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实性问题是报告文学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把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报告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因而伴随报告文学发展过程的真实性问题的讨论几乎没有停止过,但直到今天,对真实性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结论,原因是人们只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所包含和所能达到的绝对程度,而很少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相对程度。其实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脆弱的,有限的,相对的,“在报告文学中没有绝对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纵观报告文学之发展史,几乎所有报告文学作家及其评论家,无不认为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和本质特征。这足以表明真实性对于报告文学的成败与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和作用。但是,对于如何理解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以及在写作中如何体现真实性的问题,始终是报告文学争论的焦点,迄今仍有分歧。有人主张在报告文学写作中,允许作者“适当虚构”或“略有虚构”,认为这种“有限虚构”是出于艺术加工的需要而无  相似文献   

3.
在报告文学理论中,真实性的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对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是研究报告文学的基础.从报告文学的发展来看,真实性问题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它被提出来讨论,也不是一开始就很尖锐的.当报告文学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刚刚产生的时候,它基本上属于新闻的范畴,是新闻体裁的一种.正由于它的根是扎在“新闻”这个土壤里,所以人们对它的真实性问题没有什么争议.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当报告文学逐渐从新闻领域走进文学领域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就引起了作家和读者的关注.报告文学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当报告文学在某一个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出现繁荣局面的时候,真实性的问题往往也提得比较尖锐.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关于报告文学真实性的问题引起的争论,大都与想象连在一起。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要求真实,所以就不能想象;有些同志认为报告文学容许想象,所以可以虚构。前者把想象与真实对立起来,后者把想象与虚构等同起来,这些片面的看法,对报告文学理论研究和创作都是不利的。到底报告文学创作中是否容许想象,想象的作用如何,报告文学中的想象与其他文艺创作中的想象有什么区别,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如何更好地展开想象,本文想联系作品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历史保护与原真性的困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关于历史保护,在解决了历史建筑的“生死”之争后,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保护的原真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是否存在某种正确的答案?我们如何才能得到这个答案?本文回顾了19世纪至20世纪早期欧洲历史保护理论中关于这个问题的重要争论,其目的并非就此获得一种正确的解答,而是试图指出,现代意义的保护观念与实践其实是一种诠释历史建筑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意义与价值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6.
关于文艺的真实性问题,近年来在文艺理论战线一直争论不休。其实,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并不仅是在我国、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中才发生的。据黑格尔说,这是在美学史上时常提起而又老是意见分歧的问题。他在《美学》中说,“有一个时常重新掀起的老争论至今还没有解决:艺术究竟根据现前的外在形状照实描绘呢?还是要对自然现象加以提炼和改造呢?‘自然的权利’和‘美的权利’,‘理想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这些本来不明确的字眼可以使人们争论不休。”这位德国美学家所指出的使人们争论不休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们经常进行的讨论中反复出现。这就是在讨论中,一些基本概念的含义混乱不清,争论的各方往往使用一些“不明确的字眼”.这当然就使巳经存在的分歧更加扩大,各方面的意见始终不能趋于一致。最近,朱持同志指出,对文艺的真实性问题,“在讨论方法上缺乏科学性,不能不是一个使得问题复杂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繁荣,“文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这个观点重又被提了出来并引起了讨论,这是件很好的事情。在讨论当中,对于如何正确阐明这个观点和准确理解“镜子”的含义,存在不同看法,甚至还有某些片面认识,这完全可以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作进一步的探讨,以期对文艺创作产生更好的促进作  相似文献   

8.
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辨证统一的特殊文学。在报告文学中,如同在其它文学样式中一样,想象,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报告文学作者,在他们的名篇佳作中,我们随处都可看到因想象力的高度发挥而闪射出的耀眼的艺术光彩。 然而,在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对是否允许想象,能不能虚构,想象与虚构的关系怎样,历来众说纷纭,颇有争议。究其原因,固然不同作者的不同风格,多种表现手法的互相渗透,各种文体的交叉影响以及对真实性的要求不一致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是由于对想象这个术语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同一事物,结论必然相差甚远。因此,要解决这个涉及到报告文学生命的问题,就必须首先统一对想象这个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想象?报告文学的想象又有什么特殊性?想象与虚构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相似文献   

9.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辩证关系问题,是《资本论》方法论学术讨论中的一个重要的争论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深刻地理解《资本论》创作过程中的研究过程和叙述过程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理解《资本论》科学理论体系的产生过程和其唯物主义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前半期的《资本论》方法论的讨论中,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争论。学术界的讨论文章都认为,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叙述方法是以研究方法为基础的。这种看法一直是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颇有争论,有些人对这个理论提出疑义。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没有“相对”和“绝对”之分;列宁虽提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这一命题,但却不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报告文学诞生于无产阶级血与火的斗争中,在报刊的新闻通讯与文学作品交界的边缘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经过阶级斗争的磨炼,经过千百万作者的创作实践,这种新的文体一方面逐步从报纸的新闻通讯中脱胎出来;另一方面又逐步与文学中的散文、小说划清界限,显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迫切感到:要为报告文学正名,从理论研究上阐明报告文学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报告文学在文学领域中的独立地位.  相似文献   

12.
真理有无阶级性的问题,从一九五六年以来,在我国哲学界曾经讨论过多次(“文化革命”期间除外)。粉碎“四人帮”以来,对这个问题重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次讨论的情况,从报刊上已经发表的文章看,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占多数,而主张某些真理(主要是关于社会的真理)有阶级性的占少数。并且后者往往被看作是极左路线的流毒,甚至被说成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命题”。但是,讨论了五年,同前几次一样,意见仍然未能取得一致。今年以来,由于不同意见的各方都提不出多少新的观点,讨论便消沉下去了。初看起来,这个讨论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争论双方在一些基本论点上是一致的或者是相近的,只是提法不同。例如,大家都反对林彪、“四人帮”所制造的“阶级的真理”,都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个人、阶级和人类的意志为转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个性刻画是分不开的。没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就没有艺术典型。这一点已被中外优秀作家的创作实践所证明。林彪、“四人帮”在文艺领域推行极左路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抛弃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歪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抹杀典型人物的个性,使作品中的人物变成他们反革命政治路线的传声筒。我们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出各种各样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帮助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就必须进一步从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真实性”是媒介传播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当前学界和业界许多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结合媒介传播的特性,从三个方面对媒介传播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1938年发生于上海“孤岛”的关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争论,是现代文学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由于各种原因,这场争论在以往的新文学著作中不被重视。本文对这场争论的起因,理论建设上的意义,以及《我们对于“鲁迅风”杂文问题的意见》的由来诸问题,在澄清史实的基础上作出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6.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问题,是目前国内教育界展开热烈争论的问题之一。意见虽有种种不同,但大部分意见还是集中在“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需要不需要结合这个问题上①。这是一个有关于修改国家教育方针的重大问题,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因此,我也想就着这个问题,谈一谈我的不成熟的看法。我认为,讨论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一方面应该深入研究“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它的本身是不是否定或忽视予“因材施教”所指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应  相似文献   

17.
计划经济学(原称国民经济计划学)的研究对象,一直是尚待解决的争论性问题。去年七月,全国部分高等院校计划经济学教师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座谈会,讨论了这个问题。李震中同志发表了“关于计划经济学对象问题”的文章。由于研究对象问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不能更好地促进这门年青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以及科学研究、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与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实际需要是很不适应的。我在去年的座谈会上虽已提出了我的一些看法,但意犹未尽,深感有进一步加以论述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倒台后,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新发展,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论、评论文章也多起来了,并在新阶段再次出现了关于报告文学创作问题的原则分歧。徐迟同志在国内记者业务训练班的报告中,谈到《哥德巴赫猜想》的写作时说,掺了“一点砂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定义,是民族理论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学术界长期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五十年代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和六十年代关于“民族”一词翻译问题的两次大讨论,都没有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政策的落实,民族工作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建设对民族研究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我国从事民族理论研究的同志中,对有关民族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展开热烈的讨论。这是令人十分兴奋的现象。本文仅就有关民族定义的几个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的看法,和同志们共同探讨,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音位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位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飞速发展的学科。几十年来,音位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五十年代,为了建立普通话的音位体系,我国语言学界也就音位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之后,也有人不断地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但是,时至今天,回过头来看,有些问题还仍然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比如对“什么是音位”这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不同的学派理解各异。当今,音位学在语言学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我们认为仍有必要对这个问题重新提出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