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援(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著名军事家和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名垂青史,不仅在于其卓越的功勋和马革裹尸的忠诚情怀,更在于其广泛流传于世的洞悉世情人心的睿智。但少为人知的是,马援虽以马革裹尸的忠心报答光武帝刘秀的知遇之恩,死后却遭刘秀的猜疑。究其缘由,除了  相似文献   

2.
马援(前14-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是具有雄才大略的著名军事家和东汉开国功臣之一.马援名垂青史,不仅在于其卓越的功勋和马革裹尸的忠诚情怀,更在于其广泛流传于世的洞悉世情人心的睿智.但少为人知的是,马援虽以马革裹尸的忠心报答光武帝刘秀的知遇之恩,死后却遭刘秀的猜疑.究其缘由,除了历来帝王多寡情和小人心险陷害的常规解释之外,也与他睿智盛名之下的迂阔有很大关系.对于领导者来说,无疑应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如果高洁而迂阔、睿智而孤傲,以致不能善始善终、善有善报,终是为政为人的悲剧.解析马援这个睿智之臣的为人处世标本,或许对领导干部在保持自己道德操守的前提下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呼救的囚犯     
<正> 1998年12月,成都。 16日上午10时许,一辆红色出租车在通过成都饭店前十字路口时,突然车内一人向外连声呼喊“救命!”交警闻讯立即将这辆出租车挡下,命令车内人员全部下车,接受检查。 从车上一共走下来3人,其中一人向交警求救:声称被另外两人绑架。不待交警发问,那两人立即指着呼救者向交警解释道:“我们是无锡大华制药厂的职工,他是我厂驻成都办事处的主任,现厂里已经发现他有重大经  相似文献   

4.
<正>晚饭时,同事说起了最近的天气。他说,今年成都特别热,比以往任何一年都热。这样的话我在最近几年的夏天都会听见。我本不应该对他的话产生任何怀疑,毕竟他已经在成都度过了几十个春秋,完全有理由对成都的天气评头论足。但,我还是没有认可他的观点,尽管我也感觉到燥热。我告诉他热是一种感觉。  相似文献   

5.
我是在这里成为一名合法纳税者的,十多岁就到成都读书.来之前,只知道小吃和变脸.尽管听上去是两个不尽相同的东西,但人们却说那都是文化,因为能像成都人那样研究吃、讲究玩,也就是文化了.去了以后我才知道,小吃和变脸,其实是说给外地人听的,成都人最引以为豪的是"散打".在这里的电视和电台里经常播放,叫散打评书,代表人物是李伯清,当地人称散打评书王,自己还有一个场子.前两年去文殊坊,我终于在李伯清书院现场听到李老师亲自讲的好长几段散打评书.大师的表演也让我完全明白成都人喜欢他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正>一手机铃声响起来时,马援刚刚打开通往楼顶平台的那扇浅灰色的铁门。他放下昨天下午刚买来的铁锄,在石桌边的一只石凳上坐下来,从睡衣口袋里掏出了手机。马沙在楼下的院子里叫了几声,提醒马援:你下来开门让我进去啊,你怎么自己跑到楼顶上去了?"我是市委组织部干部科。九点整有个会,你准时到单位参加。"手机中,一个低沉的男中音塞住了他的耳朵。  相似文献   

7.
成都式热情     
如果你在成都有一位朋友,那你到成都以后绝对会受到热情的接待,无论是美食,还是景观,只要是成都有的,他们都会一一为你呈现,直到你离开 说到好客贪玩,成都在全国名列前茅;而说到包容博大,成都也是当仁不让.世人看到了成都的闲散,却没有看到他的思考,看到了成都的悠哉,却没有看到他的创造.当人们因为表面现象而对自己有所误解,成都只是无所谓地笑笑,用包容的心,对待着这些带着恨铁不成钢眼神看着成都却又来来回回流连忘返的人们.无论你怎么看他,成都依然用着最温暖的胸怀包容、呵护着远方来的客人.  相似文献   

8.
悍将朱国昌     
2011年4月17日,成都的气温一下跃至25摄氏度,暖阳终于驱赶走了寒冷,似乎到了夏天。 在成都主城西南93公里的平乐古镇,朱国昌坐在白沫江边,喝着竹叶青,惬意地沐浴着初夏的阳光,尽情享受着普通成都人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朱国昌很喜欢夏天和秋天,他认为夏天和秋天是他人生的幸运神。  相似文献   

9.
<正>在成都,无论是主打大众消费的转转会、小场合、成都映象,还是走高端路线的高宅、轻安、崇德里,食客若深究便会发现,其实这一系列品牌都出自同一人之手——成都映象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兵。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在四川省成都世纪城会展中心,由国内外知名的川商们共同筹建的川商会馆已初具模样了,这个将在2019年重磅亮相的"家园",同时也将会是川菜品鉴和体验的窗口。这背后的运营和策划者,是川  相似文献   

10.
“如果步行30分钟没看到互惠超市,那你一定没有到成都。”如今的潘世伟说起话来还真是牛逼。在不少人的眼里,潘世伟是一个谜,一个“让人看不懂的人”。13年前,他搁下自己业已成熟的事业,凭借为消费者提供生活便利的社区理念,“另起炉灶”搞起了成都第一家自选商场,首开中国西部自选商场先河。虽然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冒险”、“图新鲜”,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当初选择是正确的。潘世伟,男,1964年10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现任四川省互惠商业(集团)公司董事长。这位年仅43岁的男人,其敢为人先的特点让他在蜀商中极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成都12天     
《经营管理者》2007,(5):39-45
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很多人都会有异乡生活的经历,在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寻梦或者打拼。多年前,一个叫聂作平的作家从川南自贡来到成都,并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这座美丽的城市。这种打量的结果是一篇题为《我来了,我看见,我说出》的文章,文章道出了一个异乡人的成都记忆。作为一座包容的城市,成都正接纳着越来越多的异乡人。这些成都的过客或者城市未来的居住者,他们在成都的土地上看到了什么,有何感触?尤其是投资者,他如何认识成都这座慢条斯理的城市?他是否习惯一种休闲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快乐?一位商人真实地记录下了他在成都生活的12天。这里我们也许能找到关于这座城市的真实答案。  相似文献   

12.
楚国有个人,娶了两个妻子。外人去勾引他的长妻,长妻打骂他;外人又去勾引他的少妻,少妻却应允他。 过了没多久,娶了两个妻子的那个人死了。旁人就对曾经勾引那两个妻子的人说:“现在你是要娶他的长妻呢?还是要娶他的少妻?”勾引的人说:  相似文献   

13.
他,具有“点石成金”的魔力,半年时间,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国有饭店扭亏为赢;短短5年,销售额增长10倍。他,捐资60万,在大凉山深处的彝区修建希望小校。送建校款过去的时候,他两次亲临现场,看望慰问工人。落成典礼上,他本人却没有露面。他,将陕西会馆改装成书画陈列室,供书画艺术家们在此免费交流、学习。为此他每年要损失收入数十万元。他,王文新,成都文新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朋友圈里他和他的企业声名鹊起,公众却很少人知晓,因为他太低调。  相似文献   

14.
<正>2007年6月16日,这是一个值得蓉城人记住的日子。这一天,是继2006年4月28日国电成都热电厂5台25MW机组全部实施关停之后,由该厂代管的华能成都电厂1台200MW机组正式关停的日子。作为今年全省挂牌整治对象的华能成都电厂,提前退出其"历史舞台"。尽管该发电机组的寿命是30年,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生前有许多话非常深刻,比如他1958年3月在成都会议上就讲了很有代表性的一段话:"事物总是有始有终的,只有两个无限,时间和空间无限。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各  相似文献   

16.
<正>肖华,四川九天网络公司总经理,地道的成都人。杨凯,重庆出租车司机,地道的重庆人。按理,这两个毫无瓜葛的人碰面的机缘很小,能发生一些不愉快的记忆的几率更小。但这一切都发生了。2002年4月1日,肖华驱车到重庆,准备在当地设立一个分公司。车至重庆杨家坪抛锚,肖华不得不改乘出租车。在车上,两人无意间聊起成都与重庆的对比。结果很简单,肖华认为成都好,杨凯却说重庆棒。双方各持己见,互不让  相似文献   

17.
沈伟民 《经理人》2011,(4):44-47
如果不是因公事羁绊,李书福绝对不会缺席2月16日在成都举办的经销商大会。不过,李书福还是向大会发来了他的一段视频:"成败就在一念之间,全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布局,布局决定结局。  相似文献   

18.
温月 《经营管理者》2024,(1):100-103
<正>四川成都的百米小街不计其数,但青羊区少城街道的东胜街算是里面“故事”较多的一个。这里曾有民国时期成都最好的西式饭店,曾有当代传奇女子董竹君在成都的旧居,“厚黑教主”李宗吾也曾在这里住过3年,而这里还是成都政协的原驻地……  相似文献   

19.
我是在这里成为一名合法纳税者的,十多岁就到成都读书。来之前,只知道小吃和变脸。尽管听上去是两个不尽相同的东西,但人们却说那都是文化,因为能像成都人那样研究吃、讲究玩,也就是文化了。去了以后我才知道,小吃和变脸,其实是说给外地人听的,成都人最引以为豪的是“散打”。  相似文献   

20.
沉思录     
《领导文萃》2008,(20):38-38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虽然那已逝去的并不相同,但现在对于所有人都是同样的。所以那丧失的看来就只是一单纯的片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丧失过去或未来——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那里夺走呢?这样你就必须把这两件事牢记在心:一是所有来自永恒的事物犹如形式,是循环往复的,一个人是在一百年还是在两千年或无限的时间里看到同样的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