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数字化使社会生产更加紧密地整合在一起,人们的生活形成世界历史性关联,生产、生活被深刻融入数字生态系统中,社会系统的演化加速推进,数字化时代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开出了新的局面。但是,数字化之数学化、逻辑化倾向和机械论、还原论的基本规定又与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存在着直观的矛盾。克服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才是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重思的根本任务。事实上,深层的、原则性的矛盾发生在人的数字化生存状况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按人的方式”的本质要求之间。数字化确实以佯谬的方式弱化了人的能动性,增强了人的受动性,使人在数字化社会有机体中处于更加深刻却又更加隐晦的无机境遇。为此,我们需要结合马克思所论社会有机体的不同维度,坚持系统观念,把握数字化限度,确保美好生活旨归,释放共同活动潜能,从而形成真正的数字化社会有机体。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具有重要而独立的学术价值。从思想形成史角度看,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源于对黑格尔国家有机体思想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正确地关注到现代世界中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这一最根本问题,黑格尔诉诸外部力量,希望以国家统摄市民社会,使其不致分离,形成国家有机体思想。马克思则批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神秘主义倾向没有真正解决问题。马克思从市民社会本身入手,认为社会本身就应当是有机体,并从要素、结构、动力等角度分析了一般性社会有机体和资本主义社会有机体。在此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未来社会有机体即自由人联合体的总体原则和实现根基,回应了现代世界最根本的问题,构成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实践旨归。马克思以回应现代世界最根本问题为理论主题、以解密社会有机体为理论任务,取得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当代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创造性运用,它在坚持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开辟了运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观察社会发展、解决现实实践问题的新思维、新理念、新认识、新视野。重新解读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波  张艳涛 《理论界》2022,(12):7-13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问题的学理研究,学界不仅应从制度层面去找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显性差异,还应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探照灯”,深入探寻两者的内在性差异。马克思正是在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与个体相异化的事实分析中,揭示了共同体与个体的本质联系,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奠定思想基础。透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看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能够得出以下结论:“真实的共同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联合的个体”是其存在基础,“自由人联合体”是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5.
潘西华 《东岳论丛》2008,1(2):119-122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是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基础。社会建设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发展问题。如果从"社会"这个分析视角来审视二者,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蕴含着社会建设的思想,为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反之,社会建设是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与展开。  相似文献   

6.
阐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实质的重要维度。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精神,需要从主题转换、根本旨趣及真理意义三方面进行分析。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方法及内容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将现象学主题“意识经验”转换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分析中,逐步形成了立足于社会现实特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进而在对商品、货币、资本、劳动等物的形态的现象学理解下,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物象化世界”背后,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深层矛盾本质——“抽象对人的统治”;更进一步,“重构新型社会关系”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象学真理”,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自由、正义的社会理想与价值追求。这一研究进路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之谜”,更展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所蕴含的现象学精神对于推进现实历史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历史哲学发展逻辑的深层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刘 《学术研究》2007,4(5):25-30
西方历史哲学的演进与资本所开创的“世界历史”的发展密切相关。为了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传统西方历史哲学沿着“超历史”的思维路向发展,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界限。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虽然注意到了历史的主体性以及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相对性特征,但由于不了解历史以及历史认识的实践本质,也未能真正明确自身的历史界限。只有从“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来理解和说明历史,并将其理论视域锁定于“资本批判”的马克思历史哲学,才真正在哲学史上实现了明确历史界限的历史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过:“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时才取得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第450页)研究历史只有和研究现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历史研究为现实革命斗争服务的作用,也才能使历史研究本身具有生命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李大钊,就是力图这样作用的。他在这一时期,以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战斗精神,以历史作为一种有力武器,向封建专制主义、特别是向袁世  相似文献   

9.
“回到马克思”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既要回到马克思的理论文本 ,更要回到马克思的思维逻辑。从实践思维出发 ,把握时代精神 ,进行理论创新 ,才能锻造出“真正的哲学”来。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含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论资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理论观念。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变。真正的共同体集中体现了追寻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之“和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义”所在,就在于其哲学思维所采用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和谐共同体”思想就是立足于它的哲学思维,在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集合体。和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相关,并成为引导当今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参照和价值路标指引,这一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体.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从哲学上提供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指出应用关系思维与和谐理念来认识社会.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实现自然、人、社会三者之间的和谐,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目前,尤其应做到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对中共党史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它规范着党史研究的构架并引导其发展方向.中共党史学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框架下,深入阐释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主体、阶段、本质和趋势,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论断.新时期党史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要求以辩证、整体的观点进行理解和把握,反对把它归结或导向为“经济决定论”“单一模式论”甚至“理论假说”,代之以其他理论标准解释党的历史发展;要求深入分析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正确看待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中的问题和挑战,警惕西方社会错误思潮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性质和方向的歪曲、异化.  相似文献   

13.
章衎 《学术研究》2022,(3):36-42
马克思对“具体”问题的解读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他曾经把“具体”当作经验具体和历史具体来理解,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他将“具体”提升为“具体总体”来加以把握。对马克思来说,只有认识到历史唯物主义在研究对象和方法论上的具体化转变和转型,才能通过理论思维再现的方式,将具体总体观的哲学内涵理解为私有制社会内在矛盾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之总体性的具体呈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具体总体观的本质,能够帮助我们深入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其在资本逻辑批判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可以从马克思自然观找到理论基础。回到马克思自然观,深入挖掘马克思自然观的真实内涵,焕发其当代价值,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超越马克思自然观的外在实在论和内在主体论理解,立足马克思生活世界视野,从存在论出发诠释马克思自然观,是破解马克思自然观前提性误读的关键。超越自然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主义的二元分立观念,马克思主张人与自然是过程性的有机体关系,是交互能动的生命体关系,在人类社会状态中人和自然达到真正和解。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就是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理论并没有引起研究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哲学史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理论来源,并在立足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最后指出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范畴缘出的意义,以期深化对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哲学观的实践化和现实化 ,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 ,是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旨在于说明 ,把哲学当作关于人的外化即人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来看待 ,是马克思关于哲学本质所做出的最具特色和最为重要的规定  相似文献   

18.
当代性视野下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法论自觉是马克思哲学研究真正进入学术化层面的标志。回顾与反思近几十年来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模式,无疑具有“清理地基”般的重大意义。“价值中立”、“原理预设”、“本体论诉求”、“去语境化引用与圣经式阅读”、“解释的经验化”、“回归形而上学之思”以及“哲学体系重新建构”等在不同时期占据主流话语的解读模式,其产生既有特殊时代背景的原因,同时也基于我们自身理论认识的局限。在推进马克思哲学当代化理解的同时,同样存在着诸多值得进一步反思的空间。站在新的实践高度和学术视野之上,我们发现,以历史生成视野和历史发生学为特质的深层文本解读模式,在推进马克思哲学研究、凸显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方面可能会发挥积极的理论和实践影响。  相似文献   

19.
平衡论是布哈林的代表性理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布哈林的平衡论思想展开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一些学者对布哈林平衡论思想的理论渊源、本质内涵、当代价值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平衡论思想是布哈林社会有机体思想的核心内容。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视角,对这些观点进行系统梳理,有益于推动布哈林社会有机体思想研究的真正开展,进一步拓展布哈林思想研究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都把历史唯物主义定义为: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仅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或合规律性的角度去看,没有全面理解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无法合理的揭示与解释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的创造历史的历史主动性的根据,因而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历史观的本质。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主题思想就是实践观点。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全面理解这句话即可知道,社会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是辩证统一的。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