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大量需求以及国家政策对人口管制的松动,在"推-拉"双重合力下,上世纪80年代成千上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追寻他们的"城市梦",从而形成了浩大的人口流动潮.由于转型时期我国人口流动诱因主要是经济因素,所以流动人口集中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东部沿海人口流入地区,人口流动规模大,空间分布集中;流动人口性别、年龄结构以中青年女性为主,学历结构以中小学为主;流动人口留城意愿强烈,持续居住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巴蜀地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城市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和完善.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更为广泛,然其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局限、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以及交通条件的变更,都成为制约唐代巴蜀城市空间分布的要素.  相似文献   

3.
西方20世纪前期的先锋派围绕城市空间进行了一系列艺术试验,从而开启了空间乌托邦理论建构的先河.无论是圣埃利亚的"未来主义城市",还是科比西埃的"明天的城市".作为先锋派借助城市空间表达其现代性体验的范本,都希望通过空间关系的激进变革来建构一个和谐美好的理想世界.这种立足于现代技术神话基础之上的空间乌托邦试验最终均归于失败,这一结果深刻揭示出现代性的悖论逻辑,也为当代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4.
环境因素对西宁市人口容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素已成为城市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作者从限制人类活动的环境因素与人口容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依据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提出西宁市合理的人口容量以及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 区域指一定的地理空间,它可以是一省或几省,也可以是省以下的地区以及跨越行政区划的经济区。一切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运行,由于矿产资源、人口分布、交通条件、政治制度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地理区域有其不同的形态或不同分布情况,这些因素对社会经济活动及其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的作用。从各个不同地理区域的  相似文献   

6.
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规模分布来促进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空间配置效率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城市群"中心-外围"框架下,考察城市群集聚结构转变对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规模差异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的差异性,理论分析发现:城市群集聚结构演变缩小了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但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使用2003-2014年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结论,并且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其隐含的政策含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结构是促进城市规模合理分布的重要途径,越是包含高行政级别城市的城市群,这一效果越是显著。在优化城市规模分布过程中,应避免户籍政策导向与投资、公共资源布局政策导向的背离。  相似文献   

7.
从分异隔离走向和谐交往--城市社会交往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露光 《学术界》2005,(3):106-114
居住空间分异与社会隔离是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居住空间分异是不同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状态.分布在城市不同空间区位上的不同社会阶层间如果缺乏交往,就会形成社会隔离.社会隔离反映不同人群在社会分层网上的位置,社会隔离形成"群沟".当代中国城市贫富群沟危害社会稳定,影响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缓解隔离,弥合"群沟"需要扩大社会交往.政府、城市规划工作者和社会学家应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社会交往,寻找扩大交往、解决分异和隔离的有效方法,致力建设和谐完善的城市社会.  相似文献   

8.
上海的人口分布不合理由来已久,市中心区人口过密及与之相联系的“膨胀病”等问题,加剧了上海市城市空间与人口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虽经多年的努力,但仍没有很好地解决人口的再分布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未采取城市空间置换这一措施。90年代以来,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揭开了城市空间置换的序幕,随着城市空间置换的全方位展开,带动了人口的位移即人口重新分布。笔者认为,就总体而言,在上海现阶段仍然处于集中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情况下,进行城市空间置换才是疏解市中心区过密人口、促进…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城市认同、城市性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明代中后期南京士绅与城市空间之关系,对于传统的分析模式,尤其是"城乡连续统一体"概念,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城市的行政区划,市民的日常生活、社交网络,以及时人对城市的意象都有其各自的空间维度;它们通常超越城墙的围界,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城市性"的缺失.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城市士绅与腹地农村之间的关系亦不尽相同,其具体特征受到城市发展模式、士绅家庭背景、国家政策、区域经济等因素影响.明代南京的发展不同于"中心地"模式,其士绅社会显现出较强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市,是一个市区人口超过百万、城市总人口超过三百万的大城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耍理顺各种各样的关系,其中,极为重要的是经济建设与人口建设的关系。 人口建设是城市管理决策机关依据各种人口现象的分析,实施国家的人口政策和各项法规,运用一切可能的物质的文化的条件,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人口过程、人口素质、人口分布的变动施加积极的影响,以期在所规划的时间和空间内出现所设定的人口格局和人口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产业集聚的空间,其成长伴随着要素利用从无序、低效逐步向有序、高效的转变.本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集聚、专业化及政府行为时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实证表明,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作用力主要包括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率等.但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中的城市,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市场化效应与政策租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因此,在市场化、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政策租"不断耗散的情况下,提升城市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非政策性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人口流迁视角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秀云 《天府新论》2008,(4):99-102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条件.目前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城市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口流迁与社会融合逐步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的软约束因素,特别是流动人口的边缘性特征和"半城市化"状态,对城市公共安全带来了一定影响.应该从政府宏观政策驱动与合理制度安排、社区微观支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及提高农民工的自适应能力等多个方面,共同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构筑安全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迁移人口不断向城市群迁移,如何优化城市群人口分布成为每个城市群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议题。选择中国19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人口分布效应。研究发现,城市群人口分布随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呈中心化态势,相较于其他城市群而言,这一特征在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城市生产率增加效应在不同城市间具有异质性,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均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中获益,但中心城市的获益程度更高,从而导致城市群人口分布的中心化态势。此外,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强化城市群人口分布呈现的中心化态势;随着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不断深化,高技能劳动力在分布上也呈中心化态势。在迁移人口不断向城市群迁移的背景下,研究从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角度为优化城市群人口分布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可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优化人口分布方面的顶层设计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村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琴 《江海学刊》2012,(2):104-109,239
"村转居"社区是急速的城市化进程与中国独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相结合的产物,它已成为承接各类新增城市人口的重要空间。在实际的治理过程中,这类社区在居民特征、治理需求、治理资源、治理传统等方面,与原来的农村社区以及成熟的城市社区都有鲜明的差异,因此,其治理模式的选择面临着多种可能性,"自治为主"、"管治为主"和"共治为主"都是可能的选项,其中治理传统的继承水平和社区重建的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转居"社区的具体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童潇 《贵州社会科学》2012,(10):114-118
城乡人口间的快速流动已对我国农村、城市以及流动人口本身展现重要社会影响,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匮乏,城市内部大量社会问题出现,流动人口自身所受到的社会排斥都可从中找到原因.建构有关城乡人口流动的新型管理体制非常必要:一是改组国家计生委为国家人口管理总局,以统一管理全国人口问题;二是培育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三是要注重人力资源投资,特别要瞄准流动人口二代,通过代际政策逐渐消弭流动人口与城市原生人口间差异;四是应注重从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开放城市户口转为农村户口(非转农)、农村宅基地产权确立变更等政策调整方面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改革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新发展格局对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布局、联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打通宏观尺度的"大动脉"也需要进一步畅通城市经济内部的"微循环".文章利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以及协同共位商等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大城市内部现代物流集聚分布态势以及物流与制造协同布局特征、机理.研究表明: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内部现代物流细分行业分布出现了新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出"向心"布局与"离心"布局的动态调整性.物流运输企业的分布相对更加离散,货运代理等高端物流服务业更倾向于集中布局.在城市生产单元内部,物流与制造业的协同布局已经从线性的空间比邻关系向更复杂的供应链协同转型,并呈现出新的网络化格局.为了畅通城市经济循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升级,"加强对物流集聚区的分级分类分区专业化规划布局""加强物流与其它他价值链要素的协同规划布局""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多样化协同集聚模式"是城市尺度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布局应着重考虑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人口的主要承载体,人口的迁移流动对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城市发展空间对特定迁移人口具有汇聚作用,对人口的迁移方向具有指引作用,人口迁移又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城市的空间。若两者配合失衡,则将互为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根据"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形成新型城镇体系的总纲要"以中心城市为主、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而在目前城镇水平建构之下,皖北地区尚面临着相关政策制度不健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资金支持力度不足、劳动者知识技能较低及联动性质的集群尚未形成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水平建构视域下应当从着重加强县城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整体水平;着重发展中心城市,提高皖北地区整体经济实力;推动人口的协同转移,努力实现持续发展以及着重加强小城镇的建设,维护农村地区的平稳发展等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从城市文化的空间建构角度,探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动因,是研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城市文化空间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具有主体同构性,因此探究主体的同构性是研究两者互动关系的理论前提.主体从精神和物质角度建构自身及城市文化空间,一方面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创设所需的城市精神文化空间,并保证其历史延续性;另一方面,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创造接受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城市居民、城市景观、科研、艺术机构和活动等物质基础,并反过来作用于主体和城市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