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宏观经济平衡的标志,抽象掉非物质生产部门,从简单再生产角度看,上一计划期第Ⅰ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必须等于本计划期两大部类的生产消费基金,即Ⅰ(c v m)=Ⅰc Ⅱc;上一计划期第Ⅱ部类生产的产品价值必须等于本计划期两大部类的生活消费基金,即Ⅱ(c v m)=Ⅰ(v m) Ⅱ(v m)。从现实扩大再生产角度看,由于m用于扩大再生产,m中的Δc为用于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所需追加生产资料(P_m)价值(假定积累基金Δc实物形态全部是P_m,即抽象掉Δc中社会后备基金的消费品储备部分),m中Δv在理论上应为内含型扩大再生产提高原有劳动者工资额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支付新增加劳动者工资额。故m=Δc ΔV。因此安排本计划期价值形态的补偿基金c加积累基金Δc所形成的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2.
朱殊洋 《探求》2007,(3):57-59
本文采用微元法,建立了两大部类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然后以两大部类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曲线为约束,以两大部类国民收入最大化为目标,从而把最优经济增长率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通过求解这一非线性极值问题,得到了两大部类的最优经济增长率。  相似文献   

3.
一、调控预算外投资的必要性预算外投资膨胀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固定资产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过重,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所能承受的负担。其中主要是预算外投资增长过猛。过去预算外投资占总投资不足10%,现在上升为50%以上。预算外投资膨胀除了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八大危害之外,还有如下几种表现: 1.冲击国家计划。预算外投资规模过大,预算外挤预算内,地方挤国家,一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当前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我省林区如何按照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总部署和总方针,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上述目的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认真加以研究。本文仅就我省林区产业结构调整若干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产业结构的内容,抽象地说是由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构成的。具体地说主要是由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构成的。而且,每一生产部门内部还存在分部门结构,分部门内部还可以细分为行业结构。由此可见,行业结构,分部门结构的合理以及它们之间的结合是产业结构合理的关键,将对整个社会再生产顺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在经济学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Ⅰ(v m)>Ⅱc。如,一九五九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耐群等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问题解答》一书第六十五页指出;“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大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九八○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第五○八页指出:“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则是,Ⅰ(v m)>Ⅱc或Ⅰ(a v m)>Ⅰc Ⅱc。即第一部类一年内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多于两大部类一年内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以便第二年有多余的生产资料用于…  相似文献   

6.
一、利率调控目标与我国现实的反差利率调节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储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储蓄与利率呈正相关关系,即利率上升,储蓄增加;利率下降,储蓄减少。后者则反映出投资与利率呈负相关联系,即利率上升,投资减少;利率下降,投资增加。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利率机制正是通过这两个方面,从宏观上调节着货币的供给和需求,进而调节着社会总投资与总储蓄;从微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条件下,科技革命是决定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的作用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它对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增长速度的比例关系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科技革命形成集约型的扩大再生产,加速国民经济部门分化和产生新部门的过程。国民  相似文献   

8.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对于理解和把握社会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将生产可能性边界概念引入社会扩大再生产,运用按比例规律,揭示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进而推导出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以充分展示这一条件的经济含义和较好地解决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为什么"的问题.并且,阐明了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两大部类之间的恰当比例具有等价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速度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于很多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和结构性问题的理解。目前中国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宏观经济总量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障碍,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主要表现。重新探讨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对比速度问题,对于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资本主义社会在其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工人阶级只能得到代表可变资本的那部分消费资料,因此它的社会再生产受其相对狭小的消费基础的限制,发展中必然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社会再生产,把消费资料的增长从可变资本的限制下解放出来,使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完全必要和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应把城乡居民的消费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来研究。  一、扩大国内需求的必要性社会总需求是由国内需求与国外需求净额之和,即由内需和外需构成。在世界许多国家实行开放型经济,在一国经济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形势下,要扩大需求(这里主要指消费需求),既应重视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又要注意扩大国外需求,两种需求都要启动,都要紧抓不放。根据目前我国所面临国内与国外需求的现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启动需求的主要措施和根本出路应立足于国内,扩大国内的消…  相似文献   

11.
一、我们的新市场在哪里当前,广东省宏观经济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需求不足。具体地说,就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均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消费需求主要受收入的制约,在收入的改变量不大的情况下,消费品市场不会出现根本的转机。由于消费需求不足,企业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势必递减,投资处于低位状态。政府出面进行公共工程投资,是缓解投资不足的有效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并不能促进消费需求增加。经济理论证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言,消费需求更为重要,目前,消费需求的贡献率是投资需求的贡献率的2.2倍。因此,扩大消费需求是…  相似文献   

12.
徐跃华 《探求》2000,(3):36-38
一、发展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如何使消费需求随投资需求的扩张而增长,是当前广东省经济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济理论证明,投资需求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没有消费的增长,投资是不可能长期、无限制地自我循环下去的。投资自我循环只能导致粗放的数量型扩张。扩大投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消费需求来实现。所以,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拉动力量。近年来,广东省出台的一些改革措施,改变了消费者的收入预期,消费倾向明显减弱,使政府扩大投资的政策打了折扣。因此,目前应采取有效措施,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根据广东省现…  相似文献   

13.
朱殊洋 《探求》2008,(5):52-55,13
本文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发展起来的均衡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双线性状态方程,以最优控制论为工具,将上述状态方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相结合,从而建立了求解两大部类积累率的最优控制模型,进而得到了两大部类最优均衡积累率的计算公式。这一结果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殊洋 《探求》2009,(2):37-40
本文以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发展起来的均衡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双线性状态方程,以最优控制论为工具将上述状态方程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相结合从而建立了求解两大部类积累率关系的最优控制模型,进而得到了两大部类积累率的最优均衡关系。这一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三大投资主体投资行为机制的约束和掣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现阶段投资运行考察,若撇开占社会总投资份额相对较小的外资和个人投资,则投资活动基本上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三大主体承担的。因此,分析三大投资主体的各自行为机制及其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它们之间业已存在的摩擦,无疑有助于政府对投资运行的宏观调控。一、中央政府投资行为机制及其制约因素在计划和市场双向调节方式下,中央政府的投资行为机制较之传统经济体制下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区别,  相似文献   

16.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特别是日元的大幅贬值造成了国外需求不足,而国内需求一方面由于养老、教育、购房、医疗等预期支出的增加和下岗等直接引起的现期收入锐减,使得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所减弱,而边际储蓄倾向有所增加,这一增一减使得消费需求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主体预算约束的硬化、风险意识的增强以及预期利润率低,从而使得投资需求不足,两方面的因素使得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而1998、1999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效果显著,表现在:一是注重发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带动企业、社会和民间投资,扩大了内需,增加了就业岗位,拉…  相似文献   

17.
扩大内需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长期的战略任务,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内需由投资和消费两部分构成,其中消费是最终动力,而投资是派生的需求。我国居民消费总量不及美国1/6,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未来消费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投资、出口、消费这三驾马车,已经到了消费领跑的时候。而影响扩大内需的因素主要是生产因素、投资因素、分配因素、消费因素、政策因素、体制因素和信用缺失;解决扩大内需的路径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服务,加快城市化进程,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体制环境,发展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宗旨是把劳动模范现象当做人力资本的思想投资来予以分析。人力资本的思想投资在中国极为普遍,劳动模范现象只是其中的一种重要表现。而从人力资本思想投资角度解释劳动模范现象,可以避免简单的规范性分析,更有助于探讨这一投资的效率及其持续的原因。文章首先建立一个表达政府偏好的两部门框架,即政府投资劳动模范虔诚,公众是这一投资品的消费者;然后着重检讨这一框架内涵的基本假定,认为劳动模范的人力资本虔诚,既是社会产品又是他自己的个人产品,政府与公众及二者之间的劳动模范实际构成了隐含的契约交易。通过分析这一投资过程,发现其中因“情境学习”与机会主义而存在着严重的漏出。所谓情境学习,相对于“实践学习”而言,是指公众在情境效应中所获得的感受与体验;而制造这种情境效应一般是由政府安排的  相似文献   

19.
杨现勇 《社科纵横》2010,25(7):135-139
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无法回避的两种文化形态.但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点来看,西方现代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发生了异化了的文化,各自面临扬弃异化的问题.以文化体系内科学与人文两大部类的平衡机制为支点,分析中西文化异化的表征、根源和扬弃异化道路的差异,为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扩大内需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庆修 《探求》2006,(2):49-52
“十一五”期间,之所以强调扩大内需,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需的依存度过高,而内需增长相对乏力。立足于以内需推动经济增长,就是要将投资为出口服务的循环转变为消费服务的循环。市场机制是矫正经济增长畸形的有效手段,只有减少政府干预、改善公共服务、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才能形成以内需为重心、内需与外需双轮协调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要将促进经济增长的着眼点放在内需、尤其是消费上来,把扩大内需作为国计民生、固本强体的大计来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