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瀚的《法槌十七声——西方名案沉思录》(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和诗性智慧的著作。萧瀚通过点评案件来表达自己对人性、制度和法律的深刻思考。这种思考是超越技术层面的,充溢着终极关怀和思想激情。  相似文献   

2.
我的朋友萧瀚兄就"德怀门"事件本身所进行的分析(参见萧瀚:<规则混乱的招生--甘德怀事件评论之一>)是透彻的,作为法学界的圈内人敢于批评法学界权威人士的勇气更令人钦佩.  相似文献   

3.
多年的“美学热”之后,美学的沉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沉寂并不意味没有声音,新近出版的论著《美学关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作者祁志祥)就可谓是沉寂的园地中的一种声音和一份创获。 《美学关怀》(下称《关怀》不是一部教科书式地系统论述美学的著作,作者的学术兴趣不在于建立某种时髦的理论体系,而是选择美学和艺术研究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来表明他对于美学的思考和探索。这些重要问题往往都是美学中的难题。可以说,选择难题来思考和探索,为陷于窘困境地的美  相似文献   

4.
王了一的散文创作集中在1940年代,实录了当时大后方中国社会的世相人情与政治黑暗.他把幽默融入小品文的隐讽技巧,实现对人之生存的深挚关怀和严肃思考,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批判精神.这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那个特殊时代的学者以散文为载体,融个人生命体验与社会关怀为一体、寓讽谕之旨于世俗常态的独特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关注,是对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探索,属于人的终极关怀.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突现与否而展开,尤其对民生的关怀.天人合一的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古代文学的人文色彩.中和是中国古典文学精神的根本,其既是艺术辨证法,又是艺术和谐观,中国古典文学一直发射出人文精神的流光溢彩.  相似文献   

6.
陈茂华 《学术研究》2008,(4):120-124
20世纪的历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史学,而转变为问题史学,强调的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解读和分析.它以受众对历史文本进行多维互动的阅读为基础,以能够激发受众理解当下的生活为主要目的.就历史研究主体而言,"理解"实质上是他或她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关怀方式,研究行为则是主体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方式.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对反智主义的探源、梳理和分析,就是建立在对5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基础之上的,并较好地处理了现实关怀与史学学术性根本原则一真实性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史铁生就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答"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哲学问题.但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却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史铁生通过讲述"我"与他人之间的相遇事故,传达了一种关乎人类存在本源的宗教哲学思想.从描绘"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寓言,到体现宗教关怀意识的神性言说,史铁生用他的思想与言辞,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与关怀.  相似文献   

8.
保罗·蒂里希是德裔美国生存主义思想家。他提出的终极关怀受到人文科学界的极大关注。终极关怀是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思考,是整体的、无限的、普遍的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与偶像崇拜相对立。偶像崇拜是人们将权威、金钱、名誉当作最高价值加以无限追求的现象。面对生活中的“有限性”和“无意义”,终极关怀表现为存在的勇气。一、终极关怀何谓终极关怀?蒂里希对此有过许多阐述和解释。在《系统神学》中,蒂里希把终极关怀当作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存在,还是不存在’这个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是一个终极…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终极关怀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终极关怀的问题也就是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的问题,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些思想可以说是关于终极关怀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兹述其要。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与泰戈尔的"人类第三期世界"的对话,流自心灵肺腑,跨越文化视野,昭示出他们既有思想旨归和哲学基础的迥然异趣,也有忧患意识和"爱"的人生关怀的思想趋同,既有一定可鉴性,也有明显局限性,这是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文化碰撞,是留给新世纪的文化痕迹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当代女性诗歌的“命名”作为某种话语特征,其表现为身份性的书写,女性诗歌写作关注黑暗意识,通过身体叙事不断消解男权中心话语,并且从终极关怀思考死亡,使得女性诗歌写作超越了自我身份,从而走向了一种更高远的普世写作.  相似文献   

12.
党内关怀思想是一个系统和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党内关怀思想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和最高的理想,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而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精神上、生活上、心理上进行关心、引导、激励、帮助、疏导的一系列理论原则和思想方法.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是党内关怀思想的创造人,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党内关怀思想:旗帜鲜明的政治关怀,语重心长的思想关怀,唯贤是用的人才关怀,求真务实的形象关怀,细致入微的物质和精神关怀.邓小平的党内关怀思想具有鲜明的党性、科学性、实践性和制度性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与当今时代发展之间的理论基础关系问题,成为新时代语境下哲学理论再思考的深化点.马克思的理论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在实践中又极具革命性.本文意在思考马克思在创造世界历史思想时的形上关怀,审视马克思学说时代内在发展规律的穿透性,把握世界历史思想的内在必然性,重新思考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人文关怀,是指在法的制定和法的实施的过程中对人权的充分而全面有效的法治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与人文关怀的关心人的生存与发展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人文关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特征和力量源泉.注重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法治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内涵,有助于理想的、科学的法治人格的确立.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强化社会主义法治人文关怀的途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5.
顾红亮 《社会科学》2006,3(8):180-185
在肯定中国文化有独特的终极关怀思想的基础上,冯契提出智慧化的自由人格关怀论。从现当代中国哲学史的角度看,冯契的智慧化人格关怀论是对蔡元培的美育化人格关怀论、梁漱溟的道德化人格关怀论和冯友兰的哲学化人格关怀论的总结和超越。他的人格关怀论在理论上存在着导向自我中心主义和自我关怀论的可能性。责任人格论和他者关怀论的引入是对冯契的智慧化人格关怀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倾注着她对女性生存现实的思考和关怀。小说《浮现》充分表现了阿特伍德对女性人物生存状态的忧虑与思考,以及对女性觉醒、抗争、自我重建的心路历程的关注。女主人公返回大自然,试图逃离父权的控制,寻找在现代文明中迷失的自我,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女主人公独立自主的意识,在潜意识中探索女性精神世界的路迹。  相似文献   

17.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文关怀是"男权"和"女权"的统一.衡量一个社会或评判一种学说是否具有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的尺度就是考察社会对女性的人文关怀的实现程度如何.生产力的发展是女性人文关怀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激进的女权主义不利于女性人文关怀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央16号文件颁发6年来,我校不断创新学生工作思路和内容,大力开展关怀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思想关怀、道德关怀、学习关怀、生活关怀、情感关怀、志趣关怀、生涯关怀、发展关怀等,逐渐形成自己的工作特色.事实证明,关怀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本文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的要求,把关怀教育理论与我校学生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理念,把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以关怀大学生的发展入手,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种关怀关系,并被大学生所接受,让大学生真实感受到关怀教育是引导他们成长、成人、成才、成功的教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韩东育同志的《天人·人际·身心》一书,正如其副标题所示,是关于中国古代“终极关怀”思想研究的一本专著.众所周知,“终极关怀”的探讨是西方近现代思想家提出来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