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人与政治     
《尼克松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毛泽东、周恩来和我所遇到的其他男人具有的那种幽默感和热情,江青一点都没有。我注意到,替我们当译员的几个年轻妇女,以及在中国一周逗留中遇到的其他几个妇女也具有同样的特点。我觉得参加革命运动的  相似文献   

2.
正熊向晖,中国共产党情报工作"龙潭后三杰"之一,被毛泽东誉为"一个人能顶几个师"。抗日战争期间,他曾被周恩来安插在"西北王"胡宗南身边,从事了12年的秘密情报工作,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保卫党中央。新中国成立后,熊向晖开始了他20多年的外交生涯,曾以周恩来总理助理的身份,参与接待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的首次访华。然而,在女儿熊蕾眼中,这位传奇人物却是一个不太善于表达情感、不好交际、为人较真  相似文献   

3.
梁衡 《领导文萃》2010,(3):51-54
在中国历史上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个伟人,是一种很特殊的合作关系。两人才华出众又风格各异,长期合作,又和而不同。人们一直在问一个问题:面对毛的错误指责周恩来为什么不翻脸?  相似文献   

4.
《经营管理者》2009,(10):26-26
1972年2月21日11时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专机到达北京。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前往机场欢迎。尼克松走下舷梯,主动与周恩来热烈握手。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相似文献   

5.
<正>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世人称之为"破冰之旅"。那么,时隔4年之后,1976年尼克松受毛泽东邀请访华就较鲜为人知了。当时,尼克松已经因为"水门事件"辞职,在美国声名狼藉,是一位"很不光彩"的总统,这时候毛泽东为什么还要邀请他访华,其中有何背景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余伯流撰著的《历史转折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一书(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生动展现了从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上张闻天被选为党的总负责到1943年3月政治局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这一历史时期中的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不但钩沉了一些重大历史事实,而且将一些人们熟知的史料熔于一炉,彰显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央领导集体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7.
理查德·尼克松,美国第三七届总统,共和党人。1972年2月访问中国,与周恩来总理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8.
张宏喜 《领导文萃》2008,(14):65-69
提起建立中国共产党.人们都会讲到李大钊、陈独秀,以及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毛泽东等人。这是完全符合历史的。至于周恩来.他对中共的建立有多少功绩呢?论者至多指出他所参加建立的旅欧共产主义小组是组成中共的八个小组之一。无论是从组织上还是从思想理论上.看不出周恩来个人对中共的建立有多大的贡献。但周恩来的思想、行为,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对中共产生了人们不大容易看得到的作用.并在以后长期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方钜成、姜桂侬合著的《周恩来传略》中说:“在世界上共同执掌最高权力的人们中间,恐怕很少有象毛泽东和周恩来两人在性情上那样截然不同。他们的年龄只相差五岁,属于同一代人,但是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养成了不同的气质。毛泽东为人果断、  相似文献   

10.
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周恩来,还有一个是蒋介石。三人中,我认识蒋的时间最长。我把他和蒋大人看作朋友,不同于另外两人,我们有私交,那是共同信念和原则的产物。但是毛和周是在中国大陆取得了战争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大量史料及其分析阅读和整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中美缓和过程中尼克松访华前后周恩来与尼克松私人关系在首脑外交的形式下建立的原因和进程及其影响的分析,得出了双方私人关系对于中美缓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一、“获悉”二字化尴尬 1971年7月9日至11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周恩来总理与其进行了多次会谈。10日晚,双方就此次基辛格秘密访华的联合公告问题进行了商谈。联合公告如何措词,双方出现了分歧,其中一处是尼克松来华访问是谁主动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公众的心目中,尼克松是一个很不光彩的下台的总统。毛泽东对此却大不以为然。他在和基辛格的一次谈话中,把自己的观点毫不保留地端了出来,叫基辛格惊讶不已:  相似文献   

14.
高永华 《领导科学》2001,(19):32-32
一个精通本职、忠于职守、富有创造性的领导,如果同时又多才多艺的话,那么他将会具有更大的魅力。老一辈革命家大多如此。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领导同志,不但有很深的理……  相似文献   

15.
气色     
流沙 《领导文萃》2006,(12):154-154
1959年,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和肯尼迪展开了竞选。当时尼克松已在艾森豪威尔总统手下做了多年的副手,有着广泛而深厚的政治背景。而肯尼迪只有四十三岁,与尼克松相比,肯尼迪是一个新手,在力量上根本无法与尼克松相比。本来,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竞选,尼克松应该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成为新一任总统。但是,电视毁了尼克松,成就了肯尼迪。1959年的总统大选首次采用电视直播,尼克松和肯尼迪都在电视镜头前发表了自己的竞选演说。美国民众发现了两人明显的区别:尼克松因为身体欠佳,看起来疲惫不堪,而且他还不修边幅,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肯尼迪呢,一头…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让座     
梁衡 《领导文萃》2007,(9):101-105
九月里因事路过广东新会。新会是梁启超的家乡,又是元灭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地方,过去为县,现在是江门市的一个区。我万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竞有一个资料丰富的周恩来纪念馆。当地的人也很自豪,他们说,周恩来任总理时,政务缠身。能下到一个县连住七天,一生仅此一例。我心里明白,哪里是周恩来有闲。是政局错位,一个历史的小误会。  相似文献   

17.
陈晋 《领导之友》2013,(2):28-29
早期著名的共产党人,在性格、能力、工作方式上,大多特点鲜明,有的还因此获得一些外号或雅号。例如,毛泽东年轻时的外号叫"毛奇",因他主张"丈夫要为天下奇,读奇书,交奇友,做奇事,做一个奇男子"。周恩来有  相似文献   

18.
余玮  施枫 《领导广角》2003,(1):19-20
日前,中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全国高中二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谁是自己最崇拜的人。结果,周恩来的得票数遥遥领先,达百分之二十四之多。的确,周恩来总理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不朽功绩已在人们心中牢牢立起了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19.
汪日章 《领导文萃》2007,(11):127-129
抗战期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以前,为了谋求国共两党继续好好合作,加派林彪为周恩来的谈判助手,周恩来通知林彪由延安到重庆,又电话通知侍卫长宣铁吾:“铁吾,你有个同学要来重庆。”  相似文献   

20.
走近毛泽东     
传统的中共党史读本一直说,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一举成为了中共党内最高领导人。一般人的理解就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就统率全党,成为党的最高领袖了。但是,看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就会发现.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虽然当选了政治局常委,但是当时的党内分工却只是做军事领导人周恩来的助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