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北京市就业服务组织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北京市就业服务组织的当前状况,并从职能定位和发展模式两个角度展望了北京市就业服务组织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失业保险金支出与公共就业服务联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北京市失业保险金在公共就业服务上的支出为主题,以失业人员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失业保险金促进就业的作用及公共就业服务效果进行深入调研,客观分析与评价了北京市失业保险金在公共就业服务上的支出效果,旨在找出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摘     
北京退伍安置实行双向选择去年12月25日,北京市复退军人安置办公室改变过去单纯指令性安置的做法,与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一起举办首届复退军人就业双向选择会。首次组织了50个中央,市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及三资企业的劳动部门到会,提供意向岗位2000余个,先行返京的近2000名复退军人参加了洽谈会。会上有一批复退军人与用人单位签订了意向合同。据了解,这种以洽谈会形式双向选择就业岗位,以拓宽复退军  相似文献   

4.
家政工是北京市非正规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90%以上均为女性。这一职业存在法律真空、就业不稳定、情感劳动、性骚扰等多重困境。建议加快制定相关法规,由政府采取统一的扶持政策,深化北京市服务领域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现阶段,高校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历史使命。高校共青团组织的职责和功能决定了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必然性。高校共青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方面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高校共青团要通过为学生提供职业目标导向的生涯教育平台、职业能力导向的科研训练平台、职业感知导向的社会实践平台和为特殊学生群体提供职业素养提升平台来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6.
标准化建设首先要从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和行业管理建设的高度去筹划,整体部署、分步实施.11近年来民政部领导积极推进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建设,一些专家学者和地方民政部门也就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积极探索,如<北京市养老服务的标准体系>,就是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管理机构在国家的一系列质量体系标准基础上取得的工作成果.福利中心去年至今组织去上海市、浙江省考察了政府办、集体办、民办的各级老年福利服务机构.近日又学习考察了北京市的几家福利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状况.  相似文献   

7.
浅谈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  季建华  周锦鹤 《社科纵横》2008,23(10):148-149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广大青年学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校和社会的稳定.笔者从实际工作具体情况出发,浅谈了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几点体会.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就要做到师生思想重视、整合社会资源,发挥组织优势,明确工作重点,建立工作机制,突出服务特色,构建服务体系,才能提高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8.
王飞 《创新》2012,6(6):52-55,127
政府购买服务在我国方兴未艾,基于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利于促进社会组织发展,有利于提高就业培训效率与质量,有利于满足农民工多样化的就业培训需求等积极意义,我国各地政府采取了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服务。当前的传统模式和就业培训券模式这两种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模式均存在一些问题,要切实提高政府购买就业培训服务项目的效果,需要完善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机制,创新多元主体参与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路径,以及探索其他的政府购买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正> (一)首都第三产业的历史和现状北京市第三产业是落后的,影响了北京城市功能的发挥。下面我们从北京市近三十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和目前状况来分析。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从1957年到1983年二十六年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6.6%发展到33.3%,每年平均发展速度为0.8%。据统计,从1960年至1980年期间,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由44%上升  相似文献   

10.
试论北京市的弹性就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从政策依据和国际经验等方面论证了发展弹性就业对缓解北京市就业压力的必要性。然后在对北京市弹性就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促进北京市弹性就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北京市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中介 ,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市在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分析其中的一些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整合资源、加快改革、发挥市场和民间力量 ;重新塑造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新的关系模式 ;较好地配置政府与市场的各自优势 ,形成一套新的提供职业介绍服务的复合型的制度安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快北京新经济组织与新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展示了北京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对于带动工会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北京社会经济发展前景观察,各类民间社会组织还需要大力培育、发展,尤其需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是推动"两新"组织发展的根本措施;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两新"组织成员中的统战工作,使之有机结合;继续延伸"两新"组织,扩大服务的覆盖面。  相似文献   

13.
北京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是旅游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市已经建立了覆盖十八个区(县)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本文即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首都旅游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实地考察,深入分析了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机构建设、运营模式、服务内容和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促进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北京应在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中走在前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区的公共服务就是在社区范围之内,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如何管理和维护的问题。青岛市江苏路社区公共服务委员会和美国公共服务的运行机制为北京市公共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借鉴的经验,北京市应选择多种路径实现自己的公共服务体系,即公共服务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理顺政府与社会和市场的关系、遵循以人为本的消费者导向、对公共服务实行监督和科学的绩效评估、依法规范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服务与改革行政机构协调统一和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5.
苏光 《社会工作》2012,(11):32-34,25
为更好提升社会工作人才职业性、专业性的素质要求,切实解决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契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市场发展趋势的内在要求,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贯穿于理论讲授、实习实践,毕业设计各环节,探索教师、学生和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全项目全过程实战实践教学模式",从理论课程教学设计、实践课程教学设计、专业教师的督导制度、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服务项目实战等教学实践环节全面实施,明显提升学生专业视野、专业认知、专业技能等,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在项目实践中得到了提高,项得到了实习机构的高度认可,打开了就业市场,赢得了就业单位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In response to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inancial security and women's ability to escape domestic violence and homelessness,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mall scale pilot study conducted with workers from generalist homelessness services and domestic violence‐supported accommodation services in South Australia on responding to women's requests for assistance to seek employment. Workers from both accommodation service types advised that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women at their services asked for employment‐related assistance at the point of service intake or soon after. Although relatively few women received employment support following their requests, assistance was four times more likely at the generalist homelessness services than the domestic violence services. Agency priorities, philosophies and workers' assessments of women's capacity to engage in employment were cited as reasons for not responding to women's employment requests. Women who secured employment prior to service exit, whether helped to do so or not, were perceived as more confident with the prospect of supporting their families independently following exit and more able to secure suitable housing when compared to other women. Follow‐up and outreach visits indicated that women who worked had a stronger sense of financial security, housing stability and social connectedness, but that maintaining employment following service exit was difficul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