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港澳大湾区是跨境区域和跨制度合作区,面临不同区域、不同制度、不同关税区的磨合以及多核心城市协调等社会治理难题。基于该区域社会的复杂性及公共领域合作的困境,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治理需要建立起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本文以协作治理为理论视角,将Y青年总会作为个案研究对象,着重从领导体制、协作机制以及会务活动三方面对其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作治理的实践进行考察。研究表明,Y青年总会在参与大湾区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在凝聚、动员和整合社会资源,促进粤港澳三地交流与融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增强港澳青年国家意识以及维护区域稳定和国家统一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2.
李支 《社会科学家》2023,(12):117-122
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成为我国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最重要的国家战略区域之一,中央政府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全方位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与金融开放创新,同时又在大湾区构建横琴、前海、南沙三个战略性合作平台,为金融市场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支点。然而,“一国两制三法域”特殊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要素流动机制、金融市场服务规则、金融基础设施存在巨大差异,迟滞了大湾区金融市场衔接进度。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规则衔接法治理念是“一国两制”的丰富实践,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整体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引擎。该法治理念以共商共建共享国际一流湾区为目标,承担大湾区互联互通且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艰巨使命,最终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以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此,应重视顶层制度理念设计、开拓深层金融开放机制、促进跨境贸易与投融资、建设可联通金融基础设施、破除金融数据流通壁垒,方能顺利实践粤港澳大湾区金融规则衔接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3.
张潇潇 《江淮论坛》2023,(1):139-145
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形态存在已久,但其概念于2017年才被正式提出,人们能否形成有关大湾区的认同与依恋至关重要。聚焦大湾区的人地关系,基于混合研究方法对广州的港澳籍大学生展开调研,发现港澳生已经初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地方感。通过构建地方感的“数字-复域”的双重促进机制可进一步深入探讨数字媒介连接的人地关系,也可在实践层面有效提升大湾区地方感的促进效应,帮助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由虚入实,促进湾区内的人地连接。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处于三个关税区、三个法域、三种货币的独特制度环境,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要素在粤港澳三地呈现非对称流动特征。港澳市场上的非原产地商品进入内地受到关税限制,内地人员进入港澳相对受到更严格的出入境管控,港澳资金进出内地受限,内地更为强调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粤港澳大湾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进一步厘清粤港澳大湾区非对称要素流动的基本特征,理解非对称要素流动的底层成因,辩证看待非对称要素流动与一体化的关系,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建设可从提高要素密度、缩短流动距离、减少市场分割和促进机制联动四个方面,促使要素更为便捷地流动,为构建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因循粤港澳大湾区水污染的特点和水污染治理的不足之处,不难发现大湾区水污染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是以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沟通为基础,谋求技术规范、执法和监测等层面的协作,形成系统的大湾区水污染协同治理体系。完备的粤港澳大湾区水污染协同治理机制立足于大湾区水污染状况,要求加强政府行政协作能力与建立政府间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完善水污染治理法律制度体系与区域环境信息法律机制,实现湾区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贸易往来日益紧密,同时带来了商标法律制度冲突。在“一国两制”现状下,粤港澳大湾区商标制度之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都自成体系且相互独立,但商标权利人商标跨域保护的现实性、消费者对商标显著性认知的地域性突破等,都客观地需要跨法域的商标法律制度协作机制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及两个深合区建设相匹配。欧盟有着世界范围内较成熟的跨法域商标法律制度协调机制,且从中国目前不同法域制度协调的背景和基础来看,具有一定借鉴的可能性。文章在对欧盟跨法域商标法律协调制度检视的基础上,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域商标协调制度对欧盟经验的可能借鉴。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有力推动粤港澳地区的社会融合,三地的人员流动交往将更趋频繁,在三地交叉工作生活的居民人数将不断增加,势必会对公共服务产生更多的需求,但目前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政策尚难以有效衔接,严重影响其工作生活的便利性,诸多瓶颈亟待突破。本文主要从养老、医疗、教育视角探讨港澳人士在广东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问题,以期为提升港澳人士在广东地区获取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提供有参考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范晔 《学术论坛》2023,(3):44-54
科技创新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内涵的归纳,基于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的五个维度,即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创新平台的搭建、创新网络联结的强化和创新环境的改善。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基础扎实,创新主体合作活跃度和紧密度日益增强,本地国际创新型企业勇担创新主力,科技创新载体与创新人才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完善,但同时也面临原始创新不足与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科技创新发展均衡性与跨区域统筹协调性不足、人才结构矛盾凸显与创新平台能级偏低等困境。基于此,需要多主体协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构建科技企业良好成长环境,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推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积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相似文献   

9.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发展与中国动力嫁接的支点,是带动中国社会深化改革的增长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融合面临三重挑战:"一国两制"背景下区域社会治理差异、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经济发展错位、文化价值观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并存。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融合路径的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从治理机制、数据平台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完善多层次产业协同治理;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技术等要素深度融合,宽领域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全方位参与文化旅游人才培养,加快文化旅游职业教育、前沿理论和实践研究,促进港澳青年交往活络化。  相似文献   

10.
杨波 《南方论刊》2022,(11):73-74+80
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发展理念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的机遇与进路进行探究。研究认为,新发展理念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的机遇:缓解制度差异带来的发展约束;推动深层次的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合作;培育体育产业绿色发展引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发展开放格局;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提出以创新为出发点:理念创新与机制创新双向驱动;以协调为切入点:推动大湾区体育协同发展,发挥联动效应;以绿色为支撑点:坚持绿色引领,强化绿色支撑;以开放为落脚点:构建“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开放新格局;以共享为根本点:搭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1.
陆尔卓  段从宇 《学术探索》2023,(12):145-152
“协同发展”是老年教育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建设不容回避的现实命题。以教育资源为切入的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考察表明:大湾区11个城市老年教育协同发展虽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离区域间老年教育的高水平协同还有距离,离区域内的老年教育的资源要素协同还有差距。采用“培育增长极模式”和“网格推进模式”,同步对区域老年教育增量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对存量资源进行重新调整,是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的可选模式。在具体的推进实施中,应将“理念协同”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导向,将“资源协同”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的根本路径,将“湾区老年开放大学创建”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老年教育协同发展的核心载体。  相似文献   

12.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金融“窗口”“试验田”作用、构建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国家战略所需,也是以金融开放创设跨区域合作典范、以制度协同助推“一带一路”建设的湾区所向。本文基于金融地理及金融功能研究视角,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倒逼金融要素向周边地区转移、社会分工理论推动周边区域金融活动专业化、多核心理论推进金融中心协同发展并渐进演化为国际金融枢纽等维度,分析国际金融枢纽的形成机理。同时,在对世界湾区城市金融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金融枢纽的战略构想,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身定位,遵循“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枢纽”的发展轨迹,以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为动力源,以对外开放和协同联动为突破口,以综合嵌入和生态网络为支撑点,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好中国式现代化,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全球金融板块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体育产业指标数据,结合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SNA),实证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体育产业综合质量及关联总量差异显著,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空间非均衡性分布特征,城市间空间关联及空间溢出效应从核心城市向周边城市逐级递减;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呈现"双核心+次核心+边缘"格局,空间关联主要依赖港穗深澳4个城市的辐射和桥梁作用,未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较低,尚未形成与"珠中江""广佛肇""深莞惠"都市圈相匹配的凝聚子群。  相似文献   

14.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深港快速成长为一体化的国际双核大都市,如何降低“一国两制”关税差异产生的通勤成本,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基于地铁和城市功能区数据,文章采用可达性、核密度来估算关税两翼功能区间的时效性和便利性等。研究发现,75分钟通勤时间为深港联通效率的转折点,通关时间和可达性区域面积表现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函数关系;深港双城商务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通勤时间大部分为60~75分钟,未实现45分钟内舒适范围。深港两城大都市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深港通关制度衔接,降低通关时间成本,推动深港同城发展,高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整合与协同发展,各城市之间如何打破机制体制障碍,形成更加紧密的空间经济联系与经济合作关系,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本文从区域空间关联的角度,运用城市流模型和欧式距离法分别从产业协作和要素流动维度分析湾区的空间经济联系,以分析湾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协同与联系。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协作性不高,空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且各城市间的城市流强度差距悬殊,城市发展较不平衡。此外,湾区要素流动及匹配效率不高,整体上呈较强的竞争型区域空间关系,城市间发展协同性不强。基于此,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平衡、协同发展,使其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分工合理、经济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本文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可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积极促进互补型城市间的高效合作,并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及通过有效的政府间协调机制推动地区间构建互补合作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自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谋划、部署对接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策略,而韶关具备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资源,无疑成为韶关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强大动力源之一。韶关历史文化的组成主要包括商贾文化、珠玑文化、革命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有些文化更是与国内其它文化名同实异。我们要推进文化产业顶层设计,将各个主要文化旅游景点进行互联互通,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通过找准定位,整合资源、抢抓机遇,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韶关的城市名片、引擎产业和文化升华剂,进而凸显韶关的文化和服务魅力。  相似文献   

17.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粤港澳大湾区在文化上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又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因此,应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实际出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引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岭南文化为依托,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及目标认同,从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文化引领、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8.
经济流反映了城市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体现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周边城市对核心城市辐射力的接收状况,是城市群协同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已成为引领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增长极,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和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经济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三大城市群的经济流呈现"分殊性"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落后于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基于三大城市群在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交通运输量、信息强度四方面影响经济流的发展差异,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亟须借鉴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成熟的发展经验,在发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聚集创新资源要素、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构建交通网络体系、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注入新鲜活力,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向更加均衡、更高质量水平迈进.  相似文献   

19.
论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流域跨界水污染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基于属地原则的传统治理方式已经陷入了困境,进而催生了地方政府合作治理的制度安排需求.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合作治理流域跨界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及困境,可以发现制度创新是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合作治理的关键所在;必须从制度环境、组织安排和合作规则等方面全方位着手,才能促使地方政府合作更为高效和有序.  相似文献   

20.
周咪 《社会科学家》2022,(10):39-46
推动粤港澳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国家战略以及建设粤港澳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举措。粤港澳城市群是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文化、红色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汇聚地,近年来文化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并初步形成分梯队的产业格局,为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推进,粤港澳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在产品、品牌和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文旅融合政策力度不足、区域协调联动乏力、产品同质现象严重和专业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五个方面推动粤港澳城市群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包括制定文旅融合专项政策、建立文旅融合区域协调机制、利用文化特色创新文旅产品、培养引进文旅融合专门人才和借助科技打造智慧文旅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