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时东迁至黑龙江地区的柯尔克孜人,因清朝的国家行为,使其与外界隔绝,从而使这群不足千人的柯尔克孜人没有因频繁的民族交往而被融合到其他民族中。但在历史发展的场景中,这群柯尔克孜人的民族身份,随情景的变化,在自我调整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认同意识发生选择性的演变过程,但因清政府与世隔绝的做法,使其保留了更多的自我,从而也使人们有机会对其的重新发现。随着学者的关注及国家政府的行为,重新唤起了他们对历史的记忆及其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2.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畲族在历史上有畲民瑶人峒人山哈輋人等不同称呼。建国初,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国家决定实施民族识别政策,经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后,1956年,畲族被确定为一个单一民族。从此,畲民获得了一个确定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3.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畲族在历史上有"畲民""瑶人""峒人""山哈""輋人"等不同称呼.建国初,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国家决定实施民族识别政策,经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后,1956年,畲族被确定为一个单一民族.从此,畲民获得了一个确定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4.
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研究,要么简单式地描述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实践状况,要么在现有民族政策体系的框架内进行个案研究,缺乏对民族政策的设计逻辑进行反思,亦缺乏对我国民族政策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深刻和系统认识。本文从身份视角对民族政策设计的内在逻辑进行探讨,提出"身份—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的分析框架和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政策框架,对我国民族政策的现有实践进行分析。指出我国民族政策是对"民族身份"这一单一身份的制度性强化,在实践中造成了民族关系的紧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在多元社会、开放社会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民族政策建构应基于多重身份的逻辑。最后,提出了从单一身份到多重身份的民族政策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具有多元性特征.大众媒体对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传播主流社会价值观、发挥语言文化的教育功能、传播社会经济信息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接纳吸收主流社会文化,有利于塑造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在当前边疆地区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有必要加强和调整针对少数民族的传播手段和内容,确立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6.
走近人道精神的民族文学中的文化身份意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考察中国当代民族文学中文化身份意识的淡化乃至被遮蔽 ,经由觉醒到深化等阶段 ,以及这样的主体变化过程对文学的复杂影响 ,我们发现 ,民族文化身份意识中包含有民主意识 ,并演化为启蒙追求 ;民族文化身份中文化因素从单一向多重的综合将成为趋势 ;当代中国文学的整体性作为一种始终存在的力量 ,制约着民族文学文化身份意识的人道政治追求的必然性。这三个方面所形成的合力 ,是可以避免单纯的身份政治 ,而延伸出差异意识乃至建立人道政治的。民族文化身份作为一种边缘性存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主体,其主体身份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流动人口不断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城市治理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国家行动和社区网格化管理具体事务。本文根据广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聚集特点及其城市适应程度,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考察了广州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民族身份、职业身份、地域身份和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状况及其内在结构,提出以制度改革保障城市身份认同,以职业教育促进职业身份认同,以各民族共享的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认同,以社区为纽带凝聚地域性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已经结束,现阶段尚存有一些民族成份确认的问题。一些未识别民族以及谋求更改民族成份的群体,他们在自我构建的民族认同上,存在着矛盾的成份,这种矛盾的成份是随着场景变化而修正的。因此,坚持民族成份确认的基本原则不变,有助于国家政策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族"与"族群"概念之争的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近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相关观点进行了整理归纳.近年来,我国民族问题研究不断深入、成效显著,学界就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较充分的研讨,但也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与争议.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就是关于"民族"与"族群"的概念之争.  相似文献   

10.
左岫仙 《世界民族》2022,(6):100-113
乌克兰独立以来,国家民族经过30多年的建设历程,并未达到有效凝聚、整合国内各民族的效果,民族建设更是出现种种问题,如各种极端主义势力的发展、国家认同全面对立化、地区分裂加速推进等。研析乌克兰国家民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宏观上的国家身份建构是导致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民族身份建构的“民族主义化”、政治身份建构的“西式自由民主化”、国际身份建构的“东西摇摆化”等。通过对乌克兰国家民族建设历程的考察可以进一步发现,其未来的国家民族建设需要锚定国家身份特性、凝聚共同性、推动发展共享性,才能推动族际关系和谐、民族整合等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要探究中国民族理论体系的价值取向,关键还是要从长期以来民族研究应该是政治化亦或文化化的争辩中去探究,这其中就涉及到西方话语霸权、中国民族理论体系失语症、中国话语权等诸多问题.实际上,民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客观实体,本身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进行民族研究,孤立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会脱离中国的语境,从而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阿伊努民族成为日本公民后,对传统文化及自我身份的认同意识增强,积极调试民族心理以适应日本社会。阿伊努族群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其获得民族身份和民族权利的本质要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三十年来民族问题概念广义、狭义之争不断升级的症结,阐述了广义论对民族问题两重属性的基本看法:民族问题的社会性是代表问题原型或本质根源的第一属性,而民族性则是民族问题与一般社会问题的区别特征。中央十二条中提出的两个包括强调了民族问题的社会性,其宽阔的视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所决定的;五个特性阐述了民族问题的特殊重要性,又能使民族问题在两个包括范畴内严格区别于一般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身份的意味     
郑茜 《中国民族》2012,(10):60-61
现在,我们得相信了:在全球化时代,民族身份的验证,将越来越取决于文化价值的表达,而不仅仅是服装、头饰、一种打招呼的方式乃至一种别人听不懂的语言。否则,一种身份的飘逝,有可能比台上的一个声音更加迅捷。  相似文献   

15.
灵州,历史上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也是商旅往来的枢纽之路,历来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争战的焦点。“灵邑汉时界匈奴,唐时北临突厥,后又接近吐蕃,宋则陷入西夏,为戎马冲践之地”。公元八世纪中叶至公元九世纪中叶,大唐帝国与雄踞西戎之地的吐蕃王朝进行了一场争夺灵州的世纪之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场灵州之争扼要叙述,剖析历史上灵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进而探讨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中世纪史上民族关系的影响。不妥之处,祈识者正之。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以民族平等为基础的民族识别等工作把握住了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工作的主旨和本质,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社会稳定,国防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民族毕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有其活性变化成分,应当视其量变程度给予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在全球化的当今,中国人的公民身份认同将是一个对中华民族认同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展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变得困难重重.领土分割在后现代的...  相似文献   

18.
颁布正朔是古代王朝治权实现的重要象征,接受正朔则是认同这种统治秩序的标志。10-13世纪,华夏地区有宋、辽、金等几个相互竞争、边界变动的正朔颁布中心,这是由当时民族竞争融合的特殊政治格局形成的,历法的颁受折射出民族政权间政治、文化的复杂关系。这一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阶段,历法颁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认识华夏认同、朝贡体制形成和维系的一些细节。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北宋王朝经制西夏的历史时,人们往往只注意神宗的“熙河开边”,及其继承者对青海东部的青唐(今西宁市)、邈川(今乐都县)、廓州(今兴扎北)、溪哥(今贵德县境)等地的攻取,往往忽视仁宗以来的赵宋统治者不断夺取横山,切断西夏右臂的图谋和军事行动,其实,对这两者的研究不应偏废。因为:第一,神宗时两者曾构成了北宋统治者经制西夏的总战略和总方针;第二,从其战略意义和历史作用看,后者实际上大于前者。本文不打算全面探讨这两个问题,仅就宋夏横山之争谈点看法。不妥之处,尚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