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旺 《秘书之友》2009,(10):42-44
在职场中,谁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一些事情让你困惑。当这些困惑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新人进来产生压力怎么办? 马小姐在一家外资企业担任市场部内勤助理5年多了,几年来,她一直很安心这份工作。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日益扩大,公司对职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司陆续招进新人,他们的学历、能力和对工作的热情,让马小姐感到了竞争的压力。  相似文献   

2.
有一位经理对我说:"什么是管理?我看就是三大块事儿:第一、开会:大事小事都得和有关的头目开会商量,不能一个人独断专行;第二、训人:生产上、销售上出了什么事情,都不能不闻不问,是谁的责任就训谁,不然还不天下大乱了;第三、应酬:见上级、见客户、见协作单位、拍广告、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宴请,就是剪彩、新闻发布,不露面还不行,简直像是套上笼头的马,别想尥蹶子不干。什么双休日、节假日从来不敢想,工作压力太大了……"  相似文献   

3.
跳水鱼     
正一天晚上,在县卫生局工作的铁哥们葛杰请我吃本地的招牌菜跳水鱼。几杯酒下肚,葛杰愁容满面地说:"目前我和马股长在竞争副局长。可昨天郭局长对我说,马股长后台硬得很。我都奔五十岁的人了,再不提拔就没机会了。你给我出出主意。"我说:"听说这个马股长人不咋的。我想,也许他后台越硬,郭局长越不想提拔他。试想,谁愿意给自己的工作找麻烦?你踏实工作,做出实效,迟早会提拔的。"  相似文献   

4.
哪类人算白领我到现在也不清楚,他们就像当初的文学青年一样,本来是对少数人的尊称,后来满大街都往外冒文学青年的时候,这个称呼就不值钱了,再后来你要夸谁是文学青年,对方会把眼睛一瞪:"你才文学青年呢,你们全家都是文学青年",好像我侮辱了他们祖宗三代.目前白领也有这个趋势,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正像地沟跑水一样咕嘟咕嘟流得哪都是,你要不把他们当白领他们就跟你急. 一次旅游,有个整天穿西服的男人总和我在一张餐桌上吃饭,他就像整个韭菜地里冒出一畦蒿子一样,虽然都是绿的,怎么看怎么别扭.我问他是做什么的,他夹了口菜说自己是白领.就这样一个西装革履的白领每次去厕所都让别桌的游客误以为是饭馆的服务员,不是拦住他叫再端一盆稀饭,就是让他把空啤酒瓶子撤下去,搞得他很生气,吃饭的时候宁愿憋着,他觉得自尊受了伤害.  相似文献   

5.
"老师:聂川凌今天又没按时到校做清洁,我都说过他几次了他还这样,还有刘君豪自开学以来只做过三次清洁,谁说他,他就和谁顶撞"。生活委员杨倩匆匆地走进办公室,急促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正在备课的思路。嗡…性急的我一下子脑袋都大了,刷…刷…刷…火直往头顶上冒,脸一下子晴转多云,"把他俩给我叫来",我语气强硬地说道。"老师,他们这会不在教室。"  相似文献   

6.
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让老板如此放松,他们不必担心那些经常大呼小叫"辞职"的家伙有什么异动,因为这些家伙一旦躁动,他们就可能会节省一笔本该发放的"年终奖"。从来没有一种东西让员工们如此爱恨交加,他们可能早就厌倦了恶劣的工作环境和老板那趾高气扬的作态,但是为了即将到手的"年终奖",他们突然变得比什么时候都忙。  相似文献   

7.
正某公司举行员工运动会,总务部派出一支队伍参加接力赛跑。其中A君说:"我跑得比较慢,让我跑第三棒吧。"于是,参赛队员围绕顺序问题展开了争论,最后决定让A君跑最后一棒。他们的战术是让前三棒的人尽量快跑,以给最后一棒的A君赢得更多的心理优势。然而比赛中,事情并没按预期发展。前三名选手表现都很出  相似文献   

8.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序中说:"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激励,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这就说明文中主人公遭遇的惨剧都与他的朋友--命运密切相关.本文将结合古希腊悲剧来分析<活着>中"命运"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早晚是要当祖宗的,这一点谁也不会怀疑,短则五六十年,长则几百年,大家都将先后"作古",跻身于列祖列宗行列。问题在于,咱们这个祖宗当的是否合格,是否称职,是让子孙后代提起来就两眼放光,赞不绝口呢;还是让他们羞于提起,即便提起,也没什么好话。  相似文献   

10.
崇高     
梁晓声 《领导文萃》2014,(22):116-116
正我之所以确信崇高是人性的本能,乃因在许多灾难面前,恰恰是一些最普通的人,其人性的升华达到了最令人感怀的高度。1961年12月17日,巴西某马戏团正在尼泰罗伊郊区的一顶尼龙帐篷下表演,帐篷突然起火,2500多名观众四处逃窜,其中大部分是儿童。一个农民站在椅子上大喊:"男人们不要动,让我们的孩子们先逃!"他喊罢立刻安坐了下去。大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三十几个人集中坐在椅子上被活活烧死,他们都是农民。没有谁对他们进行过政治性的空洞说教。他们也都不是教徒,无一人生前进过一次教堂。  相似文献   

11.
争有何意     
正英国诗人兰德写过一首《生与死》,被我国三位翻译家喜爱并翻译。这首诗的头两句被杨绛译为,"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现代作家李霁野译为,"我不和人争斗,因为没有人值得我争斗";诗人绿原则译为,"我不与人争,胜负均不值"。从译作来看,三位文人对"不争"都有自己的理解。杨绛不屑于争,李霁野认为没有人值得他去争,绿原认为争的结果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罗满元  罗梅 《领导文萃》2013,(10):67-70
第一张底牌:"表演牌"但凡贪官都会演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有些贪官不仅是演员,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影帝。他们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台上满嘴清正廉洁,台下却比谁都敢贪敢捞。他们台上是人台下是鬼,人前是佛人后是魔,其花样之多,演技之高,常常令人折服。"摆脱自我,进入角色"对许多演员来说都是难题,但对贪官来说却是驾轻就熟。善于表演的贪官  相似文献   

13.
魔鬼的魔法     
许海维 《领导文萃》2006,(7):141-142
日本松下公司准备从新招的三名员工中选出一位做市场策划,于是对他们例行上岗前的魔法训练给予考核。公司将他们从东京送往广岛,让他们在那里生活一天,按最低标准给他们每人二天的生活费用两千日元,大概是人民币的一百六十元。最后看他们谁能让手头上的两千日元在短短的一天里生出更多的钱来。前提是他们必须单独生存,不能联手合作,更不能给别人打工。第一位先生非常聪明,他用五百日元做了一个黑眼镜,用剩下的钱买了一把二手吉他,在广岛最繁华的新干线售票大厅外的广场上装瞎子卖艺,半天下来,他的大琴盒里已经是装满钞票了。第二位先生也非…  相似文献   

14.
正"栽培员工,让他们强大到足以离开。"后面还要配搭一句:"对他们好,好到让他们想要留下来。"这句话是维珍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说的。他这句话基本说到了职场"东家"与"员工"博弈最终极的问题,值得深思。在职场,一般的优秀企业都非常愿意提拔内部员工,而不是想要什么样的人,就直接从人才市场招什么样的人。这是因为,一来内部员工更值得信赖,二  相似文献   

15.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14,(17):111-114
正文人是"国民的集体表情"把文人单挑出来痛批,不是要"吃柿子",而是因为"树大招风"。或者说,因为他们站在台前,聚光灯下,万众瞩目。实际上,文人是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表演者"。他们的表演,就是我们的表演,是我们的"集体表情"。表情人人都有,关键在于有没有人看,主要看谁的,以及为什么要看。为什么要看呢?为了知道真情。真情有三:身之所历,  相似文献   

16.
关键环节     
<正>今天一上班,小刘就对我说:"李主任,昨晚咱们的一把手张局长点名让我去陪酒了。你说咱局里一百多人,他谁都不叫,为什么非要让我去陪酒呢?"我说:"这很简单,一般情况下,这是局长对你高看一眼的标志。"小刘得意地说:"我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上场之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党的基层干部最值得深思的三个问题。一是找准"为了谁",寻找差距在哪里。"为了谁",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有标准答案,毛泽东最经典的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延伸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江泽民提炼出"三个代表",胡锦涛拓展为"科学发展观"。因服务对象不同,"为了谁"落实到每个单位,都有不同的注解,只有找准问题、不足、差距,才能"知不足而奋进"。  相似文献   

18.
一些人认为,大家所思所言都是"高大上",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但据个人观察,其实大家常说家常话。对家常话,一些"学问家"经常不屑一顾。他们往往把简单问题搞复杂,似乎事情说得越玄,学问就做得越深,最后谁也没弄懂,唯有自己懂。那种学问实在是"高",最终只能束之高阁。而真正的大家,源于实践,融入群众,接着地气,善于把复杂问题搞简单。再深刻复杂的道理,大家也能用家常话说出来,让人一听就懂、入脑入  相似文献   

19.
每年的"两会",是各地各界代表委员向政府表达意见、共商国是的时刻。由于特殊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来自台湾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会上格外引人好奇。他们人数不多,但参政议政的方式却曾"一鸣惊人",国家领导人也时常对他们关爱有加,他们是怎么挑选出来的?他们都提过怎样的议案提案?在不同于他们所属地区体制的大陆,他们又代表谁的利益?台湾全国人大代表并非长期在台湾  相似文献   

20.
走近薄熙来     
80年代初,我曾给邓小平同志当过3年保健医生,后在大连工作生活了16年.这16年正是大连市长薄熙来造福一方、政绩辉煌的时期.日前,他升任辽宁省省长的消息传出后,大连市民们的心情难以平静,谁都舍不得让他走,可谁都不想让他不走.因为,这样的好官不仅属于大连.当大连市出现"万人空巷送市长"的感人场面时,我也产生了一股冲动--写写一个普通市民眼中的薄熙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