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有句诗“一阔脸就变”,说的是有些人身份贵了,地位高了,便“贵人多忘事”,不认得以前的人和事了。笔者吟诵这句诗,偶有一得:当前企业的重负卸不掉,农民的担子减不轻。与某些公仆的“一阔脸就变”很有些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情况看,有一种怪现象令人十分担忧.这就是有一些领导干部在被查处前,腐败的问题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严重,但其官职却越升越快,越当越大,被群众称为"边腐边升"、"越升越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3.
向敏中是深受太宗、真宗两代皇帝信赖倚重的一位北宋名臣。真宗天禧年间,因向敏中政绩卓然,被加官为吏部尚书,且特进右仆射门下诗郎,监修国史。下诏之日,宋真宗对翰林学士李宗谔说:“朕自即位以来,还从未给任何人授予过仆射官职,这  相似文献   

4.
<正>身在官场职场,人们凑在一起谈论最多的就是升官问题。人人在乎官职的提升,人人追求官职的提升,官职大小似乎成为仕途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于是乎,当了科长,想当处长;当了处长,想当厅长。总是嫌官小,总是有失落。官场晋升的名堂很多,很复杂,既要考虑资历和能力,还要考虑文化、年龄、民族等结构,有潜规则,还  相似文献   

5.
正官,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作为个体,选择"为官",就是运用合法的职位公权来服务公众、服务社会。从职业角度讲,"为官"必须尽官职所赋予的责任,如同当教师必须尽教书育人责任、当医生必须尽救死扶伤责任一样。"为官必为"就是必须安于自己的官职,勤守自己的官责;反之就是"为官不为",就是放弃做官应尽的责任,这是渎职。这种行为一旦泛滥,就有可能使整个社会沦为"无责的社会"。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官业群体看成是"无私奉献"的特殊群体,以至于忽视了官业群体本身是一个"俸禄"群体,即当什么级别的官,就有对应标  相似文献   

6.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 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  相似文献   

7.
杨敏 《决策》2008,(4):1
15摄氏度的昆明温和、闲适。这块尽得造物恩宠的坝子,非但膏腴沃壤,更有五百里滇池以滔天浴日的气派,吐纳怡然自得的氤氲之气。"昆明需要100度的沸腾",这句话出自一位政协委员之口,旋即在昆明民间广为流传。15度的"温吞水"如何沸腾?与民间的人心鼓舞纠结在一起的,还有昆明政坛的不适应以及城外嘈杂的弹赞之声。此刻,在仇和仕途的第三站,  相似文献   

8.
乾隆皇帝下江南,见一农夫荷锄而过,即问左右道:“这是何人?”和珅抢前一步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这农夫的夫字怎写?”  相似文献   

9.
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1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 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 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迂。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  相似文献   

10.
<正>《庄子·天下》里有一句名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头,今天砍一半,明天砍一半的一半,每天这么砍下去,万世万代没有竭尽之时。寥寥数语,道出两个"无限"——空间的无限和时间的无限。这个命题引起后世的无限遐思。"一尺之棰"有限,"日取其半"则无限,这包含着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的道理:任何具体的确定的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自己的界限。然而,由于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相似文献   

11.
<正>人一当官就易假,就爱端个架子,自认高人一等,做派官气十足,这是官场通病。"身架"与"身价"虽一字之差,却有着因果关系。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引领作风建设的导向。如果自以为是,习惯端个官架子,不惜弄些花架子,就会在群众心里很"掉价"。这显然与党的宗旨不符,与党章要求相悖。官有高低,权有大小,但都是人民的公仆,没有贵贱之分。一个人在仕途上官职越升、权力越大、威望越高,越要减官气,增大气,强底气,树正气。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提到:"要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防止人  相似文献   

12.
和珅(1750~1799),字致斋,原名善宝,钮祜禄氏。自26岁入仕后,直至担任文华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其爵位从袭封三等轻车都尉晋封一等男爵,最后到一等忠襄公,可谓显赫一时。和珅在政治上位高权重,还因为他有皇亲这一层重要的关系。乾隆皇帝在和珅儿子6岁时为其赐名为丰绅殷德,并将自己最为宠爱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许配于他。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曾在1998年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第八期发表过一篇题为《官腔与民味》的杂文。18年后,退休赋闲,近读鲁迅杂文,有两句话挺刺眼球,一句是"升官不过是一种发财的途径",一句是"一阔脸就变"。细品这两句的话意,关联性很强;再咀嚼这两句的话味,寓意实在深远。那个"阔"字若指向的是升官发财,则"阔变"的过程亦即"官变"的过程。于是,就有了这篇杂文的题目。在古代封建社会,有"指腹为官"的典记,而当今的官者大抵  相似文献   

14.
正官职乃天下公器,为官须恪尽职守;民为邦本,为官尽职的根本在于为民造福。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福州市委书记时,曾在1990年第9期《领导科学》杂志上发表过《为官之道》一文。他指出:"为官之本在于为官一场,造福一方。"造福一方就是造福于民,这是对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刻体认和笃诚践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多年前关于为官之本的精辟论述和慷慨情怀,仍然令我们深受教益、备受鞭策、激情奋发。  相似文献   

15.
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不仅仅是例子,看到这两句话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了哈姆雷特的那句经典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说到底,摆在我面前的就是一个教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北齐刘昼所著《刘子》中有一句被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反复引用的名言:“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泄突,致灰千里。”意思是,一只尺把长的蚯蚓所钻出的小洞,足以使大堤溃决,淹没整个郡县;从破漏的烟囱里泄出的寸许长的火苗,足以使千里村野化为灰烬。这句警句虽然不符合我们长期信守的“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主流和支流”理论,但却是世所公认、千古不易的真理。你看,尺蚓之洞,在百丈长堤中,不仅占不到“一个指头”即十分之一的比例,甚至连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不到,但它却能  相似文献   

17.
正新中国成立以来,官场上的称呼最开始是称同志,领导之间也有直呼其名的,如恩来、少奇、小平等,这种比较亲切的称呼,体现出在一个党内,为了一个事业,超越官职大小的一种关系。其实,官方正式文件和场合中从未有过"官员"的称呼,  相似文献   

18.
武则天时期,朝廷有位官员叫张衡,虽是令史(俗称吏员或胥吏)出身,但官阶已到四品,如果再升一级,就成了三品官员。唐朝的三品是个什么级别呢?如果拿现在的官职来对比,那么四品是司局级或副部级,三品就是正部级了。不仅如此,在唐朝,  相似文献   

19.
李克强总理的“强式”语言的背后,让人感到的是一种在困难甚至是困境之中锤炼出的信心。今年的经济工作仍然不轻松,是“高难动作”。然而,一句“遇万难、须放胆”。一句“不患有难、但患无备”,则把坚定信心充分展示出来。而对于“心头之痛”,政府一定要解决要实干,一句铿锵有力的“新话”就是,干一寸胜过说一尺!  相似文献   

20.
春节前夕,我去拜访中学语文老师翁先生,他正在写春联,有一幅上联是“和”,下联是“顺”。这个教育世家的几个子女认为上下联各一字,贴在大门上少了点浓浓的节日氛围。他的小女儿对我说:“我老爸过去常讲,汉语四字句最有力,从《诗经》开始就多为四字句,如今白话文往往还沿用四字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