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择校"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最具争议性的话题.其现行政策主要有开放入学、特许学校、教育券、教育税减免、家庭学校教育等表现形式.上述择校政策大致可分为公立学校选择和私立学校选择两大类.美国国内对私立学校选择的质疑远远大于对公立学校选择的质疑;公立学校选择实施的范围和力度也远远大于私立学校选择.总的来说,由于择校政策推行的范围和力度相当有限,其是非得失有待进一步的检验与确证.  相似文献   

2.
现实生活中的择校现象严重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为破解择校难题,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然而政策效果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其原因在于三个方面:政策自身存在缺陷、政策执行体制不健全、政策执行者存在问题。对此,应改善择校治理政策的实施环境,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政策执行体制,切实保障政策执行;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提升执行者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我国基础教育政策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公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择校是现代教育中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当今基础教育政策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在公平视角下,择校制应遵循市场竞争、利益补偿、政府主导准则。引入学券制和开办特色学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二战"后到新世纪之前,美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经过了一定的演变。新世纪以来,受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基础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延续性,都支持政府干涉教育事务;都以拨款的形式推动教育改革;都把追求效率作为教育理念之一;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新自由主义。同时,奥巴马政府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了一些革新,采取了更积极的奖惩政策;以竞争性拨款来代替合格性拨款;改变学术标准和评价标准;更为注重教育公平等举措。目前美国基础教育政策面临着联邦政府是否应干预教育?竞争性拨款是否有效?更多的选择是否更好等争议。美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演变能为我国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提供一定启示。?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5.
利益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范畴,实现公共利益是教育政策制定最重要的目标。教育政策的利益分析包括利益主体分析、利益需求分析、利益实现方式分析以及利益结果分析四个方面。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看,择校问题实际上是由于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而导致的,其中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是根本原因。择校代表了一种个人的基本权利,体现的是个人利益。通过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供给方式、增加教育服务供给,是治理择校问题、平衡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择校的本意是让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自己理想的学校 ,从而受到适合于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但各国的实践表明 ,实施择校政策的结果实际上有利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高的社会群体 ,这就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本文将通过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比较 ,来说明择校政策是如何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突出的择校问题 ,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择校问题的成因 ,提出了解决择校问题、实现教育公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择校与教育公平浅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择校作为教育选择的一种手段 ,是近年来我国普通中小学教育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也是一个颇为引起争议的热门话题。怎样科学地对待这一现象 ,已成为教育界也是社会各界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很突出,使原本的就近入学面临严峻挑战.择校现象的产生是高质量教育机会供需矛盾的结果,择校现象的存在有其相对合理性,不能笼统地赞成或反对,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探讨,提出解决我国择校现象的一些基本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就近入学政策背景下,购房择校成为了择校的一种新方式。以购房择校的教育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对购房择校现象进行教育公平视角下的价值判断,梳理就近入学、购房择校以及教育公平之间的逻辑关联。基于"普及基础上的提高"的教育公平观,通过对购房择校、就近入学政策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购房择校妨碍了教育的机会公平和质量公平,应该予以矫正。最后,结合具体实际及国外的择校制度分别从政府、学校、家长三个层次提出了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公平属于社会公平范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教育公平的内容入手,分析目前制度安排下存在的教育不公现象,希望借助公共教育政策改革的推动和机制创新,克服教育不公带来的实质危害和消极影响,促进教育的公平性,从而保障社会公平,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多元化与教育投资政策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追求多样性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必须要有教育的多元化作保证,而要保证教育多元化的形成及其健康发展,教育投资政策的选择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美国政府进行了具有转型意义的新一轮政府规制改革。其内容主要包括:放松经济性规制,收缩政府经济职能;适度分权,放松对州与地方政府的规制;放松规制,健全政府运行机制;严格审查,定期清理过时的规章制度。尽管美国有着非常不同的国情,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改革实践中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进行剖析,从一个侧面窥测美国在冷战后的对华政策。东南亚处于亚太矛盾的聚合点,对中美两国而言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美国重返东南亚过程中可以看出,后冷战时代,美国对华政策虽然时有变化,但有较强的连贯性。  相似文献   

15.
回顾并反思建国以来高校四次工资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价值取向、基本规律以及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影响。今后,应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全面深化相关改革,构建真正适合我国高校的工资制度,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论福特政府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的双重影响推动了福特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福特政府改变了美国外交长期以来重安全、轻经济的模式 ,逐渐将外交的重心转向西方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起了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参与南北对话 ,以顺应 70年代全球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现实。在美苏关系上 ,福特政府继续推行缓和政策 ,同时又在人权和贸易等方面加强了对苏攻势。福特政府外交重视经济和人权的政策行为表明 ,它已具有了后冷战时代美国外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程早霞 《国际论坛》2011,(5):38-42,80
美国的西藏政策是随着美国的国际战略与对华政策的变化而演变的。新中国成立以前美国承认中国政府对西藏的主权,只是到了冷战时代,美国将西藏置于其全球反共产主义的棋盘后才开始考虑承认西藏分裂势力的独立主张,这在1959年达赖叛逃国外后达到顶峰,美国曾一度考虑承认西藏独立。但美国政府却终于没能公开承认西藏为一个独立国家,原因是这不符合中国西藏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自然也得不到世界上多数国家的认可与支持。  相似文献   

18.
家庭在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下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家庭功能弱化、家庭责任和风险增大等,亟待政府给予政策扶植和帮助。为此,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家庭政策的价值取向是家庭政策的价值基础,它围绕国家与家庭、个人与家庭、男性与女性等方面之间的利益关系而展开,在国家、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之间达成均衡。从目前中国家庭状况及其需求分析,中国家庭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主要是注重政府责任与家庭责任并重,家庭福利与成员福利并重,女性权益与男性权益并重。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美国对外援助作为实现其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为服务美国国家利益和维持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2019年,奥巴马政府和特朗普政府相继在"亚太再平衡"战略和"印太"战略的驱动下,在资金规模、地缘分布、援助领域、执行机构等方面加强对外援助的"工具化"效用。随着美国亚太政策的调整,太平洋岛国在美国对外政策中的战略地位和价值显著提升。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不仅是维护其地区安全利益、推进外交政策的工具,更是在重要的地缘战略节点与中国进行"大国博弈"、制衡"一带一路"的抓手。深入研究美国对太平洋岛国援助的规模与内容、特征与趋势,不但为把握美国亚太政策的动向提供直观而丰富的视角,也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0.
单边主义是美国外交的一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美国外交中是否存在孤立主义传统或多边主义的问题,向来存在争议。本文尝试结合国内著名学者叶江、贾庆国先生的两篇相关文章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文章指出,美国根本就不存在孤立主义传统或多边主义外交,单边主义是美国外交始终不变的主线,美国外交围绕这个主线上下波动,只有单边主义波峰、波谷的区别,却不会有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转换的可能。因此能够成为美国外交传统的是单边主义,而不是孤立主义或多边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