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锦瑟》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争论最大、解人最多的一首诗。早在金代,元好问就有“独恨无人作郑笺”的感叹。清吴乔在《西昆发微》中说:《无题》《锦瑟》之解,“七百年有如长夜”。吴乔至于今,又三百多年过去了,千年《锦瑟》之谜究竟何在?《谒山》、《玉山》诗正是解开《锦瑟》之谜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2.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一曲《锦瑟》,千百年来不知醉倒了多少人。这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堪称最享盛名,又是最难讲解的一首诗。自宋元以来,众议纷坛,莫衷一是。宋刘颁、明胡应麟、清施润章说锦瑟是令狐楚家婢女名,因而《锦瑟》一诗是爱情诗。南家胡仔说是写一种叫锦瑟的乐器。清朱鹤龄说为追怀诗人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因而是悼忘诗。清梁章矩、吴法伦说是李商隐伤玄宗而作。清吴乔说是为令狐而作。哪一种说法对,合…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七律诗《锦瑟》产生一千年来,其主旨至少有16种说法.这些说法因难以自圆其说而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以至于有至少11名学者认为《锦瑟》一诗无解.其所以如此,一是该诗的四个典故比较晦涩,二是该诗有四个词汇未能得到透彻解释.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就可看出,《锦瑟》是处于热恋或单相思中的李商隐对意中人的热情赞美.至于这个意中人为谁,今日只可存疑.这是对《锦瑟》这首诗在文本字义、逻辑事理、生平行迹、诗歌风貌诸多方面都顺畅无碍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唐诗中大量出现的“日暖”与《锦瑟》全诗的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肯定了《锦瑟》是春天之诗。尤其是李商隐自己在《二月二日》诗中写有“东风日暖闻吹笙”之句,足以证明“日暖”是对春景的描述,与鹃声、冷月同为特定时空的春天物象。作者认为,作为春天之诗,《锦瑟》有着自己不可移易的逻辑线、情感线和生命线,不可任意将其零拆碎摆,掺入种种《无题》之句组合成新的诗篇。  相似文献   

5.
本文归纳前人对李商隐《锦瑟》诗旨意理解的六种主要观点,提出“咏物诗的情节链”的新概念,试图为诸家分歧的解说找到一条内在贯通的脉络,从而为阐释此诗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6.
<正>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构思奇巧,精工典丽,委婉含蓄,寄意探微,颇受后人称誉,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品味之余,又常常觉得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相似文献   

7.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这是金诗人元好问对晚唐诗坛别树一帜、独放异采的大诗人李商隐的评论。虽然元氏把李南隐和北宋初崇尚其诗的杨亿、钱惟演等人标榜的“西昆体”(刘贡夫《中山诗话》)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但是此诗却集中表达了人们殷切地盼望解释清楚李商隐诗的心情。  相似文献   

8.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813—858)写的杰出律诗《锦瑟》。诗的标题取首句开头两字,主要是“思华年”,表现人生如梦幻。但从9世纪中叶到现在一千多年来,对此诗所反映的具体内容的解说各有不同,时至今日仍无定论。原因何在,值得我们探索。从不同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分歧集中在对诗的第一、三、四、五、六句的典故引用与解释上,虽然各说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是我国古代极其优秀的诗人.他不仅写有不少官怨、闺思方面的诗,同时也写有不少男女慕悦的艳诗.因为作者有难言之处,或不愿明言,其中有一部分就以“无题”标之.由于这些“无题”诗感情真挚,哀宛动人,诗律精切,造境幽深,不仅音调铿锵和鸣,令人一唱三叹,味之不尽,同时又和诗的色彩交织在一起,给人以音与色的交感,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深得广大读者的喜欢.早在金元,元好问就在《论诗绝句》中说:“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酉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李商隐最受人们喜欢的诗,就是他的《无题》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首以朦胧美著称的诗歌,即李商隐的七律《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由于这首诗专用比兴象征,借用无比精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迷离缤纷的感情世界,因  相似文献   

11.
《锦瑟》难解,关键在用典的复杂和多义。从原典出发,结合李商隐的生世和诗作,大致可以推知此诗的核心意涵:一生中"可寄托"的想念,到头来都是虚妄。此了悟人生之语,见证出唐世的衰败。  相似文献   

12.
明代唐诗评论家胡震亨,在他著的《唐音癸签》中说:“元遗山有诗云: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盖谓义山诗用事颇僻,惜无人注释也。”元遗山的那个时代,为李商隐诗作笺注的人,确是很少,自明清  相似文献   

13.
《锦瑟》是李商隐诗中最难解的作品之一。本文对李商隐的这篇作品做出自己的解读与评析,力求能够澄清历来对李商隐这首诗的解读分歧。解读的关键在于不纠缠于对作品背景的考证,而是着眼于作品的意象及其所传达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4.
古今人们对李商隐<锦瑟>一诗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风流说,有失恋说,有奏乐说,有客思说,有自题说,有悼亡说,有自伤说,有政治说等.笔者以此诗为既悼亡、亦自伤之政治诗.自古以来误解此诗有其主观原因,亦有其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锦瑟》语境的若干意见为引首,指出诗人主体与解人客体不同知性活动的相互撞击是李商隐诗解出现多元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引发出对李诗索解的新一轮思考。  相似文献   

16.
李商隐的名篇《锦瑟》,难懂难解更难译。下面试引A.C.Graham(英文《晚唐诗选》的作者兼译者)的英译,说明朦胧美的不可译性。(见Poems of the Late T'ang。企鹅本P.173) 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沦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似文献   

17.
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西方诠释学的主题。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锦瑟》是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为历代爱诗者所珍爱,因其丰富的想象和频繁的用典构成了各种朦胧的意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同时也给译者留下了极大的创造空间。《锦瑟》一诗的多种诠释和英译论证了诠释学三大重心走向对古诗英译的借鉴意义,诠释多元是产生不同译本的必然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典故是弘扬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如何处理典故的翻译成为翻译者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以李商隐《锦瑟》为例,对比分析国内外六位学者对此诗中典故的英译,着重分析不同译者在处理时所采取的不同译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的《锦瑟》诗中,渗透着迷惘、哀痛的悲剧意识。在对情感心理的微妙复杂、生命体验的内在伤痛的深刻揭示中,诗人在沧海明珠、蓝田美玉与人类心灵之间建构了一种新的审美关系,由此实现了生命个体从情的沉迷到灵的飞翔的超越。从生命哲学的层面来看,此诗亦由于从个人经验进入人类集体经验而获得了一种普遍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小说《游园惊梦》是其扛鼎之作;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堪称千古绝唱,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佳篇。《游园惊梦》与《锦瑟》文体各异,意趣别样,但从书写内容、艺术情感和审美意蕴等层面审视,都呈现出鲜明的互文性,蕴藉着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意味,体现了作者历经的精神困境及其对人世的洞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