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四三"构筑独特救助安置模式 核心提示: 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实行分类救助,建立了"三项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的救助安置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救助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福利》2007,(9):7-7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利用召开"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之际,于2007年9月8日对河南上蔡县芦岗乡阳光家园、中华红丝带家园、邵店乡新和家园进行了实地考察.  相似文献   

3.
刘保仓 《社会福利》2005,(10):12-15
为了迎战艾滋病这一人类所共同面对的挑战,河南 省各级民政部门迎难而上,积极施救,在全省形成了省 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各级 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 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了 对艾滋病困难群体“三个层 次、三个标准”的救助体系, 建立了对艾滋病致孤人员的 四种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每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万人次以上,救助流浪未成年人近万人次,占救助量12%以上。每年都有相当部分受助未成年人查找不到家庭或监护人,无法回归家庭,滞留在救助机构(占受助未成年人3.5%),他们面临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一连串问题,成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一大难题,如何有效解决滞留未成年人安置问题,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了有益探索:实施政策性安置与社会性安置相结合,以行政性安置手段为主,以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安置为辅,多渠道,分类实施安置,破解了安置难题,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5.
专家评估     
近年来,河南省的艾滋病疫情及其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各级政府对艾滋病患者、 家属以及艾滋病患者遗孤采取了积极的救治、帮扶和救助措施,为疫区和全社会的稳定发挥了有效的 作用。在全省艾滋病救助的一系列政策中,对艾滋病致困群体“三个层次、三个标准”的救助政策和 对艾滋病致孤人员“四个途径”的安置政策,被誉为艾滋病救助工作的“河南模式”。 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河南省艾滋病救助政策的体系,河南省民政厅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对救助 政策进行评估论证。通过会议介绍、咨询和现场考察,各位专家认真回馈了评估结论。  相似文献   

6.
《社会福利》2007,(9):F0002-F0002
中国政府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开展了分类救助和安置,逐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医疗条件,努力使他们与全体社会成员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构建和谐社会。河南省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救助、安置政策,并投入了大量财政资  相似文献   

7.
程安平 《社会福利》2007,(11):25-26
救助工作向社区延伸,是"主动救助"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救助管理工作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焦作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救助工作进社区的有效途径.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服务设施为阵地,以社区志愿者为资源主体,以企事业单位一帮一、多帮一为载体,以城市低保、定期救济、大病医疗基金及慈善协会定向资助互为补充"的救助机制,形成了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区居民积极配合,救助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的新格局,使社区未成年人预防和回归安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甘薇薇 《社会福利》2007,(10):16-17
2007年是儿童福利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的一年,是儿童福利事业大力推进的一年.2007年,进一步推动各地<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落实和贯彻;全面总结"明天计划",建立长效机制;将"儿童福利机构建设蓝天计划"纳入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加强设施建设;总结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安置的"河南经验",研究制定全国政策;积极拓展项目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建立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新政快递] 6月3日,民政部向四川省民政厅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印发(关于汶川大地震四川省“三孤”人员救助安置的意见)的通知》(民发[2008]77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孤儿、孤老和孤残(以下简称“三孤”)人员的救助安置原则,做出了明确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救助安置 可圈可点 政府出台救助政策 在生活救助方面,2004年5月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和患者遗孤救助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患者家属和患者遗孤实施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抚养安置和社会关爱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自《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以来,以救助站为载体的国家救肋制度已经运行了三年多,在救助、安置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06,(6):F0003-F0003
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无家可归的流浪少年儿童的救助、保护和教育工作,负责全省流入外省的流浪乞讨少年儿童回省后的临时安置和保护工作。自2003年底成立以来,广东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先后接收救助和安置流浪少儿550名,其中382名通过亲人认领或由该中心护送回归了家庭,就业安置5名。  相似文献   

13.
同在阳光下     
《社会福利》2007,(9):4-4
为了加强国际间脆弱儿童救助保护政策的研讨与交流,展示中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成果,民政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河南省政府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9月7日在郑州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救助方式实施有效分类救助安置发挥社会福利机构潜能,有效救助安置无家可归人员。为解决无家可归人员生活困难,保障其合法权益,防止其再次流浪,各级民政部门充分挖掘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潜能,对无家可归人员实施救助安置。目前,全省各地民政局共出资124.2万元,利用撤并乡(镇)的契机,将  相似文献   

15.
梁新爱 《社会福利》2007,(10):55-56
2007年9月6日下午,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副部长窦玉沛、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副司长张世峰等一行刚下飞机,就在河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的陪同下,赶往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李部长一行利用来郑参加"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国际研讨会"的时间,对郑州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进行考察调研.  相似文献   

16.
为了总结交流一年来各地在艾滋病致 孤儿童救助安置方面的工作情况,推广河 南省建立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分类救助和多 种模式安置孤儿的经验,同时分析工作中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于2005年9 月24~26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了“全国 艾滋病致孤儿童救助安置工作经验交流 会”。这次会议对于逐步步入正轨的我国艾 滋病致孤儿童的救助安置工作具有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明英 《社会福利》2010,(12):50-51
湖南常德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力求开拓创新,在"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基础上,坚持"主动救助",大胆探索"家庭监护"安置模式,从源头上扼制了流浪未成年人反复流浪乞讨、重复救助的现象,确保市城区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的到位监护,保护了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李波 《社会福利》2011,(10):10-12
深刻理解:政策内涵 国办《意见》着眼于解决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安置、源头预防等难点问题,力争出台的政策措施能够符合现有的法律框架,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具有可操作性,明确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救助保护要求,细化了流浪未成年人回归安置办法,提出了对流浪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矫治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19.
突出工作重点,建立救助制度.2008年山西省民政厅首先向各市下发了<关于加强对受艾滋病影响致孤人员及生活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家庭救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市加大救助工作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救助方式,对受艾滋病影响的致孤人员进行救助安置;对受艾滋病影响的患者、家庭,符合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艾滋患者、家庭,资助其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帮助其参加当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20.
《社会福利》2008,(8):45-46
身源不清流浪乞讨人员安置难问题,一直是困扰救助管理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在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救助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的新时期,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2006年以来,长春市救助管理站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在国办福利机构无法满足现有安置需求的情况下,有效整合社会资源,确定4家代养机构安置身源不清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