全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县级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059平方公里,下辖11个乡、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人口总数26万,其中土家族、苗族189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27%。1994年,该市被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享受准州级经济管理权限;1997年又被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列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点市”。近年来,吉首市紧紧围绕发展民族经济这个中心,按照“强农、…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末,我国共有140个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1个自治州、104个自治县(旗)。自治地方总人口13927.0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6072.23万人,占自治地方总人口的43.6%。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7%。 1986年民族自治地方工农业总产值完成872.37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扣除自治地方区域变动因素和价格变动因素,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8.4%,其中广西、宁夏、新疆都高于全国的9.3%的增长幅度。农业民族自治地方在战胜了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农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1986年完成农业总产值363.5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85年增长2.7%。其中种  相似文献   

15.
(一)湖南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差距比较 1、湖南民族地区农民收入与全省比较.长期以来,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几年来,民族自治地方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点,我们可以将这几年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2001年,湖南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是1365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65元,民族地区占全省水平的60.26%;2002年,湖南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是1401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398元,民族地区占全省水平的58.42%;2003年,湖南民族地区人均纯收入是1487元,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533元,民族地区占全省水平的58.70%.  相似文献   

16.
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是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和加速发展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基本保障。它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0多年来,国家和上级国家机关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帮助是巨大的,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领导、帮助同自治权之间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有待探讨;同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全国出现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蓬勃形势下,怎样更好地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改革的步伐,加速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当前理论研究的重要任务。探讨和研究上级国家机关的帮助,对于今后更有效地帮助自治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现有55 个少数民族,64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0.13%。民族自治地方有一个自治州(辖8 县市)、7 个自治县、 2 个享受自治地方待遇的县(区)。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8%,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6.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年来,我省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  相似文献   

18.
在深化改革开放中,有一个问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沿海和內地的差距,有相对扩大的趋势。从全国看、民族地区1952年到1985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3.8倍,比全国平均增长总值低1.75倍,比沿海地区增长总值更低。从云南省看,少数民族聚居区“六·五”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递增9.9%,比全省平均增长总值低1.3%;人均水平的差距由1980年的148元,扩大到了1985年的236元。  相似文献   

19.
今年10月1日是新中国50华诞。50年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曾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领主制社会和封建地主制社会并存的云南民族地区,经过各族人民的拼搏奋斗,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大跨越,迈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民族自治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1.62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589.2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77元增加到1998年的1164元。回顾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云南民族工作,我们可以自豪…  相似文献   

20.
<正> 省委、省政府为探索加快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路子及办法,根据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关于进行第一批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的指示精神,于1994年10月下发了湘委[19994]21号文件,将吉首市列为我省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同时,在试验方案中就建立试验区的必要性、建设的总体构想和奋斗目标、试验内容、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等作出明确要求和规定。根据奋斗目标的要求,试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现第一阶段(199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