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现在有四种观点:雨田同志认为是个人所有制;薛暮桥同志认为是部分个人所有制;蒋家俊同志认为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蒋学模同志认为只有在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离的情况下,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直接结合了,因而也就不发生劳动力所有制问题。这些观点都值得商榷。这里我提出第五种观点:(1)不存在劳动力所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历史上也不存在;(2)对于劳动力来说,只存在它与生产资料如何结合,即劳动者在怎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方式和为谁的利益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问题;(3)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以及由此引起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不仅是相容的,而且可以相互结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劳动力成为联合劳动内部群体与个体层次上的特种劳动力商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也必然是企业的真正主人,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深厚的经济根源.按劳分配规律和劳动力价值规律是两个规律,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是在按劳分配规律和价值规律,尤其是劳动力价值规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经济理论界对劳动力所有制问题的讨论空前广泛、热烈。有些同志把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必然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有些同志用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来论证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还有些同志以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制为理由,得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也是商品的结论。笔者对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论点,不欲苟同,持不同的观点。这并非是出自于某种感情,而是对这种观点的科学性的疑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方面。这就要求对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理論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首先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出发,研究社会主义社会消费品的分配问题,包括如何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两种公有制形式同消费品分配的关系问题;在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部,还要研究消费品的分配中集体与个人之间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两个方面的分配关系;同时,还要研究按劳分配与资产阶级的法权的问题;按劳分配与衡量劳动数量和质量的分配形式问题;劳动者的货币收入在使用价值上的实现问题以及按劳分配原则与政治挂帅的关系等等问题。这里,我想就这些问题讲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周彦文同志《按劳分配的根据不是“劳动力个人所有制”》(以下简称《周文》)一文,读后不无启发,但该文断然否定劳动力个人所有制及其对按劳分配的决定作用,不敢苟同。这里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周彦文同志和经济学界各位前辈。一《周文》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内容,也是按劳分配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存在旧式分工的差别,”产品不够丰富,还不具备按需分配的条件,“个人消费品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因此,“阐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用不着去寻找另外的,并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很久以来,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的理解有六种观点:消费资料所有制说、劳动所有制说、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制说、人人皆有的私有制说、劳动力所有制说。这六种观点都不同程度存在片面的方面。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是指未来共产主义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股份制只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向未来社会所有制的过渡形式,股份制不是公有制。  相似文献   

7.
析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即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分别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些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事实上,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应该是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资料或者生活资料;重新建立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8.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制问题,是生产关系的核心。以完善生产关系为目的的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对社会主义劳动力的所有制问题重新思考和认识。这里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已的看法。一、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现实分析长期以来,我国对劳动力管理特征是高度的集中和统一。这种体制既抑制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又泯灭了企业对劳动力使用的具体选择。从理论上考察,形成这种体制的根据是“社会劳动力论”。而“社会劳动力论”的起源是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分析和设想。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后,劳动力就成为“社会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关系的一次全新认识,也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产品的分配方式最终是由生产方式,特别是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不可能仅仅是单一纯粹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既然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  相似文献   

10.
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在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同时,在个人消费资料分配上实行按劳动分配。按劳分配由此成为社会主义另一个重要经济特征。那么市场与按劳分配是否相容呢?本文将讨论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在总结建国三十二年来的伟大成就时指出:“建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样估计我国按劳分配的现状,是非常客观的,完全切合实际的。但按劳分配是要发展的。如何发展呢?它的发展过程或实现过程的轨迹,可以用两条曲线来表示。一条是按劳分配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曲线;一条是与劳动力自然发展过程相适应的劳动报酬的变化曲线。现就两条曲线等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与平均主义毫无共同之点在让会主义历史阶段,对个人消费品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这绝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而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生产条件的分配主要指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决定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是剥削雇佣劳动的分配制度。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占有社会产品,并按照资本的大小瓜分剩余价值。而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他所得到的只是劳动力的价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一直是奴隶主、地主和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由于丧失生产资料过着饥寒交迫、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只是到了全国解放以  相似文献   

1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理论,为改革我国僵化的产品经济体制,和设计社会主义有计划的新的商品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改革我国劳动工资制度,构筑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劳动工资制度及其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就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劳动力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  相似文献   

14.
近两年来,经济学界就劳动力所有制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讨论。从79年底到现在,国内报刊已发表论文近30篇,有些经济学专著在有关章节也论及了这一问题。这些文章和专论,不仅就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性质、劳动力所有制与商品生产、按劳分配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而且还对劳动力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劳功力  相似文献   

15.
在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今天,劳动力商品问题又形成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商品产生的必然性、劳动力商品化同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关系以及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实质与发展方向等问题,谈谈我们不成熟的看法。 一、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买卖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生产社会化,一方面决定了劳动者和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依赖、彼此需要对方的产品,需要交换。另一方面,决定了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必须通过一定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流动和组合。这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劳动力作为商品买卖的一般社会前提。社会主义条件下特殊的生产要素所有制形式,包括劳动力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殊物质利益关系,则是物质产品和劳动力采取商品买卖形式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的调整和改革中,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力所有制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被提到学术讨论的日程上来了。讨论中有主张劳动力个人所有制成部分个人所有制的,有主张劳动力公有制或国有制的,更有认为劳动力所有制理论是很难成立的,本文拟对劳动力所有制以及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制问题,提出初步探讨的意见,和同志们商榷。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即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分别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生产资料的“人人皆有的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这些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事实上,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应该是生产资料,而不是消费资料或者生活资料;重新建立的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单一的公有制,是对私有制的扬弃。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8.
<正> 建国三十三年来,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由建国初期的五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逐步趋向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再到现在的公有制占绝对优势、个体所有制等作为补充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认真总结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的历史经验,探讨多种所有制形式及其相互关系,从中找出所有制变革和发展的客观依据,使所有制结构趋向合理,对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现我们宏伟的战略目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报告还同时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也应当多样化,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些开创性的论断是我们党历史上又一次思想大解放,是所有制理论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是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贡献。一、所有制形式:必须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适应所有制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指生产资料归个人、阶级、集团或社会所有,是人与人之间…  相似文献   

20.
《江海学刊》1988年第2期发表高健强同志的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存在雇佣思想,是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并非总是同步运行、同步发展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客观上看:(1)在所有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一方面排除了任何个人或个别意志对生产资料的直接支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也因此限制了劳动者个人意识在共同占有中的充分体现;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管理权的相分离使得作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