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两岸经贸关系日益深化背景下,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与台商的“西进运动”形成尖锐的矛盾,台商对外投资策略决定“三通”已是必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
“北库页岛利权”问题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及战中 ,日苏两国调整关系过程中的矛盾焦点。苏联在国力暂时软弱情况下 ,为换取日本撤军被迫签定“利权”合同。随着国力的增强 ,特别是二战爆发后日本急于“北守南进”,苏联要求解除“利权”合同 ,最后在日本处于战场极为不利的形势下 ,“利权”合同被解除。日苏“北库页岛利权”之争 ,实质上是该岛石油控制权之争。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战与日本的南进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侵略的总的战略企图,分为侵占中国、“南进”和“北进”三个组成部分。实现这个战略企图的次序则是“先中国,后世界”,首先进攻和独占中国,实行“中间突破”,然后实行“南进”或“北进”,或者“南北并进”。中国抗战粉碎了日本的“中间突破”计划,困住了日军的主力,箝制了日军“北进”计划的实施,延缓了其“南进”的步伐。在中日战争长期化、日美矛盾尖锐化和德国侵略战争扩大化的世界战略态势之下,日本终于铤而走险,实施“南进”政策,经过从“良机南进”到“有限南进”和“南北并进,优先南进”以及从“优先南进”到“专事南进”三部曲,走上了发动太平洋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4.
杨晓春 《学术研究》2005,(5):144-145
中国和印度,两大东方文明古国,在古代世界历史发展中极具影响,逐渐地,名称固定为“中国”和“印度”,今天亦然。但在历史上,曾经有称印度为“中国”、称中国为“印度”的情况,相形之下,诚是趣事。东晋的《法显传》屡屡提到“中国”,其中一处说:“度河便到乌苌国,乌苌国是正北天竺也,尽作中天竺语(原注:中天竺,所谓中国),俗人衣服、饮食,亦与中国同。”(章巽《法显传校注》,第33页,原标点未将原注抉出,现改正)所谓“所谓”者,包括“北天竺”在内的印度地区所谓也,可见在印度语言中有称中天竺为“中国”的。又有两处分别说:“从是(摩头罗)以南…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印度从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出发,对本国的战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西进"战略即是其中之一."西进"战略是印度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印度开展积极的邻国外交创造了有利条件.印度实行的"西进"战略有其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而美国对南亚战略的调整也对印度的"西进"战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印度的"西进"战略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6.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是当前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必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的必要性 ,认识“三个代表”内容的科学性 ,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在操作上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南”字进行了溯源和横向研究。从整体上看,本文基本理清了“南”字的历史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与“南”字有关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了概括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正在向深入发展,并取得愈益明显的成效。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头脑”的实效性仍有待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如何对“进头脑”的实效进行客观评判,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度颇大的课题。本课题试结合“三进”的实际,在研究增强“进头脑”实效性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对这种实效如何进行客观评判。 一、客观评判的基础 对“进头脑”进行客观评判,必须明确什么是“进头脑”及其客观评判。客观评判必须建立在已经具有和不断增强“进头脑”实效性的基础上,并以增强这种实效性作为其根本…  相似文献   

9.
杉达学院是上海市第一所民办高校,学院在深入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讲话的同时,针对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坚持以诚信对待社会,以严谨的管理取信社会,以较高的质量回报社会;大力推进“三个代表”思想“讲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服”,把学院作为“三个代表”的实践基地和思维阵地,从而推进学院的教学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1941年日本殖民当局在台湾成立"皇民奉公会"的目的,是为了将台湾人民训练成"皇民",以使台湾不但在物资上成为日军南进的基地,而且在人文上成为日军南进的支撑点和人才养成所。它在体制上实行总裁制。其主要职能是强制台湾人文日本化、增产增收、筹集战争物资、征兵征工等。"皇民奉公会"受到台湾人民的普遍抵制。  相似文献   

11.
今年初,台湾媒体透露,台湾“经济部”在一个内部报告中认为:“两岸经济正处于彼长我消之中,大陆对台湾具有磁吸作用。”他们担心,大陆经济发展对台湾的影响力不断增长,以及台湾经济优势将不断消失。实践证明,这个观点不无道理。近年来台商掀起的一波接一波大陆投资热潮,就是最好的说明。那么,吸引台商涌跃西进投资太陆的磁吸作用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和印度历史上的奴隶制──与“扶南封建论”者讨论陈显泗“扶南封建论”者不仅抹煞扶南奴隶制的存在,而且还把这一主张扩大到整个东南亚,乃至印度,认为他们都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人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作出这个结论时显得十分肯...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人口“西进运动”与西南城市的发展何一民抗战时期,由于战争的原因而造成了中国东部人口大规模地向西迁移,这就是近代中国人口的“西进运动”。“西进运动”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后果即是推动了西南城市的发展,可以说没有战时人口的变动和...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与西路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恩来与西路军●董汉河西路军的形成和西进河西走廊,是为了实行中共中央提出的“打通国际路线”之方针。周恩来是这一方针的最早提出者和实施者之一。西路军西进河西走廊之前,周恩来和毛泽东虽曾提出过疑问,但最终是同意的,并有过许多电报指示。“打通国际路线”是形...  相似文献   

15.
穆旦诗歌对抗“古典”的背后,依然有“古典”传统因子的强劲渗透和内在传承。它执着于“此岸”关怀,以别样的姿态“拥抱人民”,充满典型的中国情感和中国经验;它从未放弃对抒情性的坚守,并确立了知性化的“新的抒情”模式;它体现了诗人对艺术“形式感”的先在自觉,注重形式和语感,承继了传统诗歌的意象抒情方式,追求语言的含蓄凝练。  相似文献   

16.
转型国家的实践证明 ,以新自由主义为指导的“华盛顿共识”以及以新凯恩斯主义为基础的“后华盛顿共识”并不能解决转型国家的转型问题 ,理论界也正在寻求对“华盛顿共识”的超越 ,而中国转型理论与实践的成功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新的共识即“北京共识”是更适合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应取代“华盛顿共识”并逐步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的榜样。“北京共识”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模式”将造福于世界人民 ,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7.
黄道婆与上海棉纺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上海种植棉花的历史棉花从印度传入我国,是经过南、北两条道路传入的:(1)南路——经过南洋的国家传入我国的云南。约在公元一至二世纪之间,即历史上的东汉时代,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哀牢夷”,已经生产出一种名叫“白(?)花布”的纺织品。这是我国植棉织布的最早记录。(2)北路——经过西域的国家传入我国的新疆。约在公元五至六世纪,即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哈喇和卓一带建国的高昌,已经采用一种名叫“白叠子”的植物来织布,所织的布很软白,当地人民,在市场上用作商品交换。  相似文献   

18.
杨全顺 《江淮论坛》2006,(4):134-140
百年间,近代中国在外寇内战的危机中出现的传统社会的解体、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传统儒学的崩溃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知识精英的“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知识精英们一方面利用佛教对抗东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与征服,以填补儒学崩溃后的文化真空,营造一种终极关怀的彼岸意识,作为“救心”的精神栖息地,可以杨文会为代表;一方面为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借用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以填补广大农民的“宗教饥渴”,发动武装起义,可以洪秀全为代表。“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是与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产生的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19.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杨学政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因由印度向南传人,故又名“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在南亚、东南亚各国有深远的影响,现今,仍然是伊斯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主...  相似文献   

20.
秦晖 《人文杂志》2005,1(5):1-11
去年印度经济提速,增长率超过8%,这立即在中印两国乃至世界上激起讨论。“印度将超过中国”、“21世纪是印度世纪”等言论和认为印度经济积重难返不可能赶上中国的言论形成了一次小论战。今年印度大选,执政以来取得经济高增长的人民党政府却“意外地”败选下台,两国与世界又是一阵议论。然而以中印这样两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展望前景岂能以一日论短长?漫道印度不能仅以一两年的时段、IT软件等一两个产业而乐观,就是中国已持续20年的高增长也只是历史之一瞬。比较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中印农业:百年兴衰如今中国人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