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托尔金、刘易斯和罗琳等为代表的英国现代奇幻文学借由立体化的现代传媒席卷全球并进入中国,从而催生了中国玄幻小说的发展与繁荣.中国玄幻小说在接受英国现代奇幻文学影响的过程中,文化过滤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制约,中国玄幻小说对英国现代奇幻文学的接受发生了变异,主要体现在创作机制与传播方式、文本写作以及文化动因三个方面.在多元文化并存与社会转型的文化语境中,中国玄幻小说面临缺失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特色与人文传统失落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中国小说大规模传播到了周边的朝鲜、日本、越南,直接促进了东亚地区汉文小说创作的全面兴盛.中国小说在东亚的传播与东亚各国汉语学习的旺盛需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学习尤其是汉语口语学习便成为明清通俗小说得以在东亚各国广泛流传的重要契机.对中国体制的模仿及文化崇拜,给中国小说在东亚的广泛传播带来了机会,也为东亚汉文小说的创作和发展创造了契机.正是在吸收和改编中国小说的过程中,朝鲜、日本及越南的汉文小说逐渐形成了各自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兴起是特定社会历史情境和文学语境双重变异的结果;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兴起与中国现代小说的语言变革及观念的转型有深刻的文化与文学关联;现代小说自然描写的兴起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林纾是中国翻译史上的开拓者,其译作推进了中国的文化现代性和中国现代文学话语建构的进程.林译小说恰似一扇洞开的窗牖,国人首次从此洞悉西方世界的文化与人生.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整整一代人,中国新文化的诞生,林纾实乃其先驱.  相似文献   

5.
美籍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与秘密的扇子》讲述了清朝末期湖南江永县的两位女性持续一生的友情.这部小说的成功使人们开始关注“女书”和“老同”等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作者生活和成长在西方文化环境中,所以中国文化环境浸染的缺失无法用资料和调研弥补,作者在小说的创作中最终难以突破东方主义的樊篱.文章通过解析《雪花与秘密的扇子》中的东方主义元素,揭示这位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细致梳理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以儒家主流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成法”,以“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理念进行了侠的思想实验.金庸小说思想实验的最终结论是必须“变法”,以《鹿鼎记》为核心,金庸小说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变法”系统,并最终在他的社会实践中得出了“自由+法治=稳定+繁荣”的结论,由此构建起了金庸小说的新法家文化形态.这对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与重现武侠光辉,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由于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使不同历史阶段的小说也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征.唐前的华夏民族经历了原始宗教文化、卜筮宗教文化、史官文化、儒学文化、佛道玄学文化等几次文化转型,从而对唐前小说产生了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说观和小说史观是构建小说史的核心和灵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也规范了中国小说史学八十多年的发展.然而,其以小说为虚构的故事的现代小说观与六朝志怪和志人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认知方式大相径庭,按照进化论所构建的小说发展线索也不能客观反映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实际.中国小说史的建构从鲁迅开始,不必也不应该到鲁迅就结束,全体小说研究者都有责任和义务用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重构中国小说史,让中国小说史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以推动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深入,努力探讨中国小说的民族形式及其文化特色,为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由于基督教文化传入并与中国文化发生整合,加之中国小说自身变革的内在需求以及基督教文化在教育、科学、文学等各领域的渗透和梁启超、陈独秀、周作人等文化精英们的引导,基督教文化成为中国小说的又一叙事场,并为其增加了教会空间。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中国小说的叙事场发生了现代转型。也正是这种转型,构成了中国小说叙事的现代语境,使中国小说中的人物出现了新的面貌,使中国小说的情节构成出现了新的走向。这些变化为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文化的层面描述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生成因素.文章以二十世纪社会转型与文化整合为视角,在综合吸收袁可嘉、张法等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变迁、中外交融等方面论析中国现代小说文化生成的基本因素和某些历史经验,旨在揭示中华民族面对历史转换所具有的文化选择与创造的巨大能力、显然,这对建设现代化的中国文明是必要的.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林语堂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中国曾遭遇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其英文小说更是由于翻译等众多原因不被中国读者所赏识。从文化角度而言,其早期代表作《京华烟云》通过姚木兰这一文学形象为读者营构了一个独特的审美时空,集中体现了林语堂的人文理想。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对幽默的探讨与创建是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他一方面把幽默放到话语产生与转换的结构域场中予以宏观阐释,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的层面上展开对幽默的具体解读。冷静、超脱与睿智,这是他幽默的基础。超越于知识分子道德与名誉的功利欲求之外,这是他敢于幽默的原因。“两脚踏东西文化”,这是他幽默与众不同的地方。鲁迅与左翼文艺工作者对林语堂的幽默观及其《论语》的批判,有明显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命运多舛的20世纪30年代,经历过五四时期的文人思想和文风出现了差异.周作人和林语堂的文风格调受不求进取、自我陶醉的人生观影响,一如他们的喝茶观及有关"喝茶"的散文小品.鲁迅则不然,他洞悉传统文化弊端,并以改良人生的文学和社会责任感为己任,对林语堂等人"秋思"般的"清福"和"苦茶"等不以为然.鲁迅的《喝茶》发轫于生活与时事,但论述时则突见机锋,对不合时宜的"清福"和"寄沉痛于幽闲"等进行了针砭时弊的评说.这三位文人所论"喝茶"的不同,反映了茶文化的广泛包容性,体现了三位文人在茶文化的民族性和思想性追求上的差异;以喝茶为题,还体现了鲁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文学批评手法.  相似文献   

14.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对林语堂的人文哲学观的轨迹探寻 ,考察并思索其文学面貌与哲学理念的互动和互渗。同时 ,作者指出 ,林语堂的这种相对纯净化的人文自救哲学观在文学中的渗透自觉在成就其独特的文学风格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其创作的多变性和厚重感  相似文献   

16.
美学思想方式是思想主体对艺术、美或相关问题较自觉的、有一定系统的思考和表述,体现着思想者的审美取向和追求。林语堂在美学思想方式上选择了闲适和幽默的向度,这一选择因区别于现代文学悲剧和正剧的主流选择而显得独特。更内在于这一选择的动力机制是感悟自在生命的美学思维方式。它源出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诗性感悟方式,并置入到现代文化多元参照的语境中。受益于这种美学思维方式,林语堂的写作、为学养性、生活的种种都表现出他与众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林纾以180多部“林译小说”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为国人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域外艺术园地,第一次实现了中外文学大规模交流,而且以其译作的序、跋等形式,阐发自己在西方文学启发下所形成的新的文学观念,成为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具体小说理论分析,阐述他的文学业绩对我国五四新文学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林纾短篇小说的艺术创新,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清末停滞凝固的小说艺术模式,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他是近代较早有意识地借鉴西方小说艺术的作家,大大拓宽了爱情小说的艺术领域.其独具特色的"技击小说"为后世的武侠小说提供了可贵的艺术经验.他的小说尽管存在着一些缺陷,但部分作品堪称文言小说的精品.  相似文献   

19.
中国英语是中西方跨文化交流和融会的产物。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的作品中存在大量的中国英语。他的中国英语是间性文化思维的反映。因此,对他的中国英语进行整理和评析,探究其文化间性思维在翻译中的体现,能够获得更广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0.
从象似性角度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汉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原则出发,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从象似性翻译的角度研究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说明林语堂的译诗基本做到了“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