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评价理论的介入子系统为理论基础构建“律师代理词隐性说服分析模型”,分别从“对话扩展”和“对话紧缩”两方面探析律师代理词中的隐性说服方式及其语言实现手段,结果发现:“对话扩展”的使用体现了律师协商的态度,以避免与其他观点的正面冲突,增强了代理词的说服力;而律师通过“对话紧缩”增强话语客观性,紧缩了其他观点“辩驳”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剖析互联网产品的游戏化设计对用户的说服影响,以拓展游戏化设计理论基础,为互联网产品研发提供设计框架.通过解读游戏化设计的特征及内涵,构建基于说服原则的游戏化设计机制.该机制具有"设计基础—基于说服原则的游戏化设计—产生说服效果"三个环节.其中:基于任务驱动的设计能够说服用户有序完成任务,提高用户完成目标的效率;基于交互驱动的设计能够说服用户有效参与互动,提醒用户任务目标的达成;基于社会化驱动的设计能够说服用户持续使用产品,有效促进社会学习与社会认同.最后,运用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上述机制的普适性与科学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广告的功能从告知走向说服,从说服走向诱导进而产生行为,这是广告传播策略的历史性发展。本文将从广告传播过程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入手,分析在广告主体、广告媒介、广告内容以及广告客体这四个环节中体现出来的广告的说服功能,并通过“可信度效果”研究、“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一致性理论、认知论等相关传播学实验研究以及理论依据进行论证,探讨广告中的说服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4.
建设卓有成效的国家对外话语体系需要思考如何"以言取效",即如何运用语言影响其他国家的决策、行为和观念。为此,本文提出"语言权力"的概念,认为国家不仅可以运用物质权力达到战略目标,也可以通过发挥语言权力"以言取效"。语言权力可以通过四种逻辑机制发挥作用,包括后果逻辑、恰当逻辑、修辞逻辑和争论逻辑,分别适用于目的行动、循规行动、戏剧行动和争论行动。而有效发挥语言权力还须满足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说服三诉求——人格诉求、情感诉求和逻辑诉求。本文通过深入探究语言权力的概念和逻辑机制,以期推进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地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说服引导的规律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实践意义。说服引导通过信息符号去影响他人(或群体),使之改变原有态度。教育者要引导他人转变态度,必须遵循说服被引导者的心理变化规律,采取科学的步骤和方法,要遵循切中“心理热点”、拆除“心理栅栏”、正确引导“逆反心理”等基本要求;运用“以迂为直”、规避、“上台阶”与“下台阶”、一面法与两面法等多种引导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6.
众筹可以理解为发起人通过文本说服投资者的金融行为。虽然文本说服已经取得丰富成果,然而人们关于众筹文本说服的认知还是非常有限。当前的众筹说服研究通常是基于域外众筹平台的成果,中文文本的众筹说服研究较少开展。借助于扎根理论,论文构建和实证中文环境的农业众筹文本说服框架。研究发现:语言环境对众筹文本说服效应的影响是显著的;农业众筹框架包括五个变量:回报承诺、质量保证、情感共鸣、绿色生活和远景信念;农业众筹发起者通常综合应用多种策略企图说服投资者;文本说服与农业众筹成功率之间是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从“论证逻辑”出发,社会化理论着重分析行为体之间针对规范的辩论和证实。在吸收制度主义理论优点的基础上,国际社会化理论强调国家间的交往和互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规范说服”是社会化中的常用策略,有效的说服能够推动国家问社会化的发展并塑造国家新的认同和偏好。制度化与社会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国际制度为国家间的社会化提供环境与动力,而后者有助于国家间互信程度的提高,进而推动制度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心理语言学新兴的理论,“交互协同模式”从语言表征及其情景模式互为一致的角度解释了对话双方理解的达成,填补了以“编码”和“解码”思路解释对话中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过程的局限和不足.但聚焦“交互协同模式”的某些理论设想,其理据性还值得进一步推敲.主要体现为:协同的判断依据并不明确;协同的外显指标“重复的言语使用”与“启动”的因果关联过于绝对;“启动”的解释力过于笼统,忽略了潜在的解释对象的差异.这些方面都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心理学说服模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在我国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目前,对其研究更多倾向于以信息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说服模型教学研究,而注重过程的说服模型的教学应用研究则较为薄弱,且研究成果甚少。在以过程为中心的说服模型基础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说服过程,提出要注重外部因素的变量、说服对象的内部特征、说服过程的一致性机制、说服结果的一致性改变或不一致性改变,并由此得出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轻松一刻     
《社区》2009,(24):36-37
以事实说服人 爸爸:“怎么搞的,大白天还开着灯?”儿子:“是你早晨上班前忘记关了。”爸爸:“你发现了,为什么不关上?”儿子:“你不是经常教育我要用事实说服人吗?”  相似文献   

11.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服机制离不开理论指导,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理论的研究,同时注意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先秦诸子说服思想和西方道德说服思想的研究,吸收和借鉴其积极成果,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的认识,完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理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的理论依据与思想资源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说服机制进行了本质解读。  相似文献   

12.
广告的潜意识说服可以使信息在不被消费者觉察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它可以使受众放松对广告信息的理性审查从而影响其购买行为。说服有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对广告主来说,通过中心路径达到说服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在广告说服的中心路径中,消费者对信息采取审慎的加工态度,如果受众发现所接收的信息与其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他们最有可能对信息形成反态度,使说服的难度加大。在日益娱乐化的媒体环境中,广告说服使用边缘路径可发挥更大的作用,用自然的、令人愉快的方式来说服受众。  相似文献   

13.
广告是一门说服的艺术,广告说服不仅仅只是口语说服,广告说服往往需要口语说服和视觉说服共同承担说服的任务,广告中用视觉图像呈现的说服占有大量比重,因此视觉说服是广告说服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视觉说服的特点是运用某种视觉说服语言,在悄然无声中用形象诉说着,潜移默化地不知不觉渗透人心。视觉说服是广告说服中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视觉说服的特点是本文介绍视觉说服研究的一部分成果并对视觉修辞表现技巧加以考查。  相似文献   

14.
论英语(Simile)的三要素周巧红正确运用明喻能使语言精练、生动、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本文拟从明喻的定义入手,详尽论述明喻的三个要素。”ANewbookofknowledge”书上写道:As。lieIsafigureofspeechlnwhlc...  相似文献   

15.
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是人们在与现实世界交互体验的基础上将多个认知模型进行概念组织形成的意象图示,是一种认知模型集。但在具体的语言操作中,并非每次语言行为都是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人们是怎样并基于什么条件从如此抽象的具有格式塔性质的模型集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呢?通过应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语言,是因为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复杂的需要,而语言在其产生的过程中也必定和这些需要有紧密的联系,语言的组织形式与概念意义必定从某些方面反映并约束着人们需要的表达。语言关系的建构,就其深层次来看是一种需要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个体说服传播需要根据说服对象个体,对说服目标的态度类型、情绪状态、自信心强度等进行说服前的时境与话题设置。态度改变理论中有关说服对象的态度类型、情绪状态、自信心的理论假设为时境与话题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经过几轮淘汰,小周终于脱颖而出,被一家单位聘用,试用期一个月。不过有个条件,一个月之内,必须说服一个“钉子户”搬迁,说服成功留下,否则走人。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的“次”与“格”“位”之比较──兼评何容、林玉山的“次”理论杨逢彬马建忠以普遍唯理语法为原则,将西语的cases(格)译作“次”,并移植到汉语。由于汉语无词尾形态,故马氏的“次”不能与“格”尽相吻合;但两者的精神一致,就是讲“实字相涉之义...  相似文献   

19.
陈谦 《东方论坛》2008,(2):87-93,105
在中国古代王朝的政治传播活动中,臣下谏君亦可纳入说服性传播的考察范围,然而古代谏议毕竟不是平等的说服,且传统的礼制秩序、文化秩序也规制着君臣传播角色的不平等性。出于维护君主威严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谏议传播的说服效果,古代论谏者多主张技巧性地采用讽谏、婉谏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诸多谏议说服原则,概括地说,包括心理原则、态度原则、保密原则及时机原则等。这些原则从信息传播的侧面透露出古代王朝的专制主义特征,也体现了古人的传播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20.
关于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语言学界的关注不多。有学者认为借自汉语“他”。本文从一些语言中第三人称代词多来源于其它词类的事实,比如,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他”来自指示代词“其他”的“他”,苗语、瑶语第三人称代词“他”,来源于名词“人”,讨论了壮语的第三人称代词te^1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