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洪武14年,即明朝1368年建国的第14年,朱元璋鉴于孤守云南的元代梁王拒不归附,才亲自部署并派出了征云南的30万大军。此间朱元璋曾多次向云南派出“诏谕”的使节,但梁王并未悔悟。元末明初的知名文人王祎在1372年奉命“诏谕”梁王时被害,朱元璋的另一高级官员——湖广参政吴云,也在1375年履行“诏谕”云南的使命时被害。而梁王与逃亡到漠北的北元皇帝联系的官员被明军捕获后,朱元璋却一再释而不究。这一切自然构成了朱  相似文献   

2.
小幽默     
借“机”求静一天,有个人敲开了他邻居的门:“请您把收音机借给我用一个晚上好吗?”“怎么,您也喜欢听晚间的特别节目吗?”“不,我只是想夜里安安静静地睡上一觉!”  相似文献   

3.
刘宁 《快乐青春》2014,(8):38-39
一只老鼠偷了一包烟,被猫追得屁滚尿流,好不容易逃回家。它躺在床上,气愤不已,心想:我再也不过这种偷鸡摸狗、被猫欺负的日子了,我要有份体面的职业。对,我要做一名品酒师,它翻身从床上跳下来,直奔酒柜。老鼠找出一瓶举世闻名的美国威士忌,倒了一杯,“哇,好酒,好酒。”老鼠一杯接一杯地喝,一会儿工夫,它竞“呼呼”大睡起来。第二天醒来,它想,今天我得尝尝英国酒的味道。老鼠拿出了它珍藏十几年的英国酒,它还真有点心疼。为了学习做品酒师,喝!“咕噜咕噜”几口就喝了个底朝天。  相似文献   

4.
我与恢嘉学兄相交已有三十余年。此君给我的感觉有二。一是"坏"。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陪授业老师去"庄"里出差,他请老师和我到家里吃饭,当见到酒柜中有几瓶好酒时便说:"酒是好酒,  相似文献   

5.
酒文化引论     
“酒”字自殷商甲骨文时代就已存在,此后便颍繁地出现于历代文献之中。有关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学、艺术诸方面的篇章无一不提及“酒”,并且与“酒”相关的宇如醴、酪、酬、尊、醇、酷、奠、医、醉、醒等,以及由“酒”构成的词、词组乃至成语典故如酒人、酒官、酒德、酒礼、酒风、酒俗、酒史、酒艺、酒色、酒令、酒肆、酒徒、酒仙……酒池肉林、酒囊饭袋、酒以成礼、“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等等也不断地派生出来,可谓举不胜举。可见“酒”作为特定的指代符号,在众多的汉语词汇中亦称得上使用频率极高者之一。单就“酒”字本身而论,已可看出其所指代之物——隐藏在符号背后的神秘饮料——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意义了。所以研究中国酒文化首先就得弄清“酒”字,考查其发生与演变及其相关的社会语境,而这又不得不对中国的文字情况作一番概略的交待。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酒     
王蒙先生曾记: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可见酒的独特魅力。斗酒诗百篇的李白吟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的佳句,一代枭雄曹孟德则认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士为美酒而倾倒,近代徽州大学者胡适亦不例外。  相似文献   

7.
小幽默     
小柏:“爸爸,帮我买作业簿。” 爸爸:“今天没空。” 一会儿,儿子从酒柜里拿出一瓶酒,递到爸爸面前说:“这点小意思请科长收下。”  相似文献   

8.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9.
王明清《探鏖三录》:“九江碑工李仲宁,刻字甚工,黄太史题其居曰琢玉坊。崇宁初,诏郡国刊元萜党藉姓名,太守呼仲宁使劖之倌?‘小人家旧贫窭,止因开苏内翰、黄学士词翰,遂至饱暖,今日以奸人为名,诚不忍下手。’守义之曰:‘贤哉!士大夫之所不及也!’馈以酒而从其请。”按仲宁不忍镌党藉碑,与长安石工安  相似文献   

10.
唐武三思之镇墓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武三思之鎮墓石。不知何时由咸阳北原唐順陵周围出土,石之制式如墓志,正方形,每边○·五六米,多年来存县,而咸阳县志則不减,梁王而陪葬順陵,当然武三思也。武后临朝,尊其母楊氏墓为順陵,玄宗詔改其名为楊氏墓,俗傅至今犹不改也。三思为其孙,故陪葬焉。“新唐书”“外戚武士彟傅附三思傅曰”:“(武三思)既死,帝为举哀,廢朝五日,贈太尉,复封梁王,谥曰宣。追封崇訓魯  相似文献   

11.
商玉版甲子表,前此四十余年出土于殷墟,为天津徐濠園所得。徐氏虽知古玉之有文字者不易得,然不知其为何物也。曾持赠精拓墨本,请我鉴定。辨其文字,乃“庚寅辛”三字。当告之曰,此为商代甲子表,极可宝贵之文物也。 按玉版上之“寅辛”二字完正,“庚”字上半残阙。用商代骨尺测之,“寅”字长一寸半弱,“辛”字长一寸强。如此大字,一方玉版必难容纳六十甲子之一百廿字;揆之以理,六十甲子当分别列于六版,每版二行,每行十字。此版“辛”字下缺“卯”字,“庚寅、辛卯”属第三版之第二行。以此残片度之,玉版原大约长二十六厘米上下、宽六厘米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一、刀笔和笔削在汉代的时候,刀笔二字往往运用。“汉书”“贾谊傅”说:“俗吏之所务,在於刀笔筐箧”。“后汉书”“刘盆子博”说:“公卿皆列坐殿上.酒未行,其中一人出刀笔书谒欲贺,其馀不知书者起往请之”。注曰:“古者记事,书於简册,谬误者以刀削而除之,故曰刀笔”。“王充傅”说:“乃闭门潜思,绝庆?之礼,户?墙壁、各置刀笔,著‘论衡’八十五篇,二十馀万言”。这是两汉史书上的几段便证。书吏处理文书,总离不了刀和笔,所以秦汉书吏也被称为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世家”说:“萧相国何、於秦时为刀笔吏”。“酷吏列傅”“张汤傅”也说:“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刀笔是两种东西,都是写字所必  相似文献   

13.
吉利话     
有个老太太过年领孙子放炮仗。头一个炮仗炸响了。老太太笑着说:“这个好!这叫响响亮亮!” 第二个,“通!”打了筒子了。老太太更笑了:“好,这个好!痛痛快快的!” 第三个点着后,没响。老太太  相似文献   

14.
<正> 《鹤林玉露》乙编卷五《断决》云:“吴请成于越,勾践欲许之,范蠡不可;楚求和于汉,高帝欲许之,张良不可。此霸王成否之机也。二子亦明决矣哉!故曰:‘需者事之贼。’又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王瑞来同志的校点本(中华书局版)认为“需者事之贼”的“需”,乃是“懦”之误,于是径改之,我以为“需”是对的,不应改,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一览“四害”史,发现王张江姚历来很注意数字。不过他们的“数字学”和一般不同,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特别“原理”。不信请看: 三十年代,“国防文学”牌号的投降影剧充斥国民党管辖阵地。仅江青粉墨登场或争演未成的就有:《自由神》、《求婚》、《大雷雨》、《狼山喋血记》、《赛金花》,等等。这一幕幕,一场场,可谓为“数”不小。但江青却认为此数太小,“还觉得不够、不够!”要人们大写特写这类“很有意义的优秀作品。”其“原理”就是:凡能博得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欢心的东西,其“数”越大越好。  相似文献   

16.
<正> 汉语表达谦敬,古今都习用“请”。如今提倡语言美,“请”在礼貌用语中十分重要。“请”为何能表达谦敬?从古至今其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何变化?本文试作粗浅探讨。“请”为谦敬之词,表达说话时对对方的尊敬。那么它是否一产生就有表敬作用呢?这要看其本义。《说文》:“请,谒也,从言青声。”可“谒”又作何解?《说文》:“谒,白也,从言曷声。”“白”即“表白”,现代汉语中已不单独使用,只作为语素还活在“自白”“道白”等词语中。由此见,“请”的本义即表白。表白要用语言,故“请”从“言”。  相似文献   

17.
幽默     
请等一分钟 有人梦见自己和上帝对话。 “伟大的上帝呀,1000年意味着什么?” “一分钟罢了。” “哦,至高无上的主啊,在你眼里1000个金币意味着什么?” “一个铜板罢了。” “慈悲的主啊,请赐给我一个铜板吧。” “好的,请等一分钟。”  相似文献   

18.
有些人认为女人的内衣裤是“见不得光”的,穿在衣服里头,谁都看不到,所以不用在意其款式美观与否。其实女性穿内衣裤,除了能美化身段外,还有十个“奇异功效”!你有没有认真想过,请看: (1)穿上美丽的内衣裤,可增强自信,是一种  相似文献   

19.
阮诗无酒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与酒名的是阮籍、陶渊明和李白。 陶渊明和李白都留下了大量关涉酒的诗篇。南朝梁代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中确实有《连雨独饮》、《饮酒二十首》、《止酒》、《述酒》等诗。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的诗,“说到饮酒上来的有一百七十首。”其中篇题涉酒的名篇就有《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等。唯独阮籍在其毕生创作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却没有一首是咏酒的,只有其三十四中提到了酒:  相似文献   

20.
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子贡问他:往日夫子教导弟子,“德行亡者,神灵之趋;智谋远者,卜筮之占”,何以老来好《易》?对此孔子详作回答,其要点是:“前祥而致者,弗祥而好也,察其要者,不诡其德”;“《尚书》多缺点以周易》未失也,且有古之遗言”;“求其德而已矣,吾与史筮同途而殊归”;“《易》有君道焉”(见帛书《易·要》).这符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态度.也说明年老前之孔子并不好《易》.者子也是一位“不语怪力乱神”者,但其史官身份,要求他必须了解并研究《易》.因为史、卜、筮、祝这几种人“每每是相兼相通”(李学勤语),甚至“周易这个典籍的编纂出于史官”(朱伯崑语).所以.孔子所说的那几条理由,皆适用于老子.事实上,老子当比孔子更早更多地接触与研究《易》,受其影响更大,下面拟从几个方面对比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