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贺建新 《老年人》2009,(7):23-23
2009年“五一”期间,我回隆回老家看望老母亲,当时,她正把箱子里的几件旧衣服拿出来晾晒。看着那些满是补丁的旧衣服,我忍不住对母亲说:“现在又不是没有好衣服穿,还留着它们干什么,难道您想把它们变成文物吗?”“看到这些旧衣服,我就想起了过去的生活。”母亲说。  相似文献   

2.
福娃 《伴侣(A版)》2016,(10):6-8
理发店会唱歌的学徒工 林坤原名卢绪乾,1979年10月生于山东莒南县相沟乡中沈保村,后随母姓,改艺名为林坤.1987年,弟弟卢绪坤出生.从小到大,弟弟都像跟屁虫,屁颠屁颠地尾随林坤身后.林坤比弟弟大8岁,经常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哄弟弟抱着猫咪入睡.  相似文献   

3.
许是喜欢大眼睛姑娘的缘故,第一眼看到秦娅时,就觉得投缘,那时她才八岁,穿着身干净的旧衣服,站在她妈身后.扑闪着大眼看着我们。“妈妈,那个是什么?”她指着摄像机不解地问,得知是录制电视节目的摄像机后,她好奇地问:“那我能上电视?”  相似文献   

4.
记忆中,小时候的我总是穿着姐姐剩下的旧衣服,永远的灰头土脸。童年的阴影使我在成年后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血拼”一族,曾经一口气买了八件名  相似文献   

5.
江萍 《老年世界》2013,(24):13-13
女儿的房间有一个小阁楼,里边满满三大箱子都是我曾穿过的旧衣服。历经数次捐物清理,妻子想处理掉,却又担心这些破旧的衣服没人要,浪费邮资,于是又留了下来。久而久之,这些破旧的衣物,倒让我生出许多怀旧的情愫。每一件衣服,见证了一段个人的成长史,这是那些老旧照片所无法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粑粑鞋     
陈孝荣 《老年世界》2009,(19):27-27
我是穿土布鞋长大的。那是一种用穿烂的衣服换下来改做的布鞋,妈妈去地里把魔芋挖回来磨成浆,再放锅里烧开,把换下来的旧衣服布一层一层地糊成“布壳子”,把“布壳子”晒干,然后妈妈就用这“布壳子”铺鞋底,做鞋帮。用这种“布壳子”做成的鞋,妈妈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粑粑鞋”。  相似文献   

7.
吴迪 《老人天地》2013,(6):18-19
“穷也要美”暮春时节,我和77岁的婚纱设计大师陈富美相约在一家日式小馆子见面。她穿了一件藏蓝色的粗布褂子,红色、绿色、黄色的装饰边让我立刻联想到藏族妇女的五彩围裙——“帮典”。她走了几步“猫步”,回头问我:“美吗,我自己设计的,旧衣服用家里碎布头拼了几道,就成了时装啦。”  相似文献   

8.
位朋友,家境殷实,对家中的老人也很孝顺。吃穿用住样样好,平时还给老人相当数量的零花钱。可家里八十高寿的老奶奶却很节俭:吃剩的一点菜舍不得倒掉,下餐热了又吃;旧衣服补了再补,新衣服却藏在箱底;把扔进垃圾桶里的饮料罐、厚纸袋等捡回家,说可以卖钱。为着这些...  相似文献   

9.
天方夜谭变成不可回避的事实在计划经济年代里,工厂、企业的职工曾经是乡下农民羡慕之极而又望尘莫及的“上等公民”。那时,他们吃粮靠平价供应,花钱靠固定工资,工资低物价也低,没多少积余也不欠债,要说他们需要接济,简直是天方夜谭。可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个天方夜谭变成了不可回避的事买。在工厂、企业的职工中,借钱买粮糊口的有之,数月肉不沾口的有之,捡人家倒掉的黄菜皮吃的有之,拾别人扔掉的旧衣服去的有之,孩子因夺不起学合而养学的目2,家人生病因何不起药8而既间的目Z·。他们所以组此查团,皆因入不团出所致。国家…  相似文献   

10.
白素 《现代交际》2008,(3):36-37
莫太太过的生活是我一直向往的。从她口中可知,她除了打麻将,购物,就是到我们的养曲馆来做SPA了。我对按摩其实一窍不通,自幼家贫只能读了一所民政学校,毕业之后又不愿意去殡仪馆做死人化妆师,所以。我只好去应聘SPA养生馆的按摩师。这种按摩师其实只需要一次岗前培训就可以上岗,我相信老板录用男女按摩师的标;佳在于容貌姣好,身材优美。如果我不是终日穿着旧衣服,  相似文献   

11.
新邻居梁静是在春节前的最后一个星期搬来的。第一次见到她时,我正穿着一件灰色的旧衣服擦洗防盗门。梁静婀娜地拾阶而上,桃红色皮靴敲打楼板发出好听的笃笃声。“晚上的舞会我想穿那件白色的小披风……”她边打电话,边朝我温柔地点头。门悄然合上时,我听到她咯咯地笑着,像冬日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就分为“庙堂”和“江湖”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既不能混为一谈,又不能截然分开。应该说,二者是既有为主的又有为辅的,既相悖又相容,既时常冲突又互相渗透,从而构成我们日常所津津乐道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老人世界》2010,(7):62-62
记忆力太差 一人与某老先生同席,问:“先生贵姓?”老先生回答:“免贵,姓张。”过了一会儿,又问,老先生又回答了一次。再过了一会儿,又问,老先生有些恼火,说:“已告诉你姓张,何必一再问”此人说:“这位李先生啊,这也值得发火吗?”  相似文献   

14.
邮忌在异国     
法国:禁止邮寄避孕药物及用品。厄瓜多尔:不准邮寄草帽。德国;一律禁止邮寄可可粉和“对国家安宁有害”的文学作品。巴基斯坦:禁;色邮寄手帕,因为他们认为手帕是悲伤时用来擦眼泪的东西。斐济:不准投寄弹簧刀和旧衣服。秘鲁和科西岳:禁止邮寄扑克牌。伊拉克:不准入人国外寄人望远镜、气球和染发品等。俄罗斯:不准邮寄新鲜水果、乳制品和面包。保加利亚:不准邮寄毛毯、床单和蚊o沙特阿拉伯:禁止邮寄一切偶像,如工艺品中的人物塑像、)L童玩具娃娃等,因为崇拜偶像与伊斯兰教的戒律背道而驰。阿富汗:禁止邮寄烟灰缸和通。C粉。…  相似文献   

15.
我对无锡的认识,最初是因为两句话。 一句是“无锡锡山山无锡”,这是无锡人引以为豪的“绝对”。无锡在苏南,因锡山而得名。锡山在今无锡西郊,相传周秦时产锡,故名“锡山”。秦将王翦带兵过境时,锡被采光,又名此地为“无锡”。新莽时锡复出,遂又改名为“有锡”。到东汉初锡又采尽,复名为“无锡”。  相似文献   

16.
孙玉占 《现代交际》2010,(10):78-78
唐诗宋词里炼字炼意的精品曾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弄”出了万般自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一个词的最终敲定往往绞尽了诗人们的脑汁。动词、形容词是诗人炼字最爱,其实也有些诗人注重虚词的锤炼,“又”字就是其中之一。“又”《说文》:手也。后引中为“复,再”,“表示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或动作的连续”,“表意义更进一层”等意义。而择用在诗词中,便有了丰富而微妙的情感韵味。本文通过品味几首诗来细腻地赏鉴“又”字的诗味精义。  相似文献   

17.
此心安处     
虽然如今“大师”现形已不是什么新闻,但王林“大师”这出戏却唱得格外有料。从影视明星到高官巨贾,众星捧月的阵容,更显出王林的“道行”非同凡响。而且,以往的“大师”不过用些江湖把戏来治病疗疾(治好治不好另说),而王林却集治病、消灾、庇佑、转运于一身,可谓既治“病”,又治“命”;既能疗“身”,又能疗“心”.  相似文献   

18.
“安安送米”、“卧冰求鲤”、“芦衣顺母”、“卖身葬父”……翻开尘封的中国文化典籍,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孝顺父母的历史故事、传说,历经千年,仍是那样鲜活地跃动着人性的光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感慨之余,掩卷遐思,又难免生出一丝丝憾意,这些典籍中的“孝顺”楷模,“反哺”的都是自己的嫡亲父母,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范例,则鲜见于史料。  相似文献   

19.
成都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既安宁又繁荣、既有中原的文化积淀又有很强的商业意识的城市。从2300年前蜀王迁都于此,星移斗转,成都有过“五大都会”“扬一益二”的辉煌,也有过“十室九空”“斗米数十金”的凄凉。然而,它千古不徙,遭历劫而不衰,从容地吐纳万物,化育生机,这就是成都的魅力所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晋代诗人左思曾由衷地礼赞“既崇且丽,实号成都”。  相似文献   

20.
提起日本的历史与文化,不难想起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在日本,“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菊与刀”正好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