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岳庆平 《领导文萃》2013,(15):40-43
项羽是中国古代"勇战派"的代表人物,是气贯长虹、叱咤风云、勇武绝伦、侠骨柔肠的盖世英雄,也是两千多年来广为民间传颂和喜爱的"战神"和"爱神"。项羽祖父项燕是战国末期楚国名将,被秦将王翦所杀。项羽随叔父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后率军灭秦,威震海内。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分封十八诸侯王。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后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亡,年仅三十一岁。  相似文献   

2.
<正>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公元前207年,在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之一,"霸王"一词,专指项羽。但可惜的是,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为汉高祖刘邦所败,于乌江自刎而死。剖析项羽的失败,其性格上的缺陷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鸿门宴"是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作者在文中运用高超的笔墨技巧将项羽多侧面的悲剧性格揭示得可谓淋漓尽致。笔者在对项羽的悲惨结局扼腕叹息的同时,经过进一步思考发现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其实也是一位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这位人物很少为人们所提及与议论,在此,  相似文献   

4.
雷建军 《领导文萃》2012,(22):88-91
发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鸿门宴",以其赫赫声名堪称千古一宴。它是刘邦和项羽一对盟友交恶的开端,从而揭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以至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势。这样一次历史盛宴,不但给后人留下了咂摸不尽的余味,也留了一个千古不解之谜,那就是宴会上项羽缘何不采用范增之计杀掉刘邦,而是放虎归山,以贻灭顶大患。究竟是什么使"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时心慈手软,失去了这个一举结果日后最大政治对手的最佳机会呢?提出这个问题,前提其实是人们长期以来对"鸿门宴"的错解,把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历来是很看重面子的.最有名的人物当数项羽了,兵败于刘邦后,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宁肯自刎也不过乌江.像项羽这样看重面子的人,在中国历史上和现实中非常多,可见面子在我们的传统和现实中确实是很重要、很微妙的东西.因此,领导不可不慎对下属的面子,给下属面子也要掌握好时机和分寸.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 《领导文萃》2006,(11):92-96
胜败非天命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就家庭背景、组织能力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则是个平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那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他身上有贵族的那种高贵和高傲。项羽的军事力量很强,可谓战必胜,攻必克,所以号称西楚霸王,而且他非常勇敢。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  相似文献   

7.
纵观"楚汉之争",弱小的刘邦取得了胜利,而看似强大的项羽却最终失败.关于失败的原因,项羽总结为"时不利兮骓不逝"和"天要亡我",而刘邦说项羽输在人才的使用上:"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史记·高祖本纪》)当然,项羽的失败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其历史的必然,但其中显示出项羽与刘邦领导能力上的差距,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也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一诺千金"出自西汉初年的大侠季布,他在汉文帝时代,曾经担任河东太守,后来也在河东去世。汉高祖的仇人季布是秦汉之际楚地人,少年时就是个重信义、守承诺的侠客,武功非常好。后来投奔楚霸王项羽手下做将军,抗击暴秦。楚汉相争时,季布便常常跟着项羽攻打汉王刘邦。刘邦是个善于用人的好君主,但不是个好将军。只要是自己带兵打仗,就经常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四处逃命。在刘邦打败  相似文献   

9.
重庆大饭局     
<正>关于历史上的饭局,中国人会首先想到鸿门宴。它实在太有名——公元前206年,运气很好的刘邦先攻入关中,占领秦朝首都咸阳。运气不太好的项羽遭遇秦军主力,缠斗太久,晚来一步。按照"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刘邦是赢家。项羽不服,他的谋士范增便琢磨了一个办法,在项羽的驻地鸿门组了个饭局,主宾当然是刘邦,主菜嘛,不好意思,是项庄舞剑。这个饭局刘邦硬着头皮去了,但他的主要表现不是饭量而是口才,一番情真意切的  相似文献   

10.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11.
冯兴振 《决策》2010,(12):90-90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相似文献   

12.
<正>领导性格是领导意志的直接体现,它对下属的情绪、行为甚至命运走向都会产生较强的导向和影响作用。历史上领导者的性格对下属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乏其人。韩信一生的大起大落,就与他的领导项羽和刘邦的性格息息相关。项羽和刘邦都有称霸天下的鸿鹄之志。楚汉相争之初,刘邦在各方面都不能与项羽相提并论。就个人能力而言,刘邦武不能上阵,而项羽勇冠三军,力能拔山;从双方兵力来讲,刘邦仅有十万人马,而项羽旗下有雄  相似文献   

13.
正公元前205年,刘邦统领汉军兵锋指向黄河西岸被项羽分封的魏国。陈平审时度势进行外交劝诱,成功地说服魏豹加入刘邦阵营反楚,刘邦顺利地突破了项羽设在黄河北岸的第一道防线。陈平到底用了什么方法说服魏王的呢?且看:魏王:"陈公今天到此,一定是项王有话要跟我说吧?"陈平:"你有所不知,陈平现在已经投在汉王的旗下。"  相似文献   

14.
<正>文章在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基础上,就传统文化资源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焕发其时代生机和活力,体现其时代价值和魅力,提出了几条路径建议,可供有关方面参考。中华文明具有几千年历史,沉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苏北为例,徐州有"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之称,是中国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汉代三绝",而彭祖是民间传说中的长寿仙人,以享寿八百多岁著称于  相似文献   

15.
刘邦和项羽是历史上知名的一对生死敌手。刘邦从平民起宾之时“将不过旧友,宾不过三千”,而项羽拥有四十万大军,力量对比悬殊。经过五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却是不可一世的霸王项羽所没有预料到的一沛公登上王位,霸王乌江自刎。再读历史,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有以下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正论年龄,那一年,刘邦52岁,而他的对手是27岁的项羽。刘邦这个年龄,在那个年代显然是高龄了,放在今天来说,还是县里的局长们退居二线的年纪。不过刘邦是幸运的,那时候没有文件对年龄做出规定,于是,他用自己的成功证明:年龄能说明什么?只要身体好,有志不怕年高。后世的美国人里根,70  相似文献   

17.
<正>古往今来,人们对项羽失败的原因论述已有很多。其中,人们多把项羽的失败归于其性格因素。但人的性格的形成,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项羽的失败无疑与其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认为,心理定向就是一种信念,即认为自己的能力、成就是由先天决定或是自主努力的结果的信念。他认为前者是固定型的心理定向,而后者是成长型的心理定向。一般来说,前者更  相似文献   

18.
《秘书之友》2015,(2):1
张良,刘邦的首席谋士,曾为汉朝的建立及稳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传奇参考和借鉴的。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张良路遇刘邦,彼此惺惺相惜,他便不遗余力地辅佐刘邦,最终成为"王者师"。当时,刘邦是众多义军中的一支,论影响力比不过"揭竿而起,应者云集"的陈胜,论实力又不及拥有八千江东弟子的项羽。结果,陈胜被  相似文献   

19.
正领袖:有江湖气中国古代的团队,其领袖往往不是以技术能力和专长赢得拥戴,而是以其"雄才大略"赢得追随者。所谓雄才大略,不同于雄心壮志。刘邦和项羽看到秦始皇,感叹"大丈夫生当如此""彼可取而代之",两人志向类同,而谋略却差别极大。一个局部战场处处失利却能把握大势,一个所向披靡却走向穷途末路。所以,雄才大略不仅是志向的宏伟,也不仅  相似文献   

20.
蔡子强 《领导文萃》2012,(9):112-114
楚汉相争可谓曲折离奇、峰回路转。大家是否知道,不少成语故事以及相关的智能和谋略,都出自楚汉相争这一历史典故?其中最惊世骇俗的故事和谋略,不外乎项羽威胁刘邦,要烹杀其父的章节。话说《史记.项羽本纪》有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