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雅”、“颂”多为上层阶级的作品,已成定论,而关于“风”诗的作者,研究者往往偏执一端,关于《豳风·七月》的作者,分歧更大。本文试图依据西周时期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况,以及原文本义,提出一个新的观点,求教于大方之家。 《毛诗序》最早把《七月》的作者说成是周公。它说:“《七月》,陈王业也。周公遭变,故陈后稷先公风化之所由,致王业之艰难也。”其后注疏大家郑玄、孔颖达,恪守“疏不破注”,遂沿用旧说,垂行后世。至宋代朱熹等人从自己的政治伦理观念出发,大肆发挥。朱熹在《诗集传》中写道:“周公旦以冢宰摄政,乃述后稷先公之风化,作诗一篇,以戒成王”,认为《七月》的主题是反映“上以诚爱下,下以忠利上。  相似文献   

2.
考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殆及公子同归",非郭老所言的害怕被公子带回去遭受侮辱,而是害怕被集中起来作为公子的陪嫁媵妾。辨析中国古代历史分期,非郭老所言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而是范文澜先生所主张的"西周初年"。诗歌的内容为从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素,述写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水平;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农奴...  相似文献   

3.
《七月》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由于该诗全面地反映了周代早期豳地农业生产劳动的情况,也由于该诗共八章八十八句,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因而历来为《诗经》研究者所重视。但对该诗的作者及其思想倾向,仍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因而颇有重  相似文献   

4.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窨),四之日其蚤(叉),献羔祭韭。 关于“献羔祭韭”的“羔”“韭”二字,二千年来的学者,似乎一贯照字面理解;羔羊和韭菜。可是,我却不以为然。无论从事实,从诗旨,从历史情况各方面来考察,旧时的理解没有一点能站得住脚。“韭”决不是韭菜,“羔”也并不是羔羊,可以断然肯定。  相似文献   

5.
《诗经·豳风·七月》的创作年代问题是一个颇有争议而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这与对它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有关,而这些方法依据的材料有些是不可靠的,有些是不充分的。依据天文学上的岁差现象就可以确定《豳风·七月》的创作年代。运用岁差推算法推算,《豳风·七月》成诗年代距尧之时1307年,距今(公元2000年)为3050年。这是一首豳人以夏历写成的写农时农事的农谚诗  相似文献   

6.
吴广义 《阴山学刊》2006,19(3):17-18
从文化学的角度,《豳风.七月》的主题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反映了稼穑之艰难,农民劳动之艰辛,含蓄地表达了阶级对立;第二,在一定程度上描写了农奴劳动的愉快。肯定《七月》主题的双重性对于全面把握上古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从文化学角度理解上古人民的心态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释译《七月》一诗的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分析该诗所反映的社会生产方式,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诗中所描述的农夫和织女,无人身权利可言,无权占有生产资料,无权支配自己的部分劳动时间和劳动产品,在“田畯”监督下劳动,全部劳动时间由豳公支配,并由豳公维持其困苦生活所需的资料。这样的生产劳动者,根本不是封建制农民,浑身都是奴隶制章纹。该诗所反映的以农夫、织女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方式,无疑是一种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8.
《豳风·七月》来自民间,由奴隶们集体口头创作,历经传播与不断创作的漫长过程,最后由周代宫廷乐师加工润色、创作而定型.诗以“诉苦”为基调,叙事与农事描写均为抒发愁苦情感服务,反映出广大奴隶们艰辛的生存环境,抒发了他们心中普遍存在着的各种情感.因此,无论从创作主体、情感抒发来看,还是从诗歌原型、表现手法来看,《豳风·七月》所呈现给我们的都是一首抒情的民间诗歌,处于由民歌向抒情诗发展的过渡阶段,而不是叙事诗、农事诗.  相似文献   

9.
明末清初,学术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道德和知识的关系也随着学风流变的转向出现了变化。在反对明末腐朽学风的思潮中,涌现了一批批判理学末流、重新阐释儒学经典,旨在经世致用的哲学家及其著作,黄宗羲与《孟子师说》就是其中的代表。现拟从实学角度看《孟子师说》,意在阐述清初实学之风和《孟子师说》的关系,说明经世致用思想在《孟子师说》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为中国第一大诗人姬旦正名──从《豳风》看周公诗境方正己(吉林师范学院)中国第一大诗人为谁?看过文学史的人会异口同声地说:屈原也。其实,屈原充其量只能算作中国第二大诗人,比屈原早七百余年的周公姬旦才是真正的中国第一大诗人。文学史上风骚并传,如果说“骚”...  相似文献   

11.
风葬略说     
“风葬”,亦称“树葬”、“挂葬”、“悬空葬”或“天葬”,是一种古老的葬俗。葬法多是在树杈上架以横木,然后将死者置于其上任其风化,也有将死者悬于树上或陈放于专门制做之木架上的。此种葬俗在我国历史文献上记载颇多。《魏书·失韦传》云:“失韦国,……父母死,男女聚哭三年,尸则置于林树之上”。《周书·异域上》谓厍莫奚人葬俗是,“死者则以苇薄裹尸,悬之树上”。《北史·契丹传》述及契丹葬俗说:“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之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方式济《龙沙纪略》则明确提出了“风葬”这一名称,谓“东北边有风葬之俗,人死,以勿裹尸,悬深山大树间,将腐,解其悬布尸于地,以碎石逐体薄掩之,如其形然”。这种葬俗直到解放前或解放初在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人、鄂温克人和赫哲人中尚有流行。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旗和阿荣旗等地的一些鄂温克人中,多以桦树皮、苇子或蓆子裹尸,在树杈上架以横木,将  相似文献   

12.
上博简《孔子诗论》第八章云"邦风纳物也博,观人俗焉,大敛材焉。其言文,其声善。"诸家考释多有未确。此简之"物"是礼、德、政的表征形式,"邦风纳物"说,则是在继承春秋时期"以物观礼、以物观德、以物观政"思想的基础上,结合邦风作品的实际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诗学命题。揭示这一命题的思想根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先秦诗学相关命题。  相似文献   

13.
说《关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关雎》是贵族婚礼的赞歌吗? 《关雎》居《诗经》第一篇,过去认为是“四始”之首,是很重要的一篇,但它是一首什么性质的诗,历来说法却不一。前见《文学评论》八○年二期上有《关雎章臆断》一文,把过去的说法归纳为“讽刺诗说”、“赞美诗说”、“爱情诗说”,并—一作了分析批判。文中有些观点是对的,例如认为《关雎》不是民间诗及对“窈窕”的解释,都很好;不过他的最后结论,认为《关雎》是“贵族婚礼的赞歌”,这就大有可商。  相似文献   

14.
说《氓》     
本文在吸收前代训《氓》成果的基础上,对“氓”的读音,“布”的属性以及“靡室劳矣”,“淇则有泮”等句,均提出了新解。  相似文献   

15.
本次笔谈组织了一批论述鲁迅国民性批判现实意义的文章。文章或从我国客观的社会环境入手,分析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之当代影响的原因;或从理性和宗教的视角出发,指出理性精神和宗教信仰的缺乏是造成国民性弱点的重要因素;文章还就鲁迅批判国民性的具体内容,紧密结合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从不同方面对不良现象进行针砭,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昕 《殷都学刊》2013,(2):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歌谣史上,大体上可以划为三大时期,即诗经时代的民歌、乐府时代的民歌和明清时代的民歌。明清时代是我国古代歌谣史上一个转变时期。明代开始出现个人大量采集编纂歌谣的专集,如冯梦龙的《山歌》、醉月子辑的《吴歌》等。到了清代,此风更盛,有以四川山歌为中心的西南地区的歌谣,有北方各省的秧歌,有江浙地区的山歌,然而清代  相似文献   

18.
<曲考>是一种古代戏曲目录,在历史上多有记载.刘致中却发表文章说,人们所讲的<曲考>,是<剧说>的初稿本.本文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刘说之误,认为历史上人们对<曲考>的记载是真实可信,不容否定的.<曲考>不是<剧说>.  相似文献   

19.
<正> 凡读过《三百篇》的,大都能体会到《豳风》一组诗很有分量。其中,篇幅长的《七月》和《东山》,很多选本和教科书都收入了,几乎人人都熟悉。一组七篇,除开上举两篇外,还有五篇较短或很短的,这些其实也非常值得注意。如《破斧》一篇,洪煨莲先生就写过三万多字的考证。再如《狼跋》一篇,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匡斋诸杂文中就不断地阐发它,阐发的很高妙。现在,我想来说说《鸱鴞》。《鸱鴞》诗四章,章五句。全文引出如下: 鸱鴞鸱鴞,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就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构成、产生的渊源及共哲学意义作一些探讨。提供学术界参考并请批评指正。《太极图说》一图、一说。“图”是“说”的基础,“说”是“图”的阐发,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我们探讨其构成、渊源及哲学意义时,应以“图”证“说”,以“说”释“图”,图、说互相参较。前人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