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郭剑鸣 《决策》2009,(2):31-33
说起行政潜规则现象,人们的感触往往溢于言表。市井、官场和学界都常以此为谈资,但大家对什么是行政潜规则并没有定论,人们常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形容地方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潜规则现象。  相似文献   

2.
张鸣 《领导文萃》2010,(23):82-84
<正>自打吴思先生发明"潜规则"这一名词以来,潜规则已经变成我们这个社会最流行的用语。这个词,不只做名词用,而且可以当动词用。在每个角落,这个词似乎都适用。  相似文献   

3.
时评 《领导文萃》2008,(17):38-39
代表委员不敢讲真话,只会说些无关痛痒的客气话——类似的抨击声音不只广州两会,其实从全国两会一直到省两会,每年都有人提及。况味复杂的是,两会成了动员与会者讲真话的政治场合,代表委员每次都要经受开会常识的教育,如此这般,这些年不再是新鲜的事。问题只是,年年鼓励讲真话,只能证明妨碍讲真话的氛围仍未消除,那些让代表委员畏惧的力量依然强大。  相似文献   

4.
据2011年10月25日《京华时报》报道,曾于10月10日与衡阳市司法局局长万春生因干部调动问题发生冲突的衡阳市司法局副局长廖曜中,近日在被问及能否适应目前的官场文化时回答,从广义来说,我很适应,就是说官场需要我这样的人,从狭义来讲,有点不适应,但勉强凑合就行,并表示在条件成熟时准备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或不久的将来就辞职。廖曜中对官场既适应又不适应的辩证说法颇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5.
白丁 《领导文萃》2010,(16):87-90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  相似文献   

6.
王垚 《决策探索》2011,(7):71-71
公众关注张翕飞的“高调退贿”,源于其行为佐证了公众对官员普遍接受贿赂的看法,用张翕飞的话说,送礼是官场潜规则。这一事件出来后,我们不知道张翕飞仕途将如何,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调退贿”对于盐城官场来说震动必定不小。而无论震动多大,也不论张的结局如何,潜规则依旧不会发生变化,退贿特别是高调的退贿不会被普遍效仿。  相似文献   

7.
洪振快 《领导文萃》2009,(9):104-107
清朝官员的开支是在户部(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门)报销的,官吏们不看账目是否合理,而是看报销人送不送钱,甚至就连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封疆大吏都要遵守“潜规则”。  相似文献   

8.
白丁 《决策探索》2010,(4):68-70
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二十八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个二十八岁的青年干部得到如此重任,当时的人在惊讶之余,不免要对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浮想联翩。一打听,果不其然,原来小文是当朝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潞公文彦博家的六公子。  相似文献   

9.
李加详 《领导文萃》2010,(23):131-132
<正>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  相似文献   

10.
《领导决策信息》2011,(42):11-11
在中国“官场风水学”并非新鲜事物。多位风水师都认为.官员信奉风水的情况非常普遍。风水师与官场政治的结合.是大陆新一轮风水盛行的最大特点。二者的相互依赖.成为大陆风水业的“潜规则”。10月25日出版的《凤凰周刊》援引2006年一项对17个省区市900名县处级官员的调查显示.“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相信”风水的官员,  相似文献   

11.
党国英 《领导文萃》2007,(11):109-111
有的地方之所以潜规则深深地束缚着人们的生活。完全是因为正式规则或“明规则”存在根本缺陷 自从吴思先生出版了他的《潜规则》以后,这个做了书名的词语也空前流行了。这个词流行以后,我心下曾将它等同于“非正式规则”这样一个术语,可仔细想一想后又以为不妥。另外注意到很多人把“潜规则”等同于“坏规则”,也觉得不是太对头。  相似文献   

12.
周昂 《领导文萃》2011,(15):64-68
“其实,曾国藩这个人既不是圣贤完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罪人,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了深刻内涵的悲剧人物。”唐浩明如是说。  相似文献   

13.
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二十八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  相似文献   

14.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2,(13):64-66
以谨慎闻名的曾国藩做出了一个晚清官场极为罕见的举动:直言批评皇帝。他上了《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直指咸丰皇帝的三个缺点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气方刚的咸丰登基,罢黜穆彰阿,下诏"求言"。一时"天下称快",朝野上下,为之—振。曾国藩心情激奋,上了一道《应诏陈言疏》,痛斥当时的"以畏葸为惧,以柔靡为恭"的官场作风。  相似文献   

15.
时下,公务接待已成为基层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一些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直言:"如果不陪吃陪喝,工作不会这么辛苦。"可以说,基层干部对泛滥的公务接待已经不胜其烦。其实,国家对"公务招待"的限制十分严格,但林林总总的规范和约束往往敌不过"潜规则"。山西平遥的官员一语道破天机:"来的都是客,一个都惹不起。"在这种情形下,公务接待如何"突围",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相似文献   

16.
样子 《秘书之友》2012,(10):44-46
与白纸黑字、公众认可的显规则不同,潜规则恰如摆不上桌面的小菜,从不会写在告示板上,却需要身在职场的你,心明眼亮地默默参悟,以避免接二连三的尴尬糗事。潜规则一:不要苛求百分之百的公平显规则告诉我们要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做事,潜规则却说不能苛求上司一碗水端平,尤其是老板更有特权。孙小明刚进公司做计划部主管时,除了工资,就没享受过其他福利。一个偶然的机  相似文献   

17.
官场中的维稳烦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领导文萃》2010,(24):85-88
<正>近期,不少地方官员向人民论坛记者透露,虽然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上逐年增多,但一些地方维稳压力仍然越来越大。面对压力,个别地方相关部门不惜借维稳之名打压上访者、干扰司法、违法行政等,一不小心就掉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不仅使当地政府的威信受到损害,更是延误了地方发展。维稳渐成一些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8.
博文集萃     
高调退贿:几家欢喜几家愁自2010年10月以来,江苏盐城官员张翕飞前后两次将6笔总计价值9000元的退贿清单在网上公开。张翕飞称,送礼是官场潜规则,收礼是因不便当场驳人面子。这个帖子随后被转到各大论坛,引起极大关注。事实上,与外界隔靴搔痒的评价相比,其同僚和上级领导的看法才具有实质意义。在同事眼中,42岁依然单身、曾和单位对簿公堂的张翕飞思维异于常人,在晒单后,全单位只有一位领导在走路碰面时,说了一句看到了,写得蛮好。  相似文献   

19.
刘悦斌 《领导文萃》2013,(20):120-123
晚清吏治腐败,官员身边人也有一份"功劳"晚清吏治腐败,已是一个定论,这并不冤枉清朝统治集团。在晚清官场的腐败中,官员的身边人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往往狐假虎威,利用在官员身边的便利条件,贪污受贿,勒索百姓,有的官员甚至与身边人互相勾结,互相利用,贪赃枉法,祸国殃民。其实,清朝最高统治者不是不知道官员身边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为了防患于未然,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官员的任职回避制度,有地区回避、亲属回避、师生回避等。  相似文献   

20.
如何评价地方官员的政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决策》2003,(12):34-35
浙江湖州市委书记杨仁争近日指出,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其主要弊端是一些地方把“发展是硬道理”错误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惜违背经济规律,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结果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很多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更有甚者,GDP变成了可以用来“一俊遮百丑”的升迁硬指标,一些地方将其层层化解到乡镇,并与干部考核挂钩,结果导致弄虚作假等许多不良后果。而解决这些弊端的关键则是建立科学全面的地方官员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