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衡量经济运行的第一个重要指标——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 I)出炉。数据显示,1月份PM I指数为49.8%,为两年来首次跌破5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第十三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相当一部分企业要有经受严峻考验的准备,相当一部分企业可能不是‘秋天’,而是要进入‘初冬’。"这一数据透露出什么信号?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元素单元,如何度过"寒冬"?  相似文献   

2.
正30年来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又一次面临西学东渐。那么,新的"西学东渐"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什么?困惑的是,这些在西方企业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给中国企业和员工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许多企业的领导感觉"不好使"?为什么随着这些工具的实践,员工的"被压迫感"越来越重?我们知道,即使在西方企业,这样的"被管理感"也不是员工喜欢的,这样的感觉在中国企业和员工中更甚。使得一些人也据此认为"西方管理不适合中国"。  相似文献   

3.
黄伟  陈钊 《管理世界》2015,(2):91-100,132
基于中国12个城市1268家企业的调查数据,本文试图考察全球化背景下外资企业进入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的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外资企业通过供应链压力这一渠道对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有积极影响,且这一作用仅当中国企业是外资企业的供应商时才显著,而当中国企业是外资企业的客户时则不显著。通过对供应链关系建立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提高的时间先后比较,以及利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的进一步检验,我们更倾向于认为上述发现主要不是因为外资企业选择了社会责任表现较好的中国企业作为其供应商的结果。进一步异质性分析的结果也与这一判断一致:即当外资企业是跨国公司而非中小型企业时、当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主要而非次要客户时、当中国供应商企业所处行业竞争程度更激烈时,外资企业对其社会责任表现的改善作用也越大。  相似文献   

4.
《领导决策信息》2008,(16):12-12
近来中国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以致一些地方出现企业撤离、逃逸。对此,花旗银行在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作出判断,中国的生产企业今后将不会再享有以往"扭曲"的低成本优势。花旗经济学家认为,近来中国生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14,(36):30-31
正年年500强,今年又到盘点时。继《财富》杂志发布"财富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之后,中国企业联合会及全国工商联也先后发布了"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对比这3张榜单,也是对中国企业的一次"体检"。财富中国500强财富世界500强之中国企业亮点数据  相似文献   

6.
杨俊杰 《经理人》2008,(10):6-6
中国创新能力已经位居全球第二!这是今年6月份的一份调查结果。听到这个结论,大家的第一反应是,怎么可能呢?中国企业创新能力低下是公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顾客在某些方面对医药连锁店的评价是与“医院”对比的,而不是完全将其视为一个“零售”企业。从2003年1月起,中国将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允许外国批发商和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这是中国加25家零售企业协助下与深圳零售商业协会共同完成了"顾客满意度指数"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进入或扩大海外市场,扩大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给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带来了一些机遇,上市公司的资金似乎越来越充裕,资本已经不是发展的瓶颈,这也激发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动机。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越来越活跃,本文将结合案例具体分析危机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机遇。  相似文献   

9.
冉静 《经营管理者》2009,(14):172-172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其成长与发展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之中,企业人力资源的物理状态和心理状态也都在处于一个不断的流变过程中。如何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长期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而不至于随着企业的变动成长而发生人心离散,这既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企业能与员工达成并维持一份动态平衡的"心理契约"是这一目标状态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0.
韦尔奇有一句名言:"当人力资本枯竭时,公司就完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员工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基石,而培训,是员工丰富自身内涵、提高素质的必要过程,也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员工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谢祖墀 《经理人》2009,(7):85-85
今年4月份,中国五矿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大部分资产,总价值达12.06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海外投资。跨国并购递增 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和进军海外市场的重要手段,通过跨国并购,企业能够获取先进技术与研究成果;控制石油、天然气、金属等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辉煌成就的回顾,也是未来挑战的起点,然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与支撑的中国企业,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与国家宏观政策有利引导下,也迎来了"而立之年"。这是成熟的标志,更是责任的起点。中国企业在用行动践行着"做世界一流企业,创世界一流品牌"的民族之梦。但未来充满诱惑,也在暗处布下陷阱。继次贷危机、油价猛涨、越南经济之后,还有多少只"蝴蝶"在等待扇动翅膀,席卷全球面对未来,要谋求发展,更大的挑战还是来源于我们自身。如何再获得发展三十年的动力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在接受媒体访谈时,就探讨了中国企业再发展三十年的动力何在、如何才能够获得再发展三十年的动力以下为访谈实录。  相似文献   

13.
<正>让我们牢记,不是所有的客户都是上帝,就像莎士比亚说的"闪光的不一定是金子"。"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对于提高中国企业营销水平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如果不能真正把握"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对于企业自然是一件有害的事情。"上帝"无礼如果以"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以顾客为尊,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无可厚非。"上帝"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礼待,但尊重和礼貌应是双方的,顾客也要"顾德",不能违背起码  相似文献   

14.
今年4月份,中国五矿成功收购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大部分资产,总价值达12.06亿美元,这是中国企业历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海外投资。  相似文献   

15.
正几年前,联想员工的一篇文章"联想不是家",曾经引发了关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诸多讨论。现实中,关于这一话题还是常常会引发许许多多的争议。一方面,许多人羡慕Google一类的公司,允许员工带宠物上班、周五可以向老板提出"无理要求";另一方面,许多人又希望保持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距离、领导与员工之间的"非平等状态"。诸多争  相似文献   

16.
并购决策风险的评价模型及几种风险防范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厚元 《管理科学》2002,15(1):16-19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并购浪潮,只有充分认识到并购决策的风险,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份盲动,才能避免并购陷阱.构建了企业并购风险评价的六个简单模型,提出了企业并购常见的三种风险防范措施,有助于企业在扩张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招工难"和"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大困境,这一困境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体制的一些缺陷同时也反映了生活成本上升背后的一系列问题,故解决这一矛盾需从社会、企业、个人三方面入手,而这三方面因素中,社会因素是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8.
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很大一部分是价格上的竞争,这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在关注成本的同时,成本管理方法必须更加科学。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金融风暴洗礼下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产品范围:事实与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克服了单一产品企业假定的严重缺陷,基于新近发展的多产品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框架,利用2000~2005年的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全面系统地刻画了中国多产品出口企业及其产品范围的特征性事实,并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经济力量。本文的主要发现是,多产品出口企业主导了中国的出口贸易。特别在2000~2005年间,中国出口增长的大约44%来自企业内的扩展边际,集约的边际不是中国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进一步,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总体层面、分企业所有权属性和贸易方式的不同回归结果,都揭示了影响中国出口企业产品范围的经济力量的稳健性。我们的研究,重新诠释了中国出口增长的动力来源,企业内的扩展边际作为中国出口增长的主导力量被首次揭示出来。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现有基于单一产品假定企业异质性贸易模型对中国出口增长进行经验研究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它明确地提醒我们在进行贸易结构调整时,不应仅仅关注企业间的扩展边际的重要性,更应高度重视企业内的扩展边际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如今,企业间的竞争,很大一部分是价格上的竞争,这意味着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麦肯锡曾这样评价中国企业:"成本优势的巨人却是成本管理上的侏儒"。因此,现代企业管理在关注成本的同时,成本管理方法必须更加科学。如何将每一分钱花得恰到好处,将企业的每一种资源用到最需要它的地方,这是中国企业在金融风暴洗礼下共同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