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谈谈“话题焦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刘丹青、徐烈炯 ( 1998)所提出的“话题焦点”的问题 ,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讨论 :一、“话题焦点”的特征描述 ;二、“连”字句中“连”所带的成分是不是“话题焦点” ;三、有对比作用的提顿词前的成分可不可以看作话题焦点  相似文献   

2.
从英汉对比的角度入手,考察了英汉两种语言焦点表现法上语音和句法手段的异同,发现英语焦点不仅体现在重读,更重要的是在语调变化上,即语调的升降;而汉语的焦点表现主要是通过句法来表现,用语音来表现并不明显。英语焦点在句法表现上,也呈现出更为灵活的特点,这可能与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对比关系范畴的建立有其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上的理论支持,是人类认知机制在语言中的映射.对比范畴是汉语语义关系范畴中的一种,其主要表达功能是凸显差异性,其范畴次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为有标对比和无标对比、对举性对比和非对举性对比、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线性对比和非线性对比、显性对比和隐性对比、单一对比和多重对比.  相似文献   

4.
英汉句子结构有同有异,然而在英汉民族看来却都是美的,因为它们符合美的法则,符合英汉民族各自的审美观念。本文拟对英汉句子结构美进行对比研究。一、平衡对称是英汉句子共有的结构美根据美学原理,对称与均衡是形式美的构成规律的内容之一。“对称这种形式美给人一种稳定、协调、严整、安全之感。”“以中轴为基准的左右对称是最基本的对称形式”。“均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在形式上虽不一定对称,但在分量上却是相当的。”“对称、均衡是较之齐一更为复杂的一种惹人喜欢的形式美。”[1]英汉句子结构具有这样的形式美。根据钱冠连先…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兰 《北方论丛》2005,2(4):55-57
"疑问"是属于全句的功能范畴,在特指问句中,疑问代词只承载部分疑问信息,即只标记疑问点.我们假设:在疑问句中,"疑"和"问"是可以分立的.基于这一假设,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是"指代某一范围中不确定的某一项".由这一基本语义引申出的语义"未知"和"不定"形成了疑问和非疑问两种用法,而决定这两种用法的是语用上的原因:说话人是否真心寻求答案以及说话人对事实的知识状况.  相似文献   

6.
动词隐喻表达是汉韩语相对量范畴中很常见的隐喻表达之一.跟动词隐喻有关的相对量范畴主要分为“达到参照数值的表达”和“超过或不足参照数值的表达”.依据人的“具身运动”,参照“来源-路径-目标模式”,分析这两个范畴中“以人自身的动作为基础的表达”和“感知其他事物动作的表达”的隐喻用法的异同,可以总结出汉韩语相对量范畴中的动词隐喻表达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汉语时间范畴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路 《兰州学刊》2008,(2):202-206
文章时白话和文言两大系统的时间范畴研究分别进行了综述。其中,白话的时间范畴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体范畴的理论研究、时体范畴的表达手段研究以及动词的时间语义特征研究三个方面,存在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汉语是否存在“时”的范畴。与白话的相关研究相比,文言的时间范畴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在词类的框架中考察时间表达,缺乏总体上的分析与把握;对时间范畴的两个次范畴——“时”“体”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时间表达成分作“时”、“体”上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对比和分类;主要将目光集中在单句的时间表达上,对复句和篇章中的时间表达关注不够。  相似文献   

8.
虽然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与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都用到了“概念隐喻”,然而通过对比两种隐喻观的概念内涵,相关的“投射”和“映射”以及“范畴”所指,可以发现两种概念隐喻在很多议题上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两者的差异反倒使得认知隐喻为语法隐喻提供了强大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才得以构建。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近”的空间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近”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情感/态度域、知识/智力域、时间域和程度域,两者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语用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语用角度来看,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具有多种语用功能,其中,典型功能有丰富的语气表达功能、多样的情态传达功能和话题焦点的凸显功能三项.  相似文献   

11.
英语广告语多利用词缀,名词词组及单句,简短明了;汉语广告语则多用动词词组,复句及话题结构。两种语言的显赫范畴差异是两者广告语差异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2.
朝鲜语的“V+ ”结构与汉语的“V+下来”结构都能表示一定的“完成体”意义,因此可以建立对应关系。现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条件及其规律,并指出这种对应关系的成立与否跟其中的动词V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刘林 《理论界》2013,(2):177-180
本文提出了句子焦点的选择机制,解决了书面语中焦点判断的问题。在没有焦点标记词的句中,焦点性越强的成分越容易成为焦点;在有焦点标记词的句中,如果句中没有强焦点性成分,I型单联但能够指向句中不只一个成分的焦点标记词一般指向的焦点为其紧邻成分,II型双联的焦点标记词有其自身的指向倾向;如果句中有强焦点性成分,I型和II型焦点标记词都倾向指向这些成分而使之成为焦点,II型焦点标记词甚至会因之而改变其指向倾向,但当前后是同等级的强焦点性成分时,II型焦点标记词又恢复其原来的指向倾向;当句中有两个以上焦点标记词时,位于前面的焦点标记词标记的成分是句子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中指”是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指示现象.朝鲜语中存在表达“中指义”的专属指示词.通过分析朝鲜语中指义表达方式的特点,可总结出中指义的本质特征是:参照物是二元的,不仅立足于说话者,同时从空间和心理两个维度上都考虑到了听话者,认可听话者的存在.在汉语中,通过“远指”指示词与第二人称代词相结合的手段来表达中指义.  相似文献   

15.
霍然  吴翠丽 《天府新论》2017,(4):128-135
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微博具有即时性、互动性都很强的特征,加上大量用户的参与,微博话题事件会在较大社会范围内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基于互动仪式理论的视域,发现微博话题事件是一种新型的互动仪式,情感是其根本动力。线上的事件参与主体因共同关注焦点实现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并通过有节奏连带的反馈强化,经历情感唤醒、情感互动到集体兴奋的一系列情感演化过程,最终完成符号的沉淀和情感能量的积聚,有时甚至可能对线下社会产生广泛影响。通过借助互动仪式理论分析微博话题事件,有利于深入把握微博话题互动的内在情感演化机制,把控微博话题事件导致的社会影响,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对比的本质特征 对比,即“两种事物相对比较”。它既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又是我们反映生活和认识生活的一种手段。尽管在生活和艺术中人们频繁地使用这一概念,但对它的本质特征却阐述不多。我以为,从对比固有的内部规律着眼,可以理出它的几条基本线索: 第一,对比的对象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这一特点使“对比”与其他同样也是将两种事物排列在一起的手段(如重复、排比等)划清了界限。例如,“重复”的对象是两种相同  相似文献   

17.
在此对"是"与"连……都/也"作焦点标记时出现的句法位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同作焦点标记时句法位置大致类似,但也有不同表现,并在生成语法理论框架下解释了两者不能出现的位置的原因。相同语法功能的词或词组句法表现会受语义内容制约而出现差异,"句法自足"不代表生成语法理论,生成语法理论自始至终都没有忽略对语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比:一种小说结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是隐含在小说情节背后的基本叙事结构,是小说意义呈现的基本方式,小说世界中呈现的对比关系是小说与存在的对应关系的艺术化展示,表现了人们把握存在的渴望。小说中的对比分显性和隐性两种,分别显示出小说的“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以此作为尺度可判定小说张力的大小和小说的优劣。揭示出小说最基本的对比结构类型,具有文本和阅读的双重意义,小说家通过对比展示小说意义和对存在的思考,读者通过把握对比这个秘密通道使得小说家预设在小说中的意义得到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9.
话题标签是网络社交平台用来标记话题和组织话题讨论的一种形式,由话题标记“#”和话题组成,如“#我支持XX#”。话题标签既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言语事件。作为言语行为的话题标签,其言后之力具有媒介化功能,能够通过标签行为的方式、内容和网民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标签行为动态发展,并促使话题标签从言语行为发展为媒介事件。话题标签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具有群体属性。在具体的言说情境中,话题标签的行为内容可以在事件认知域模型中确定;在媒介语境中,标签行为的言后之力受到媒介化影响,表现为身份构建和互动关系规约;在社会文化语境中,标签行为的动因受到群体意向规约和再情景化机制的影响。话题标签可以应用于二语教学,围绕话题在教学工具、教学语境和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以整合教学资源,建构教学语境,增强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英汉委婉语差异的文化意蕴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语 ,它们看似相似 ,究其根本 ,却是建立在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上。本文拟从委婉语的产生根源及其使用上对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底蕴进行对比分析 ,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