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叙事身份对于作家而言,并非界限的确定,而是开掘其拥有的文化资源的过程。相对于中国内地的作家而言,海外华人作家更多地出入于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空间,视角越界正是他们拥有多种资源的文化生存状态的产物,但也会造成他们匆忙“搬运”于东西方之间的尴尬状态。而当我们分析海外华人文学叙事中种种跨文化的视角越界,我们会感觉到,在今天文学想像、生活经验、艺术真实都遭到空前挑战的情境下,海外华人作家仍拥有故土和本土之间巨大的叙事空间,扮演着东西方话语转换、乃至沟通的叙事角色,由此产生的视角越界具有特殊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萍 《唐都学刊》2002,18(1):39-41
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史记》人物传记的叙事视角模式看 ,《史记》在总体上采用全知视角 ,局部采用限知视角丰富叙事层面 ;而以“太史公曰”形式出现的第一人称限知视角 ,不仅开创了“叙中夹评”的传统 ,而且开创了“多元视角”的叙事观念  相似文献   

3.
王卫英 《社科纵横》2005,20(2):162-163
通过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视角,发现她将“第一人称”视角和“多重选择性的全知”视角巧妙结合,使小说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正是张爱玲小说风格化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4.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是富有现代开拓精神的作家。与大多数日本作家喜欢在杂志上现炒现卖文本的运作方式不同 ,大江通常要花一二年时间撰写作品并加以精心的润色方才出手。三六义田教授指出 :大江从不写那些所谓“粗制滥造的货色”(Potboilers) ,而是每一作品面世皆有思想哲理或艺术技巧上的新进展。1  评论家们注意到 ,为大江文学带来国际声誉的第一本重要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 964 )就表现出了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一种尝试 ,它虽然是基于大江独异的个人体验之上的 ,却完全与日本“私小说”(Shi-shōsetsu)意趣迥异…  相似文献   

5.
吴玉珍 《社科纵横》2011,(12):98-100
本文对严歌苓小说中的人性与情爱进行了解读,挖掘其对人性与情爱本质的揭示。小说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通过对现代社会人性的变迁及女性情感隐痛的细腻描写,体现了作家的价值取向和叙事伦理,也显示了严歌苓超越世俗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宋剑华  杨姿 《求是学刊》2006,33(5):101-106
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每一个人都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的真实感受与理想破灭;她们不仅用细腻入微的故事叙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人公的现实困惑,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抵触与拒绝。  相似文献   

7.
优势视角:残疾人工作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残疾人工作方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工作视角,一种是问题视角也称之为缺陷视角,它是以问题为核心,强调将关注点聚焦在残疾人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上;另一种则是关注于挖掘残疾人优势的优势视角。优势视角及其工作模式,是当前推进残疾人工作的更为合理的视角和模式。  相似文献   

8.
郭海文 《唐都学刊》2011,27(1):59-65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可以通过对女红军婚姻选择、人格独立、功绩认可、地位确定四个方面,来探求战争年代女红军自身在这场革命中的独特的经验和体会,探究女红军所经历过的"妇女解放"的艰辛历程,歌颂其在中国妇女运动史的贡献,以提供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另一种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9.
张润芝 《东西南北》2013,(11):57-59
一部电影《萧红》,把作家萧红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不久前,霍建起导演、宋佳主演的电影《萧红》上映,对萧红好奇的人多了起来,不过大众最好奇的是萧红的情事,如何逃婚了又和未婚夫在一起,如何怀着萧军的孩子嫁给了端木蕻良。还是没有人说,萧红是个好作家。不见其文,只闻其情,从1942年在香港逝世至今,萧红被低估了71年。萧红的被低估,像是一场“两边不靠”的误会。在“左翼阵营”中的时候,她显然不重要;当人们想法改变了,她又被淹没在“左翼作家”群体里。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8,(12):73-76
优势视角是20世纪80年代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理念和实践模式。自2005年以来,这一新的实践模式在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们围绕优势视角,在理论和实务领域都开展了有益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了目前国内优势视角理论的研究情况,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对优势视角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萧红的小说通过对当时呼兰人蒙昧生存状态的纪实描写和精神痼疾的展示批判,拓展了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劣根性"这一创作母题.通过象征意象,折射出时人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和群体心理,揭示了当时呼兰乃至整个社会停滞不前的深层原因.封建势力把人变成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我觉悟的动物,面对蒙昧的世人,萧红同样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沉痛呼声.看出封建制度、封建秩序和封建意识的反人类、反人性的本质,正是萧红小说创作的内在意蕴所在.萧红在对女性生存和命运的表现方面显示出独特的视角,在鲁迅对被损害被侮辱妇女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又有拓展和挖掘.萧红的这一创作视点,是反映和表现当时妇女生存状况、不幸命运的最佳视角,弥补了男性作家由于性别限制而难以深入表现女性生理、深层意识和情感体验这一"死角"而带来的缺憾,这是萧红对鲁迅批判精神的发扬光大,也是萧红小说创作深刻的内蕴所在.  相似文献   

12.
叙事是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在李白诗歌中,部分诗作的叙事性非常明显,更不乏有名的叙事之作.李白诗歌的叙事艺术,具有叙事手法多元性、叙事语言多样性、叙事视角多维性、叙事风格多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庞飞 《社会工作》2009,(18):15-17
从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实践先后经历了缺陷视角与优势视角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关注的焦点与实践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伴随着对缺陷视角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批判,优势视角逐渐成为学术讨论的热点,更多的人提倡采用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为了更加全面、深人的认识和把握优势视角,对缺陷视角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不可或缺。本文将从视角假设、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对社会工作的理解等方面对两种视角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 90年代的历史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呈现出传统历史小说、“红色经典叙事”、新历史小说等不同的形态和格式。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由“正史视角“出发 ,富有明显的“春秋笔法”意味 ,强调创作的忧患意识和文学的史诗风貌 ;新历史小说从“野史视角”切入 ,在一种整合或多元化的视界中试图实现向历史的“本然性”的回归。传统历史小说和“红色经典叙事”对“历史”的艺术转载方式是将历史演绎化 ,并凭借着这种方式来展示历史前行的规律和趋势 ;新历史小说则倾向于对“历史”的感性化叙述方式 ,由此生发出“因文生事”的运思方式和“随意点染”式的叙写 ,并表现出对“历史”的某种“改写”。  相似文献   

15.
萧红选取“童年回忆”这种叙述模式,不仅写出了地域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存状态,而且借助追忆,一次次重返乡土童年,真切地看到和认识了自身的历史,并在情感的宣泄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时,这种回忆也是她介入人生体验,展开生命审视的一条途径。她通过“童年回忆”深刻地认清了现实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6.
伊万·布宁的<旧金山来的先生>的叙事策略表现为:诗意的形式征服沉闷题材,悬念、伏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音响效果的和谐美,叙事结构的辐射性、发散性和叙事视角的多维性、丰富·陛以及结局的象征意味.该篇小说叙事艺术魅力生成的内在缘由及其深层结构,源于作家独特生活之路及其生命体验、文化心理的影响,是布宁的"生命地图"及其"童年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作家的文化心理及其心灵选择与艺术气质和谐共振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2011年是萧红100周年诞辰,同时萧红研究也走过70多年的历程,今天我们实在有必要对萧红研究进行一番梳理,以弘扬和纪念这位东北作家群的卓越代表、中国20世纪的文学洛神、从荒原走向世界的作家,同时期待有更好、更多的萧红研究成果出现.  相似文献   

18.
空间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学者的关注和兴趣,理论家宣布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文学家对文学作品进行了空间性探索,在叙事学研究中掀起了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热潮.从空间叙事视角重新解读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可以看出"空间"作为一种叙事手段和形式在<日常用品>中得到了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9.
从空间叙事、外聚焦叙事视角角度入手,结合民间鬼神信仰心理,能深入了解袁枚《子不语.酆都知县》叙事艺术和文本主旨上的模糊态度,了解作者叙事方法的高超和叙事表现上的缺陷,以及叙事之外怀疑思想的表达;还可以尝试沟通西方叙事理论与中国古典小说相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20.
杨笑红 《社科纵横》2009,24(5):167-169
视角转换指重组原语信息表层形式,从与原语不同甚至相反的角度来传达同样的信息。使译文在结构上、语义上做出的相对于原文的调整。视角转换内涵丰富、覆盖面广,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技巧,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翻译思想。本文从反面着笔、正反转换、形象转换和虚实转换四个方面用实例分析阐述英汉翻译中的视角转换,说明在翻译过程中视角转换有助于更好地转述原语信息及提高译文的流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