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做皇帝     
古代的时候,中国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从农 夫到将相都有。自从小亭长刘邦见过了秦始皇说 "大丈夫当如是焉",和种地的陈胜喊出"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之后,大家好像突然都醒过来一样, 只要有点机会,就幻想着能当上皇帝。 曹操扫平中原之后,很有点自负,说是如果 没有他的话,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话其  相似文献   

2.
北宋制度的精致程度是惊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分权制衡。用宋人自己的话来说,"上下相维,内外相制",目的就是让除皇帝之外的任何个人、群体或机构都没有可能大权独揽,动摇赵氏江山。其实,就连皇帝也是在这"相维相制"里面的——纵然大权在握,但也做不到为所欲为,还是有东西可以约束他的。为防范军人,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位如假包换的军人、禁军高级将领。因此,宋朝建立之后,首要的防范对象就是军人。对于武装力量,宋朝采取"兵权宜分"的策略。如何  相似文献   

3.
正"皇帝心理"是什么?恐怕做过皇帝的人最有发言权。手头就有这样一个资料:我国末代皇帝溥仪"文革"期间曾对在一块接受"劳动改造"的著名演员新凤霞说:"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并现身说法,称自己这个末代皇帝"也有过这种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他举例说,当年在宫里,曾有一个小太监姓黄,叫  相似文献   

4.
一、与自己内心的沟通 写日记是进行自我沟通,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自我修养的有效途径,有人称写日记是"开辟心理赛场",是进行"道德长跑",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大力倡导学生写日记,本班学生几乎都有写日记的习惯,大家都把日记当作自己最知心的朋友,可以毫无顾忌地向它倾诉自己内心的一切.  相似文献   

5.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6.
金阳 《领导科学》2015,(9):12-13
<正>党委书记是一个地方的主官,地位重要,岗位特殊,既要当好指挥员,协调指挥大家干,又要当好战斗员,示范做给大家看;既是一"家"之长,要管好家,又是一"班"之长,要带好班,营造和谐共事、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笔者就地方党委书记如何成为合格的"班长",谈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陈然 《领导文萃》2009,(14):104-107
抽取“导行费”,开办“商业街” 汉灵帝对做买卖感兴趣,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本是一个小小亭侯的儿子,属于落魄的皇族,要不是运气太好做了皇帝,也就相当丁民间一个小地主。不过他虽然做了皇帝,却不忘本,依然保持着乡下小地主的作风。皇帝号称天下之主,富有四海。但在灵帝眼里,这些都太虚了,觉得这钱要攥在自己手里才行。  相似文献   

8.
一些人认为,大家所思所言都是"高大上",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据个人观察,其实大家常说家常话。对家常话,一些"学问家"经常不屑一顾。他们往往把简单问题搞复杂,似乎事情说得越玄,学问就做得越深,最后谁也没弄懂,唯有自己懂。那种学问实在是"高",最终只能束之高阁。而真正的大家,源于实践,融入群众,接着地气,善于把复杂问题搞简单。再深刻复杂的道理,大家也能用家常话说出来,让人一听就懂、入脑入  相似文献   

9.
张鸣 《领导文萃》2006,(11):33-35
洪宪帝制的时候,北京有位记者表现积极,对袁世凯自称“臣记者”,被媒体传为笑谈,帝制还没有结束,臣记者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只好夹起皮包走人。后来历史的大势所趋,任谁也做不成皇帝了,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新职业,诸如记者、律师、作家之类,庶几得以幸免加盖“臣”的印记。然而皇帝这个东西,废除其名号容易,要真的将之从国人的心里和文化里消灭,却难上加难。在没有皇帝的天地里,很可能皇帝更多了,遍地都是。一些人因为自己大小是个头,感觉上就觉得自己像皇帝,像皇帝一样做事。于是有人惊呼:上级皇帝化,下级奴才化。在这“两化”的浪潮里,媒体的…  相似文献   

10.
做培训的伙伴,经常会有一个苦恼的地方,就是似乎总是在课程、讲师、学员和培训组织这几件事儿上划圈。现在有些比较片面的说法,比如做业务的人可以做培训,但做培训的人却不能转行做业务。这样的想法,我觉得有待商榷。在我看来,做培训的人,要真正成为业务的"partner",要发挥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力,就一定要成为至少半个业务专家。唯有如此,做培训的伙伴才可能在公司立足。其实做培训的伙伴,有很多资源和渠道可以介入对业务的理解,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权力过于巨大,是造成中国皇帝们不幸的根本原因。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让天下人成为自己的奴隶,皇帝自己成了权力的奴隶。他必须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权力,一分一秒也不能松懈。朱元璋在写给自己继承人的《皇明祖训》中,就鲜明地表现了这种过度戒备心理。他说:"凡帝王居安之时,应该常怀警备之心,日夜时刻不可松懈,这样才不至于被人所窥测,国必不失……每天都要当成在战  相似文献   

12.
张程 《领导文萃》2012,(24):89-92
中国人喜欢留遗产,政治人物也热衷于留"政治遗产"。他们总是留下种种"优良传统"、"从政心得"或者创立制度,希望继任者能够继承,发扬光大,也算是延续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明太祖朱元璋是从底层拼杀出来的皇帝,很担心子孙后代忘记了创业的艰辛,生怕子孙后代变得骄奢淫逸,就琢磨着怎么让儿孙们牢记艰苦,定下"忆苦思甜"的规矩。具体作法就是规定御膳每餐都要上粗粮、苦菜,比如豆腐、青菜、黄花菜、窝头什么的,让一代代的明朝皇帝都牢记老祖宗出身贫寒,要艰苦奋斗、要守住祖宗的江山。  相似文献   

13.
<正>基层重"有",对于他们来讲,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东西最重要;中层重"能",干部一定要能干,所以要能;领导级别,一定要懂"无",如果领导什么都"有",什么都"包",下属反而会无所事事。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能力并不超凡却能成为领导者?答案就在于,尽管他们的能力不是最强的,但"学习力""协调力"却很强,最重要的是他们愿意、也敢于找比自己强的人来帮助自己,或者说敢于授权。他们用自己的无为使团  相似文献   

14.
张鸣  韦成 《领导文萃》2006,(3):134-138
史上中国人想做皇帝的人很多,从农夫到将相都有。自从小亭长刘邦见了秦始皇说“大丈夫当如是焉”,和种地的陈胜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后,大家好像突然都醒过来了一样,只要有点机会,就幻想着能当上皇帝。曹操扫平中原之后,很有点自负,说是如果没有他的话,不知有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话其实不假,黄巾余党不说,袁术家四世三公,深受汉室大恩,还不是私藏了传国玺,一不留神就想当皇帝。而曹操自己也未必就心地纯正,按陈琳的说法,此公属于“阉竖遗丑”——宦官没有割干净生下来的,门第虽然比袁家差得多,但他之所以没有逼汉献帝“禅让”,只不过…  相似文献   

15.
刘福奎 《领导文萃》2011,(Z1):129-130
农村老家的干部群众对乡村班子的交接有句俗话:"接班"不"接摊",大家不"围摊"。这句朴素而形象的话意思是说,你要接这个班,那么这里的一大摊子事就都要接下来,特别是所欠的外债、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否则的话大家就不会跟你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有福你享、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也就是自我管理.所谓"自主型管理",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从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做班级的主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的新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曾仕强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层领导的一大职责,就是配合老板管理员工。所以要懂得将‘黑白脸’管理哲学用到工作上,老板要唱‘白脸’,而自己则要扮‘黑脸’。"即高层做好人,中层做坏人。中层需要"硬",一是一,二是二,必须按正确的程序和规则做事,这是管理;高层需要"活",一可以生  相似文献   

18.
正年轻干部要积极锤炼、提升自己,争当"五型五好"干部。一要品德好,做勤学善思的学习型干部。自觉加强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坚持磨砺品行,筑牢人生基石。二要心态好,做积极向上的阳光型干部。调整心态"戒躁气",脚踏实地,沉下心来,认真工作;摆正心态"接地气",向群众学习,为群众排忧解难;端正心态"讲正气",积极乐观、见贤思齐、奋力拼搏,做阳光型干部。三要口碑好,做勤政务实的实干型干部。做事前既  相似文献   

19.
正清代的官员"引见"制度自清世祖时(顺治十二年)正式用于清代官制之中,经过康熙、雍正两位皇帝不同程度的推广,至乾隆时期基本成熟定型。按照清制,四品以下官员的任用、升迁或降职,都需要面见皇帝,亲自接受皇帝的旨意,期间需向皇帝呈上该官员的"引见单",内容涉及籍贯、年龄、出身、做官履历等。皇帝一边阅读"引见单",一边对官员进行面试,进而将其评价等用朱笔批在"引见单"(称之为朱批引见单)上。雍正皇帝十分重视人才,特别善于用人。他认为:"天下之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管理者在"训诫"自己的员工时都喜欢说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尽量少犯错误,尤其是要避免犯大的错误。"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犯"小错误"还是可以原谅的,但是犯"大错误"就不可饶恕了。所以,在我们的企业中总是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或者抱着"无过便是功"的态度,凡事躲得远远的,但求自己"没事"就行,天天"混日子";或者"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虽说令管理者头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