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赋体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光辉灿烂的一页,特别是汉赋,是一代文学的代表,同唐诗、宋词、元曲各领一代风骚。研究赋体文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并对它的发生、发展、繁荣和衰落予以科学的说明,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由贺旭志副教授编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业已问世。这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在职官辞书领域,为国家填补了一项空白。应用辞书形式,整理和传播具体历史知识,乃是近代通行的一种科学方法,并多有成书。至于用此方法编纂职官辞书并已出版者,此前尚未及见。中国历代职官制度,由于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颇为复杂,也是有关科研和教学中的难点,有鉴于此,贺氏于执教之余,积二十余年精力,锲而不舍,虽历十年浩劫,未曾中辍,终于完成此书,堪称创举。贺氏辞书,面向中等以上文化层次读者。全书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检索系统,词条正文及附录。卷首有“前言”及“使用说明”,结体严谨合理。符合辞书体例。综其所长,表现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霍旭东、赵呈元、许宗元主编)经过安徽文艺出版社数年的努力,终于于1992年8月问世了!眼下鉴赏辞典出得很多,各有所长,做起来却有难有易。有些鉴赏辞典所注释、赏析的材料历来研究成果多,写起来就要相对容易一些。辞赋研究除了先唐以前研究成果稍多一点外,宋以下很多作品都无研究成果可资参考利用,要开生荒。加之辞赋一般用典较多,甚至多僻字、难字,注释、排印起来亦多不易。所以它的问世,是为赋学界奉献了一份新的成果,是把赋学研究与普及结合起来的一个力举。  相似文献   

4.
龙潜庵、李小松、黄昏三位先生编著的<历代名人并称辞典>是一部非常新颖而实用的工具书.该辞典详列各词条的最早文献出处(即书证),颇具学术价值及实用功能.但在众多书证中,难免百密一疏,存在一些书证晚出、早有合称、书证之间出现断裂、释义不确的条目,影响了其学术价值及实用功能的发挥.本文试对这些条目略加分类并一一补正,力图使该辞典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5.
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至今尚未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承认。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使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切实了解和认识赋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深入体味它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为发掘、整理这份宝贵的文学遗产,为深入开展赋学的研究工作提供必备的资料,出版高质量的、具有现代水平的中国历代赋选,显然是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由  相似文献   

6.
光绪双梧书屋俞樾校本《历代赋汇》中所录赋序,除承袭《文选》内序外序不分、以史辞为序之外,还有序、文不分,作者姓名与时代不当,有序而又未予标记等错误。  相似文献   

7.
以"雅乐"为尊是《历代赋汇》乐曲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体现的是《历代赋汇》辞赋与礼乐思想同源的文化内涵。笔者将音乐学知识引入辞赋视域的同时,以《大合乐赋》为例,导出辞赋中体现的乐制、礼制、音乐观念,言说辞赋与音乐互动的礼乐文化内蕴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历代官制是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组成的部分。列宁说过:“国家一直是从社会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机构,一直是由一批专门从事管理、几乎专门从事管理或主要从事管理的人组成的。人分为被管理者和专门管理者,后者居于社会之上,称为统治者,称为国家代表” (《论国家》)。因此,官吏实际上就成了国家的代表。我们研究历代政府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大大小小衙门,这些衙门中职官的选用以及员额、晶级的规定,官吏的职掌,官吏的管理,对于了解当时国家机器的结构、政权的性质和统治手段,乃至整个政治制度的演变,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楚史及楚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评《楚国历史文化辞典》冯天瑜张岩楚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经过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者与历史学者的携手努力,已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近10余年来,有关楚国历史及文化的综合性及专题性论著如雨后春笋,竞相问世,使大致成形于2500年...  相似文献   

10.
楚国历史文化的研究,经过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者与历史学者的携手努力,已取得丰硕成果。尤其是近10余年来,有关楚国历史及文化的综合性及专题性论著如雨后春笋,竞相问世,使大致成形于2500年前、延续数百年的楚文化重现出它迷人的风彩。长期流行的中原文化中心说由此受到有力冲击与补正,楚国历史文化也因而受到国内外学人的广泛关注。由石泉先生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楚国历史文化辞典》,正是对这一硕果累累的学术领域左右采获、综汇熔铸的集成之作。  相似文献   

11.
现代小品文,以其短小的篇幅、优美的文字、奇妙的情思,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独秀一枝的文学样式。由夏咸淳、陈如江先生主编的《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其宏大的体制、精富的选目、独到的鉴赏,在当今书林中堪称独标一格的文学鉴赏读物。这部辞典囊括上起先秦、下迄近代的一百七十位作家、三百余篇优美隽永的小品文精华,勾勒了中国古代小品文发展的历史轨迹。小品文滥觞的先秦小品,小品文兴盛的六朝小品,小品文大放异彩的晚唐小品,小品文成熟的宋人小品,小品文臻于顶峰的晚明小品,分别以其显著成就和鲜明个性,在书中占居重要位置。以内容言,山水小品、咏物小品、寓言小品、抒情小品、幽默小品、讽刺小品……争奇斗艳,仪  相似文献   

12.
古元忠先生最近编写问世的《成都历代名人》,全书12万5千字,50幅图片,搜集选述自上古、历秦汉、经唐宋、至明清,及入民国时期各界名人计168人,可谓聚精集萃,洋洋洒洒。纵观全书,在认识过去,反思历史,甄别虚实方面,颇具积极意义。即使作者在前言中谦虚谨慎,不加标榜,但无可否认其引用资料详实有据,评价精当,自具特色。第一个特点,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出身、地位、遭际等不主张偏重一方,对其功过不求全责备,着重录  相似文献   

13.
渡船──评《圣经典故辞典》金磊由谢金良等主编的《圣经典故辞典》已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一般的理解,工具书都很枯燥,只供查阅。可这本辞典却不同。《圣经》一书,出现在遥远的古代。它是由《新约》与《旧约》组成的。两书合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旧约全书》...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和文化载体,从唐、五代产生以来至20世纪初,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教育产生过重要而深远的影响。8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史研究热潮的兴起,有关书院的研究,在沉寂多年之后,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短短的15年间,海内外学者发表的有关研究论文达五百余篇,出版的各类专著、史料近四十部。在繁花似锦、争奇斗妍的书院研究百花园中,由季啸风、陈谷嘉、邓洪波先生等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院辞典》,是海内外第一部书院研究的专业  相似文献   

15.
读了黄益元、扬军《评文研所<中国历代诗话选>》(《文学遗产》1988年第2期)和《中国历代诗话选》(下简称《诗话选》)编者的答辩文章(《文学遗产》1988年第3期)后。我觉得在《诗话选》中还有一些问题是两文都不曾涉足到的——如某些诗话作者的仕履行述问题、《诗话选》正文的标点和文字校勘问题——不能不提出来商榷。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成为人类的主旋律。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也是一个有着灿烂海洋文化的国家。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海洋文学作品总量上甚为繁夥,体裁上种类亦是丰富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类型,而海洋诗歌是一座巨大的矿山,亟待我们整理开发。这对于我们考察古代人—海关系,理解古人的海洋意识,无疑有着莫大意义。王蒙先生担任顾问、冷卫国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精选了从汉末到当代的海洋诗歌名篇,并为每首诗歌作了详细的赏析,按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唐、唐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四个部分,共三十二万余字,呈现出了我国海洋诗歌的总体风貌,勾勒出了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并精恰地评述了各诗的特色及成就,是我国海洋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秋水》中望洋兴叹的河伯故事更是众所周知,先秦人们对于海洋的无限已经开始了欣赏与赞叹。投射于诗歌领域亦不例外。粗略言之,中国自有诗歌始,便发展出海洋的意象:《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正是海纳百川之流的印象,《楚辞·九歌·云中君》言及云神享祭完后离开,于空中处"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然而这意象是如此的简单乃至单调、平面,好像除了浩淼无边,我们也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词学蔚为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2006年8月,齐鲁书社出版了崔海正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词研究史稿》(分五册),这是一套汇集词学史料和批评史料,并对词学研究进行历时性概括和述评的丛书。此书编纂体例新颖,史料翔实,述论结合,以当下的学术理念和学术方法对于千余年的词学研究进行精到的述论,是词学学术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9.
后人批评《文选》不应将骚、七体、设论排斥于赋体之外,立名琐细,选了一些不当选之作,遗弃了一些当选之作,误将史辞或赋前文字作赋序。将一篇分为数篇。  相似文献   

20.
"用"是中国文学在早期即已形成的一个重要传统,赋体即因"用"而生。作为中国早期的文学文类,赋体由"赋诗"而来,又投入到"用《诗》"、"用经"的文化体认和建构的事业中去,"尚用"成为中国早期文学批评中最早酝酿成熟的一个理论。从班固《两都赋序》到白居易《赋赋》均主张赋为"古诗之流",提倡借用经义"王言",重拾三代"王道"风尚,至康熙帝御定《历代赋汇》亦为彰显朝廷旨意和国家意志。《历代赋汇》即是历代赋之"能用"的大集合,是历代"王言"的大汇聚,直接关乎"国运",在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之路上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