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胡凡良 《新少年》2013,(4):24-25
1在那个飘雪的冬季,我轻轻地推开一座老宅虚掩的木门。木门闪开一条小小的缝儿,吱吱呀呀的声音还是将老宅主人的目光唤了过来。她是一位年迈的奶奶,额前花白的头发让风一吹凌乱地飞舞起来。她以为是风把门  相似文献   

2.
掰着手指算,到2014年,我在广告行业里整整摸爬滚打20年,没有没吃过的苦,没有没尝过的乐,这段时光如老掉牙的电影吱吱呀呀的在内心播放,观众却只有自已一个。  相似文献   

3.
开镰     
终于开镰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着泥土的回报。父亲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相似文献   

4.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 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母亲就去睡觉。她小的时候,是父亲做早餐;大了,是她自己做。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8,(7)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生日     
杨惠卿 《中华魂》2012,(10):26-27
一过中秋节,我们大家庭中的下一个生日就是我母亲的。母亲生日是在农历10月14日,但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却从来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在我们这个四世同堂大家庭中的28口人中,母亲把孩子们的生日记得十分准确。我们小的时候,尽管生活十分艰难,母亲总要想方设法在过生日的时候给我们改善一下生活。后来我们长大出门在外了,每到有谁过生日时,母亲总是要想办法提醒一下,或打电话通知,或捎话告诉,当然也包括我这个已愈天命的长子。唯有她自己的生日却老是忘记。  相似文献   

7.
我的母亲     
田杰  赵键 《山西老年》2014,(9):27-27
母亲今年80岁了,亲人们筹划着如何为她庆祝。但在我心里,作为儿子,总有一种深情想用文字写一写妈妈,为她老人家献上一份特殊的寿礼。1933年,我们的母亲刘青出生在洪洞县广胜寺镇西安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妹共六人,她排行老五。六个孩子被外祖母含辛茹苦地拉扯长大。1949年冬因家境贫寒,天资聪慧且异常懂事的母亲,为减轻家庭负担,她只读到小学,就含泪辍学了。当时的教导主任李国强老师,举荐母亲到县文化馆担任文化收音员,每天早晚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为各单位出黑板报提供资料;后来母亲又到县剧团担任文化教员,为许多老艺人和学徒扫盲,由于她对学生耐心,教学方法灵活,所以收效很大,被评为专署模范教师。  相似文献   

8.
痴儿不解舐犊意我出生在武汉解放的炮火声中,母亲刚生下我就感染伤寒去世。姨妈怪罪干父亲,认定是他欺骗了比他小14岁的母亲,带她离开家庭遭受磨难,才26岁就夭折了。时任湘江文工团团长的父亲正带领团员进入刚解放的长沙,他把刚领到的军大衣袖筒剪下来,把我塞在里  相似文献   

9.
沈一鸣 《社区》2005,(11):17-18
2004年7月的一个星期二上午,比利时人布林克太太要去给孩子们上课去了。与别的老师不一样的是,除了必要的文字材料外,她出门前带上了一口锅。她上课的地点不是在她的家乡比利时,而是中国苏州市的一个普通社区——狮山社区。来到社区居委会安排的教室,孩子们已经在等她们“洋老师”了。“Goodmorning,朵瑞!”看到带着锅进教室的布林克太太,孩子们兴奋地叫起来。在孩子们一片稚声稚气的问候声中,布林克太太的外语课开始了。与孩子们在学校里的上课形式不同,布林克太太的课堂纪律有些“乱”,这从孩子们直呼其名——朵瑞,就可以感觉出来。但也…  相似文献   

10.
头脑“发热”:日本女博士爱上农家小伙儿 今年30岁的中元质子出生于日本广岛市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企业主,母亲是高级教师,她和妹妹从小就像公主一样快乐地成长。可是,她18岁那年,父亲因得病卧床不起,母亲只好辞职在家专门照顾父亲的饮食起居,而她和妹妹正在读书,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此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11.
母亲     
我家在汾河西岸的一个普通农村。 1940 年初夏,在我刚满1 岁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不久,长我两岁的三哥也不幸夭折。两三个月之内,母亲接连受到丧夫失子的打击,精神一下子便垮了下来。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同年冬天,母亲含泪将年仅17 岁的大姐嫁到城里。这时的母亲,上有老,下有小,独自带领着全家6 口人艰难度日。从懂事起,我总是看到母亲一天到晚地干活,从没有闲的时候。她一年四季总是穿着那件永不离身的灰褐色上衣。冬天,絮上棉花当棉袄,春秋时掏了棉花当夹衣,到了夏天,把里子一拆,就是单衣。 家庭生活的艰难, 造就了孩子们的…  相似文献   

12.
儿不嫌母丑,一部《我的丑娘》让观众泪湿衣襟。72岁的“妈妈专业户”张少华走进人们的视野,她在影视作品中诠释了无数母亲、婆婆的角色,但是她的家庭鲜为人知。她到底有一个怎样的婚姻,有一个怎样的家庭?2009年5月的一天,记者与她在北京的一个小胡同口侃侃而谈,听她讲述丈夫一生的默默支持,听她讲述与儿子的“战争”……她说:“是这个家庭给予了我动力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菁菁一身米色的打扮,颈上系着一条奶白色的纱巾,丰厚的秀发随意地扎成马尾辫,丰润白皙的脸庞越发显得清秀。她说她已是两岁男孩的母亲,她说她从江南小城到北京念书,再到南方当了电台主持人,最后选择来到了这个城市,她一直在流浪,不知何时停下自己的脚步。菁菁很坦诚,开门见山地说:“我是  相似文献   

14.
简女士是位退休教师。怎么也没有想到,她刚刚60岁,已经白发苍苍。曾经热情洋溢乐于助人的她,眼里写满了绝望与无助。这是一个因为儿子沉溺于网络游戏而绝望的母亲,也是一个为自己的溺爱而付出代价的母亲。在她用羸弱的声音给我们讲述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之际,她还不知道自己应如何走出家庭悲剧……  相似文献   

15.
月亮慢慢地露出了脸,不远的村庄就象罩上一层薄薄的轻纱。老槐清楚地记得,从脚下到那黑魅魅的晚稻田,原本是块打谷场,背上倚靠的大槐树就在打谷场边。 那年,他还小,兰子也小。他们是同岁。秋收时节,老牛拉着石磙儿,吱吱呀呀地在打谷场上转圈儿,好多人忙得很热火。他和兰子偎在草  相似文献   

16.
她出生在美国纽约州乡下的一个农民家庭,一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父亲。小学上到四年级时,母亲和一个相爱已久的黑人青年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为了生计,她只得辍学,到一家农场当雇工。她每天5点起床,要做30多人的早饭,然后去割草、照料牲畜、熬奶油,一直忙到晚上10点才能上床睡觉。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母爱?是物质的满足,无边的溺爱,还是一味地为子女服务?我不清楚。可当我读到《合欢树》这篇文章中的母亲时,我明白,那是母爱,是超越一切的母爱!从一个能为“自己”做“蓝底白花裙”的母亲,到一个生活中只有儿子的母亲,需要多大转变,多大的变故?从一个争强好胜的母亲,到一个对儿子隐忍退让的母亲,需要承受多大的委屈,多重的压力?然而史铁生的母亲却做到了。她抛开了美貌,抛开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儿子的生活中。面对儿子的不幸,她抹着眼泪努力微笑,鼓励儿子勇敢地生活;面对医生的诊断,她坚持不放弃治疗的希望;面对儿子的无理取闹,她…  相似文献   

18.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周星驰才7岁。他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被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凌宝儿一个人打了两份工。令她欣慰的是,孩子们都很乖巧懂事,尤其是周星驰,  相似文献   

19.
继母的账本     
一她对亲生母亲并没有印象,母亲离开家的那年,她还太小,两岁,是没有记忆的年龄。与父亲一起生活到5岁,便有了继母。与其他类似家庭不同的是,自己与父亲住在继母的房子里,花着继母的钱。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多方面原因,我没能采访到本文的主人公小玉,关于她的一些情况,大部分是通过她的一个亲友兼委托人C得知的。因为这个故事涉及到个人隐私,我们不得不隐去人物的真实姓名。 家住北京昌平区的小玉因为丈夫大山的移情别恋,向法院提出离婚申请。然而她在拿到裁决书后才发现,自己从此不仅失去了家庭,更失去了一个栖身之所--那个曾经是他丈夫的人在掏出7万元后,合法地将房子据为己有。10年婚姻带给她的,只有一身沧桑和满怀憔悴。一切之所以这样发生,只缘于大山是个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