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晨辰  单韵鸣 《探求》2022,(4):111-120
饮食文化适应是留学生来中国之后必须面对的跨文化适应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依据ABC理论,从认知、认同、践行三方面,分析广州地区来华留学生的饮食文化适应情况,发现:(1)留学生在饮食践行方面采取“整合”的策略,适应得最好,对中国和广州饮食文化的认知有一定了解仍待深入,对中国饮食文化观念则更倾向于中立保守的态度;(2)分地区来看,美国和东欧留学生适应得最好,其次是越南,中东和泰国留学生适应情况最差;(3)饮食适应在跨文化适应各个方面中属于较容易适应的一个方面,这是学生内部驱动力和广州饮食多样的外在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本文建构了内部驱动力和外在选择性对旅居者跨文化适应的促进模式。  相似文献   

2.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体现在饮食中的日本文化的特征,它涉及日本人的价值观,但更多的是通过饮食揭示的日本人的审美意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对食物原初滋味和其季节性意味的纤细感受;二是对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三是对食物器具和饮食环境的执著追求.这三个特征大抵体现出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感觉文化的发达.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历来以饮食史和饮食民俗为主要视角,进入21世纪,仍延续这一传统,但在研究视野、研究方法、研究深度方面均有所突破。文化人类学介入中国饮食的研究,是从二十世纪后半期开始的。近20年来,中国饮食人类学研究初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产生了一批有学科建设意义的成果。本文试就新世纪前十多年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新变化和新发展作一概括性的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来源、食物的种类、烹饪的手法及过程、精美的食器等内容的记载,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当时社会的饮食习俗.而在这些饮食实践中,又孕育了饮食文化: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诗经>中的一些篇章详细记述了祭祀中的献食礼,而饮食礼仪正是源于祭祀礼仪.伴随着饮食礼仪的成熟,饮食与医药、饮食与养生、饮食与治国、饮食与修身等思想也逐渐形成.这时候的饮食实践早已超越了果腹的本义而上升到了品味人生的哲学层面,这时候的饮食礼仪与饮食思想也早已远远超越了原来的意义和界限,而被赋予了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贾俊侠 《唐都学刊》2009,25(4):13-20
汉唐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王公贵族的集中地,饮食种类非常丰富;它位于中国的北方,饮食以面食当先;面食又以饼食体现,饼食又以蒸饼、汤饼、煎饼和烤饼等四大饼系为主,基本包括了主食、小吃、点心和糕点等品类,在汉唐饮食体系中具有极其突出的地域文化特点,至今仍是陕西饮食文化的特色.本文爬梳了各类史籍、饮食文献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所涉及的汉唐长安及其周边的饼食进行了重新归类,对四大饼系予以新的界定,目的是借对这些品类丰富的饮食现象论述,使大家更深层次地了解都城长安饮食文化的繁荣,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追求与审美情趣.同时想通过揭示饼食制作方法和工艺程序,为我们今天面食文化发展及品类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探求》2017,(5)
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生态水城,是加强广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广州的生动实践。推进广州水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生态水城,必须补齐目前广州生态水城建设的"短板",从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环境生态自然、水安全有效保障、水文化异彩纷呈、水管理高效科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十三行时期的岭南花船,尤其是珠江上的花船,长久以来充满着神秘色彩。这个主题在清代的文人笔记,诗词歌赋中叙述甚多。然而,这些描述大都侧重于文学性,缺乏对花船进行一个全景式的探讨。在广州一口通商后,十三行的行商及其商业文化对花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众多商人的活动造就了花船业的繁荣,造就了岭南"花船"的多种业态,展现出一幅糅合世间百态的浮世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在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虽然广州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文化生产力总体水平仍然不够高,城乡之间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离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软实力、打造岭南文化中心,努力实现培育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程鹏 《阅江学刊》2023,(4):152-158+175
二十四节气融入当代生活的关键,是要契合民众的文化心理与生活需求,主动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传统农业生产已经日渐远离人们生活的现代都市社会,部分生活民俗事象还与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而其中的饮食民俗则是与人们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上海的饮食类非遗中有许多与节气相关的项目,推动二者联动发展,对于节气饮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应进一步强化节气与饮食的联系,保护本位性文化,创新开发与节气相关的产品,挖掘特殊节气的饮食习俗,通过文旅开发或申遗,进一步推动节气饮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章岳云 《探求》2001,(2):4-7
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中国共产党是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因此,它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州在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过程中,要按先进文化的要求,把广州建设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幅射力.  相似文献   

11.
广州旧有著名景点"扶胥浴日",为宋元两代"羊城八景"之一。岭南特别是广州自宋代以来,随着海洋贸易的进一步开发,南海神庙、浴日亭、黄木湾开始更多地进入文人士大夫的笔下,成为他们对于广州这方风土的主要记忆之一。在宋代诗人的地理感知与文化体验中,比较鲜明的地段特点和气候特征构成了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文学性书写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而"扶桑""蓬莱""银汉星槎"等是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最能勾起他们联想的虚拟性文学地理意象,由此让自然景观尚非独绝的南海神庙、浴日亭一带,能以亦真亦幻、真幻难辨而充满浓厚神话传奇色彩的独特面相在文学景观世界中呈现。  相似文献   

12.
曾应枫 《探求》2001,(6):63-65,62
岭南民间艺术是广州文化名城的重要资源,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议在提升广州名城品位的层面上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民间艺术作为文化产业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4日,南国广州,冬日暖阳,巍巍越秀山下,两岸青年携手在宏伟庄严的中山纪念堂前唱响主题曲,"手牵手,肩并肩,一湾海峡无距离;同欢笑,共风雨,爱拼会赢我和你……"第七届台湾青年岭南行活动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网络新媒体大陆行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副主任龙明彪,广东省副省长张新,广东省台办主任黄耿城等领导和嘉宾出席总开营仪式,1500余名粤港澳台青年共同参与此次活动.活动以线下+"云端"方式,设9个会场,向全球同步直播.  相似文献   

14.
应千飘 《社会》2003,28(7):23-24
科学合理的饮食是人们管理自己身体 的重要手段。人类因为社会、经济、传统等各 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到来,社会和经济条件发生了巨大  相似文献   

15.
陆贾是对岭南的文明开发卓有贡献的历史人物,两千年前留在岭南最重要的史迹遗址,是位于广州荔湾区西村的"泥城"。一处人文遗迹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历史思考与未来取向?纪念性价值、社会性价值、教育性价值,是一切人文史迹共有的特征,"泥城"当然也不例外。以体现人物精神思想为中心,以人文史迹及其环境为物质载体,构建供人们瞻仰、缅怀、发思古之幽情,供人们休憩、审美、抚今追昔而探索更美好将来的公共园林,可是对古人、今人、未来者皆为美事的举措。  相似文献   

16.
广州亚运会华丽落幕,亚运会后的广州,何去何从?广州"十二五"规划给出了方向: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宜居广州.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通过举办亚运会,广州走出了"城市病"的高发阶段,真正进入了环保城市行列,朝着宜居城市的发展迈进.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饮食在中华文明史及世界上的地位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高度发达与繁荣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举世瞩目的深远影响。其中,种类繁多、制作精美、工艺技术独特的烹饪饮食与由此而派生出来的饮食文化,不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是历朝历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之一,而且还对丰富完善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宝库做出过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王宇宏 《社科纵横》2013,(2):241-24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聪慧的中国祖先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创造出了瑰伟灿烂的中华饮食文化。《舌尖上的中国》深刻鲜明的体现出中华饮食文化所具有的"敬天保民,爱粮惜粮"、"天人合一,和而不同"、"食亦有道,以‘礼’为贵","历史积淀,意蕴丰厚"等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6,(11):131-134
随着隋王朝对于岭南统治秩序的确立,国家政权在对岭南深化治理中政策出现了不断的变化,而与此同时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也由此产生了不断的博弈,由此岭南社会出现了治乱交替的局面,最终刘方选择了一条平衡各方诉求的"中间路线",使得岭南局势得以安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路向南进行跨国文学旅行的专门载体——明人出使越南专集,当初至少有21种,是明代文学由境内向境外延伸的重要类型,具有突出的旅行书写特征.它是中原人观看岭南的窗口,可藉之研究岭南从"瘴乡"到"桃源"的"异地"镜像演进.固执的内地化称名、 宣德割弃的遗恨和南明安南形象的颠覆,典型地体现了明人既想占据又怕烫手,既亲近又痛恶的安南情结.而切入明朝与安南的文学交往,它本质又是并不平等的宗藩交流,是对有差序的宗藩关系的训诫与角色确认,充满了礼仪、 政治的默契与交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