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2.
周东飞 《领导文萃》2010,(15):34-35
一段时间来,以“不走运”形象曝光于公众面前的官员还真不少。辽宁铁岭市国土局副局长陈立岩与情妇在宾馆包房“畅谈”如何腐败的问题;广西来宾市烟草局原局长韩峰的日记,被人抖露到网上;还有那些时不时出来一个的跳楼官员、判刑官员.前者断送生命,后者断送前程,免不了让人扼腕喟叹一番。  相似文献   

3.
皇帝后妃,官员的妻子,既可以是丈夫的贤内助,也可以是干政乱国的“女祸”。身处权力圈中的女人,怎样影响了皇帝和官员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故宫有蛇     
一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来访。皇帝就是皇帝,到哪儿也不能掉成色。周恩来总理率众官员亲去机场迎接。他的座机停稳后,人并不下来,而  相似文献   

5.
<正>下级向上级领导邀功争宠,现代社会有之,古代社会亦有之。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同年九月,唐太宗与群臣当面议定长孙无忌等人的爵位食邑,命陈叔达在宫殿下唱名公布,顿时引起诸将争功,纷纭不已。官员向皇帝邀功争宠,直接牵扯到皇帝对大臣物质利益的分配问题。分配不均,轻则影响官员之间的和谐与团结,重则危及皇帝宝座能否坐稳与社会的安定。探究一代圣君唐太宗在处理大  相似文献   

6.
张程 《领导文萃》2013,(5):90-93
一切官员人事制度都是浮云,皇帝的意志是最关键的。皇帝想用谁就用谁,这是他的禁脔,用你不用你都没得商量  相似文献   

7.
何勇 《决策》2015,(1):89
逢年过节发放福利,在古代就已有传统,也不是今天才形成的规矩。古代公职人员的年终奖始于汉朝,是皇帝为巩固专制统治而给官员的赏赐。根据官职大小分三六九等。一般由朝廷统一从国库预算拨付,国家财政出钱,有时候甚至是皇帝亲自给宠臣发放红包。到了东汉时期以腊赐发放年终奖,魏晋时以卖公文废品做福利收入,唐朝和宋朝允许放高利贷做生意补足官员公差人员福利补贴,清朝则用荷包赏赐大臣  相似文献   

8.
《决策探索》2008,(9):86-87
汉代"文景之治"的出现,与初汉皇帝的唯才是举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君主在官员选拔任用上,个人色彩非常浓厚,局限性也非常大,文景武三帝就曾联手接力,打造了历史上第一霉运官员颜驷.  相似文献   

9.
一、奏本 奏本是明、清时代臣僚向皇帝上奏文书之一。明初规定,凡臣民言事于皇帝都用奏本。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规定,在京诸司有急切事务不能面陈的,许具题本进呈。这样题本、奏本并行,并进一步规定,凡公事用题本,官员私事用奏本。清沿明制,臣工上书,凡钱粮、刑名、兵丁、马匹等地方公务,用题本上报。凡属官员到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奖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贺赍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等事,  相似文献   

10.
正崇祯皇帝上台时,官场早已贪污腐败成风,几乎没有一个官员清廉,崇祯希望整顿官场,一边严厉打击贪污受贿行为,一边以身作则,自己勤俭节约,穿带补丁的衣裳。户部给事中韩一良看着这一切,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时候如果向皇帝靠近,一定会升官发财,前途无量。而向皇帝靠近的最好方法,就是和他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一起反腐。  相似文献   

11.
赵亚山 《秘书之友》2007,(12):10-11
“秘书”一职古已有之秘书,古代官名。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都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负责掌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函牍、宣示皇帝的诏令以及管理宫禁的图书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官本位的传统的国家,“官面子”之大自不待言。面子最大、最威风十足的“官”,当然要数那些个垄断了第一人称“朕”(秦以前人人可用,秦朝开始为皇帝专用)的皇帝,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的官面子大矣哉!从皇帝往下数,各级官员的面子也都大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的印象中,皇帝是九五之尊、万乘之躯,在生活上也是荒淫无度、极尽奢华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是穿着补丁裤子上朝的,这就是清代的道光皇帝。道光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自即位起,他便大力倡导节俭,并身体力行,每餐四菜一汤,每三年才做一次新衣,自己的一条裤子膝盖上打了两个补丁仍舍不得扔掉。道光希望满朝文武和全国官员都能学他的样子,以俭朴为荣,恢复入关前淳朴节俭的好风俗,从而  相似文献   

14.
正古代官场不是没有规矩,不是没有准则。如唐太宗就要求官员做到公正,他说:"为政莫若至公。"清康熙帝要求官员做到"清、勤、慎"。从宋仁宗时起,各地官府就树立了刻有对官员诫勉之词的石碑(戒石铭)。但仍有不少官员不守规矩。他们或者本来就是混迹于官场的品行不端之人;或者进入官场后受到不良影响被"染黑"了,投机、钻营,无所不为。但是他们在唐太宗那样清醒的皇帝面前,就常常施展不了自己的伎俩。  相似文献   

15.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3,(3):111-113
哪天穿什么衣服,不是由官员自己选择,而是要由朝廷统一下命令京官生活服装花销很大,特别刚开始当官的时候。清朝对官员服装的要求特别细。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较为贵重,官帽上的顶珠,亦皆以贵重材料制作,比如一暖帽周围有一道檐边,须用名贵皮料,以貂鼠为贵,其次为海獭,再次为狐。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  相似文献   

16.
“防止被所谓的老板‘朋友’用轿子抬着送上法庭!”这是广东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著名的警示语录.最近,山东德州市的有些党员干部,把组织的提醒当耳旁风,还真的就摊上了大事.据当地官方消息,山东商人写20余本“行贿日记”撂倒29名领导干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向官员行贿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西郊畅春园。老皇帝康熙撒手人寰,四阿哥胤禛在"九门紧闭"的肃杀氛围中夺得皇位,这就是雍正皇帝。父皇留下的烂摊子需要整饬,庙堂坊间的猜测需要澄清,而这一切,既离不开他的战略决策,更离不开官员们的具体落实。因此,管好官员成了雍正初政的关键步  相似文献   

18.
清代嘉庆十年(1805年),四川总督勒保觐见皇帝。在君臣闲聊的时候,皇帝问勒保:"以你历任督抚的经验,你觉得在官员中间哪一类人最占便宜?"勒保回答说:"会说话的人最占便宜。"皇帝赞同道:"能干的人,因为善于说话而显得更加能干;不能干的人,也因为善于说话,使自己的毛病得到遮盖;最惨的一种人就是,虽然做了极好的事,但是因为不会说话,反而将好事变成了坏事。难怪孔子教导徒弟的时候还专门设了言语之科哩。"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初期,为了实现兴国之治.鼓励大臣进谏,"以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命令五品以上官员在起草皇帝诏书的机关—中书省轮换值班,随时听从召见以便商议大事;  相似文献   

20.
王一 《决策探索》2015,(3):80-81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我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是如果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那么,古代的议事的会怎么开?官员们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在古代"两会"上,议案很难"一致通过"古代中国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但"一个人拍脑袋"难免有局限性,才有了"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原本是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