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宗义 《领导文萃》2008,(10):49-52
曾国藩是清代的名相,也是个官精。他步入仕途后,十年七迁,连跳十级,37岁就当上了二品京官,可谓一帆风顺。但是,综观曾国藩的一生,他常常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戴着两副面具,是个典型的伪君子。  相似文献   

2.
岳亮 《决策探索》2014,(14):79-80
在英杰辈出的中国近代史上,最具魅力的人物当属曾国藩。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大儒,又是一个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他27岁才中进士步入仕途,但37岁即官至二品,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先后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加封一等毅勇侯,有清一代没有第二人。他以编练湘军起家,扑灭太平天国,使行将灭亡的大清王朝又延续了50多年;他大力兴办洋务,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他教子有方,子孙后代人才兴旺,一部《曾国藩家书》流传后世。  相似文献   

3.
曾国藩测字     
邹吉庆  长河 《领导文萃》2006,(5):137-139
清朝名臣曾国藩在京为官时,常微服到民间暗访。有一天早朝回来,他又脱去朝服,换上便装,独自从花园的角门走出去,来到人声嘈杂的大街上。曾国藩在熙攘的人群中慢慢走着,猛见街口有一算命摊,卦旗上写着“测字看相”四个大字。曾国藩一时兴起,便向那算命摊走去。算命先生见来了客人,忙起身打招呼:“这位客官,您是看相,还是测字?”“测字。”曾国藩不假思索随口回答。“请客官赐字。”算命先生打开砚台,递过毛笔。曾国藩提笔蘸墨,在纸上一挥而就写了个“人”字,随即将笔搁在砚台上。没料想那笔没搁稳,竟从砚台上滚落下来,停在刚写的字上。算命先…  相似文献   

4.
名人趣闻     
清朝名臣曾国藩与太平天国作战,攻下南京后,各方礼赞歌颂的诗文书信,如雪片般飞来,曾国藩一概敬受不辞,并吩咐幕僚将之装订成册。 然后他自己在上面题了“迷汤大全”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是一个优点十分突出缺点也非常明显之人。曾国藩在欣赏他的优点的同时,对他的缺点也不忘敲打,敲打不掉则予以包容。李鸿章千里迢迢到江西投靠曾国藩时,起初并未受到曾国藩的热情接纳,  相似文献   

6.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白银五千四百两,带兵十二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六万四千八百两。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支出军费三千五百万两左右,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纳入自己的腰包。如果曾国藩稍有贪念,则十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百万资财实在是太轻松的事。  相似文献   

7.
流沙河说,曾国藩既可恶又可 怕。他写了一篇随笔《可怕可恶的曾国藩》评说之。说曾国藩可恶,不是新论,罗尔纲先生早就给曾国藩定过性,说他是“一个大  相似文献   

8.
曾国藩在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很欣赏李鸿章。这天,李鸿章前去拜见曾国藩。差役告之曾大人在洗脚,让他稍等。等了两个时辰,曾国藩才传见他。  相似文献   

9.
郦波 《领导文萃》2014,(22):37-39
正赵烈文虽然是个书生,但对军事、经济、天文地理、医易阴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年少即有才名。有人向曾国藩推荐赵烈文。曾国藩见赵烈文一脸傲然之气,就想杀杀他的锐气。曾国藩带着赵烈文,到最能打恶仗的一个军营阅兵。曾国藩问他,手下的表现怎样,赵烈文说:"此营军气已老,恐不足恃。"曾国藩不以为然,觉得是一派书生狂言。赵烈文知道曾国藩瞧不起自己,告辞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战役里,赵烈文所说的这一营部队大败溃散。曾国藩三顾茅庐,又把赵烈文请回来。  相似文献   

10.
眭达明 《领导文萃》2013,(24):64-67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他于咸丰五年(185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三人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身边总共待了8年时间。  相似文献   

11.
<正>识人用人、选贤任能,可谓千古难题。但作为晚清扶危救难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于为官从政之道,识人用人之法,确有独到见解。居官入仕者,倘能思之、鉴之,必能大受裨益。话说,李鸿章曾向曾国藩举荐三个人,恰好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让人在厅外等候。那承想,曾国藩散步回来,从察言观色中已有定论,当李鸿章请他当面考察选用时,曾国藩却直言相告:"面向厅门、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服务的工作;中间那位阳奉阴违、  相似文献   

12.
正出于对心腹幕僚和弟子赵烈文的真诚关心,曾国藩不仅多次建议他出去做官,而且为他在浙江谋得了副知府级的同知职位,还说只要赵烈文一点头答应,他就会给浙江省的头头们打好招呼。曾国藩这么做,除了赵烈文跟随自己多年,应该对他有所回报,更为关键的是曾国藩对赵烈文的从政能力期望很高,说他  相似文献   

13.
正注重人才培养具体说来,根据清朝体制,曾国藩真正参与朝政,是在道光三十年开始的。从保存下来的资料来看,曾国藩在这一年里总共上了四道奏折,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应诏陈言疏》。曾国藩在坐了十年冷板凳之后,初次具有直接向皇帝上奏折的权利,自然格外重视。这道奏折写于三月初二,虽然这一年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部有名的笔记,叫《水窗春呓》,里面写了不少关于曾国藩的史事。在“一生三变”这条笔记里,有这样一句话:“(曾国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关于曾国藩的“挺经”,曾国藩的孙婿吴永在所著笔记《庚子西狩丛谈》卷四中也曾谈及,他记李鸿章曾对他说:“我老师的秘传心法,有十八条‘挺经’,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李鸿章所说的老师,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是否确曾著过“挺经”呢?从这里举出的两条笔记看,似有两种可能:一是著过;领导一是仅仅有腹稿。若是著过,大概也只是自藏本,因为从未见过有《挺经…  相似文献   

15.
赵烈文是曾国藩的机要幕僚。他于成丰五年(1855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同治六年(1867年)三入曾国藩幕府.在曾国藩身边总共待了8年时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采用归因法,分析曾国藩生平选人的独特视角,从人力资源测评的角度分析他选人用人的过程,最终归纳出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上的独特观点和值得借鉴之处,并提出对现代企业的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最大的特点是内清外浊,内方外圆。如果给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归入"非典型类清官"。一方面他的"清"货真价实,问心无愧。在现存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一分公款装入自己腰包的记录。他终生生活俭朴,"夜饭不荤"。晚年位高名重,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及至身后,他只剩下2万两存银,在晚清时代确实算得上相当清廉。但另一方面,曾国藩的轶事中缺少"囊橐萧然"、"贫不能殓"这样容易涌动人悲情的极端化情节。在中国人眼里,真正的清官,必须"清可见底",一尘不染。曾国藩远没有清到这个程度。海瑞等"典型清  相似文献   

18.
丁万明 《领导之友》2012,(10):34-35
曾国藩是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完美典范,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令人注目的影响。中国现代史上最为著名的毛泽东和蒋介石都高度推崇曾国藩。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他还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是一个"办事兼传教之人"。蒋介石说曾国藩"足为吾人之师资"。国学大师章太炎说曾国藩"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  相似文献   

19.
魏羲之 《领导文萃》2012,(1):98-100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如果没有曾国藩的提携,左宗棠很可能一辈子终老桑梓,默默无闻。左宗棠在曾国藩麾下的幕府生涯为后来他纵横官场积蓄了足够的资源。说两人有师生之谊并不为过,左宗棠一直把曾国藩当作自己的老师看待,执弟子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过曾国藩:“我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字文正,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心存敬畏意识,保持头脑清醒,是曾国藩一生为官从政之道的核心。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其谋略过人和坚韧不服输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而他功成名就后的全身而退,则得益于他的“敬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