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所有的人都是社会的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中?我们生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中。你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没有?  相似文献   

2.
俞可平 《领导文萃》2011,(18):27-29
公民社会在中国正茁壮成长,应当说是越来越引人注目,越来越重要了。去年我们发起的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总共有160多个民间组织申请我们的奖项,许多项目做得非常出色,对国家和公民意义都很大。对公民社会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说明不仅中国的公民社会已经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而且对公民社会的研究也形成了一种气候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王育琨 《经理人》2009,(7):86-88
地头力是我对中国企业实践长期观察的初步结论,能够在华为等中国一线企业身上得到印证。以地头力来透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中国本土的原创。当一个人的地头力源源不断时,他就可以在天地之间安身立命;当一个企业的地头力源源不断时,这个企业就可以积蓄推动世界改变的力量;当一个国家的地头力源源不断时,  相似文献   

4.
黎冲森 《经理人》2006,(7):112-113
中国市场有很多机遇,只要认真去做,就能得到很好的回报艾伯特是荷兰人,在中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地都工作过。这种工作经历使他成为一个具有跨国性市场运作视野的优秀营销总监。  相似文献   

5.
在普通人看来,院士两字所代表的含义极为丰富:他们是中国最有头脑的人,是中国最有知识的人,是站在中国改革前沿的人,是探索中国社会前进的人,似乎一切社会上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工程技术都是他们创造的。事实上,  相似文献   

6.
谁在说? 人人都可以说话,但不是每个人说话都有话语权。有权威的人说话才有话语权.有权力的人说话不一定有话语权!现代社会,权威最大集成者是政府,政府是最大的公信机构,它一言九鼎,说一不二,说到做到.这样的政府在国际社会说话别人重视.自然就会慢慢聚拢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一个企业在管理人的时候,尤其当到了一定规模,像方太,大部分的高管都是来自于世界500强,这时候你会发现会花去很多精力.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因为不同的人,他的行业背景、知识、经验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人你发工资给他,他有义务贡献他的专业.但是,这种贡献,恰恰因为他背景不同、知识的存量不同,有时候会变成一种破坏力量,这个破坏力量如何识别呢?哪些力量是在助推企业,哪些力量会破坏企业呢?就靠定位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良知”在中国最早提出的是古代的孟子,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其实,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价值底线,这或许就是俗称的良知。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良知是做人的根本,没有良知,人就不能称其为人。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成立之初至今,我们党就一直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经过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在我国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对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发展。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社会管理方面比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的挑战都要严峻,尽管如此,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管理的基本国情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但是在社区管理工作实际的开展过程中,我们还应该看到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的话,都必将影响社会和谐,影响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戈海 《决策探索》2011,(13):26-27
在普通人看来,“院士”两字所代表的含义极为丰富:他们是中国最有头脑的人,是中国最有知识的人,是站在中国改革前沿的人,是探索中国社会前进的人,似乎一切社会上最先进的思想、理念、工程技术都是他们创造的。事实上,他们确实是中国精英阶层的精英,所以对这样一群人,人们本能地报以崇敬的心态仰望之。  相似文献   

11.
奢侈品是中国中产阶级的精神鸦片。在法国这个世界奢侈品之乡,媒体的这种比喻令人深思。很多国际和国内的研究机构都预测中国一两年内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但不断加大的收入鸿沟正引发新的社会不满。奢侈品消费在中国正经历狂热阶段,部分人的过分炫富被欧美人看成是畸形消费心态作怪。这种作祟心态西方人有过,韩国也闹过搅动社会的4亿名牌女风波,印度等新兴国家同样呼吁不要炫耀性消费,以免造成社会分裂。  相似文献   

12.
弗洛姆认为目前的社会正在奉行一套非人道的行为准则。在此规则下人被科技奴役,精神也陷于病态。而要促成一个健全的人格,首先要将技术重新置于人的控制之下。弗洛姆通过对科技社会的分析以及其非人道化表现的描述,找出了问题的根源。而他的分析对于处在转型时期,存在西方社会某些共同时代特征的中国社会同样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毓海 《领导文萃》2006,(8):102-106
一李鸿章来自安徽。从20岁的合肥青年一直混到太子少保、内阁大学士,中堂大人李鸿章无疑是近代中国的跑官模范,他具有封疆大吏的一切美德,危难时刻以战功现身,是不折不扣的中兴之臣。李中堂最大的长处,当然首推会搞关系,不但会跟太后、太监搞关系,跟同僚搞关系,而且更擅长跟外国人搞关系,连日本人都被他深深地感动过,据说感动之余就少要了中国的赔款——经这么一叙述,李中堂就由甲午败战的罪人,变成了近代最伟大的爱国主义先驱了。除了在最微妙的1895-1900年之间,李中堂关键时刻从来没站错过队,跟错过人,他谦虚谨慎,善于网罗人材,特别是能团…  相似文献   

14.
曼德拉2009年7月18日度过了91岁生日,南非人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敬意。 2009年7月18日,曼德拉在自己位于约翰内斯堡的家里收到了一封贺卡。这是一个8岁的英国小男孩寄给他的,上面写着:世界上的人都爱您,我也爱您,我知道的第一个伟人就是曼德拉。  相似文献   

15.
再看阎锡山     
余世存 《领导文萃》2014,(15):58-60
正考察阎锡山的一生,他是有根柢之人。文学史家曾概括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的关键词,有"焦灼""心碎""嫉羡"等等。因为中西文明的冲撞,在西方的强势影响下,中国从道德到器物到文章都相形见绌。连孙中山都作激愤语:"中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阎锡山作为一省大员,没有这种"时代病灶",他是知道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开会不是一个小问题,有着其他行为无可比拟和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作为权力核心,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以及国家层面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都是以会议的形式存在并以开会的方式行使权力的。开会也是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产生和分配权力、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议在召开。关于开会,社会上有个说法,“大会三六九,小会天天有”,生动地揭示了开会这一行为在当下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生活中的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17.
黎冲森 《经理人》2008,(1):106-107
“对我来说,不管是最好的管理。如果把每个人都变成机器人,那依然没有效率。我们可以用共同的理想与目标,把所有的管理力量、人才力量凝聚起来。”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接受采访时说。其实,潘石屹在国内房地产界是个另类。他不按常理出牌,常处于是非漩涡中,企业家与娱乐明星般双重社会身份兼而为之,令业内人士都瞩目。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情感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看来:“人人都有感情,但并非都有伟大高尚的情感,要培养陶冶伟大高尚的情感,取代卑劣的情感,除了美育,别无他途。而且他把艺术作为对人们进行美育的基本手段,认为美育可以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法国美学家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要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这是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雪科  陈晖 《领导文萃》2006,(5):164-165
不愿意排队,似乎是中国人的一种习性:文革动乱时不排队,形势大好时也不排队;卖浆引车者不排队,身份体面的人也没有排队的习惯。有人认为,国人不守秩序是资源不足造成的,我不这么看。资源充足与否,从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今天的资源比20年前要丰富多了,但乱挤现象依旧。乘飞机的社会模型,很能说明问题。飞机对号入座,资源是充足的。但登机时,人们照样争先恐后,照样后来者居上。当然,挤的人有一个理由:上去慢了,行李就没有地方放。看来,还是资源不足。那么,下飞机的时候,就不用着急了吧?不行。机舱门还没开,就会有一些旅客逃命似地打开行李箱,…  相似文献   

20.
正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作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开创者,他经手筹建官办新式企业无数:在广东,就有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调任湖广总督后,他以武汉为中心,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等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并开办内河船运和电信事业。别看他承办了这么多实业,可是他生活却过得很清苦。他为官清廉,从不索贿受贿,因家中人口多,日子过得很艰难。有时实在挺不过去,他就派人典当衣服过日子。张之洞在自我评价时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