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的族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2.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剌的族籍 ,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通过对蒙元史料中有关“回回人”、“答失蛮氏”、“本朱氏子 ,冒为西域回回人”、“回纥人”等记载的具体分析 ,论证了“回族说”的合理性。对自清代流行至今的“蒙古族说”的主要根据 ,如“蒙古青年王子传说”和“蒙古族化”等 ,进行了质疑和辩驳。  相似文献   

3.
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是我国元代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著有《雁门集》。他不但精于诗、词,而且在书法、绘画上也有较高的造诣。 关于萨都刺的族籍,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一曰:色目人《包括色目人、国之西北人、西域人、回纥人、回回人、答失蛮氏等说);  相似文献   

4.
萨都刺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回族文学的“鼻祖”。元代是回回民族的形成期,也是回族文学的形成期。萨都刺以他丰厚的诗作,过人的才思,刚柔相济的风格独占元代文学的鳌头。萨都刺的诗在元代就有着极高的声誉,在元诗由宋返唐的进程中,萨都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元代诗人萨都刺的族别问题,是学术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近几年来讨论这一问题的文章甚多,有维族、蒙族、回族、汉族以及阿拉伯人等多种说法。对于他的姓名,探讨者尚不多见,而李一氓先生推测“萨都刺”其名,中间应有省略。他的原名,应该是萨××·××都刺(见《扬州师院学报》1983年3期《回族诗人萨都刺姓氏年辈再考订》)。参照元代大量外族进入中原之后的命名习惯,如廉惠山、贯云石等,可以认为,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廿周年。在我国历史上,回族富有革命传统和创造精神,对祖国经济、文化诸方面做出过卓越贡献,曾产生了许多有名的政治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元代的萨都刺就是其中一位负有胜名的诗人。萨都刺(约出生于十三世纪末),字天锡。号直斋,本属回族的答失蛮氏,其祖父因功留镇代郡,遂为雁门(山西代县)人。泰定四年进土,官至河北廉访经历,晚年曾投人民起义军方国珍幕下。著有《雁门集》、《萨天锡诗前后集》等书。萨都刺的诗词创作造诣很高。他的诗篇,大多是歌颂祖国的锦绣河山和描写塞外风光,也有不少关怀民间疾苦之作。例如,《过居庸关》《题画马图》等诗,揭露了掠夺战争的残酷,表现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鬻女谣》和《早发黄河即事》等诗,用贫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谴责了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7.
元代回族诗人萨都刺(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山西代县人,有《雁门集》行于世。在“舍弓马而事诗书”的西北少数民族诗人勃尔崛起的元代诗坛上,“文心绣腑,绰有风华”(潘是仁语)的萨都刺,文学成就最为突出。他的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杨维桢《宫词序》);他的词,雄健高亢,被人推为“元词之冠”(林人中语)。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回族文  相似文献   

8.
在回回族源中,除了元代以前的“回回人”和元代从中亚返回“中原”故土的回回人,以及蒙古、维吾尔等族人加入回回行列之外;汉族加入回回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因为汉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主体民族,而回族的出现和形成,又是在和以汉族为主的民族在大分散中杂居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回汉杂居、回汉通婚、回回人在各地屯田、回回人在政治上的优遇、回汉人民在工商业上的共同劳动和迁徒,都给予汉族融于回回之中成为历史的必然。因此,研究回回族源问题,对于汉族加入回回行列也应予以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萨都剌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回族文学的“鼻祖”。元代是回回民族的形成期 ,也是回族文学的形成期。萨都剌以他丰厚的诗作 ,过人的才思 ,刚柔相济的风格独占元代文学的鳌头。萨都剌的诗在元代就有着极高的声誉 ,在元诗由宋返唐的进程中 ,萨都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回族重商思想散论马建春在中华56个民族中,回回人以擅长经商、乐于经商而昭示出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史籍中有“回回蕃商”、“识宝回回”、“买卖回回”的别称,更有“回回善营利”以及““旱码头,大市场,回回行商遍四方”的说法。唐宋以来,连接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丝...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回族,是元、明时期开始形成为一个人们共同体的。因此,回族商业应当视为从元代回回商人的活动开始。但是,从中国回回的来源看,尽管他们“主要的就是元时被征服投降了蒙古军并随蒙古军进入中国的‘回回氏’,”然而唐、宋时期留居于中国的波斯、大食商人(俗称“蕃商”)或是他们的后裔毕竟也是回回的组成因素之一。而且,从其经营内容、经营方式方面看,他们和元代的回回商人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告诉我们,从唐、宋时期蕃商的活动到元代  相似文献   

12.
五千木氏     
小的时候,不知道家乡的山叫什么。小学语文老师用手指指向窗外不高的山说:“家乡的山叫大罗山。”同学们“哦”的一声回应:“原来家乡的山叫大罗山!”温州的大罗山海拔不足千米,方圆不过两百里,却神奇地养育了大山脚下千家万户。木姓5000来人不过是大罗山脚下,千家万户中平常一家。木姓的源出很多,颇为复杂,据文献记载,起码有以下几个出处: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回族中有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如在回回经名中“沙阿得”一名较多,其后裔就直接取“沙”为姓。而温州的木家,据温州木家族谱《广川郡木氏宗谱》记载,源自端木。端木  相似文献   

13.
回回族源中,元以前的“回回人”有少数是西亚大食人定居中国与汉族通婚者及其后裔;并有在元朝收复中亚及统一中国过程中,将大批在中亚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原从中国西北地区迁往葱岭西的东突厥回鹘人和操突厥语的各族人随蒙古军迁回,并在统一中国过程中,为了战略上的需要、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这一批从中亚返回“中原”故土的人,是回回的基本核心部分。以这批人为核心,而又在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条件参加到回回行列中的人,也是回回族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萨都剌是元代著名诗人,目前学界多认同他籍贯雁门的说法,但由于这一说法的主要文献依据是《雁门集》所录干文传作的萨都刺小序,而这个序因文献来源不明,错讹连篇,真假遭到学者的质疑。以这个小序之外的五种文献为依据,考证萨都刺籍贯燕山,即大都,而非雁门。  相似文献   

15.
萨都剌简论     
萨都刺是元代独具特色的诗人。长期以来,关于他的族属、生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颇有争议。本文全面论述了萨都刺的生平、思想与创作,并就他的生卒年月、族属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萨氏并非蒙古族、维吾尔族,而是回族。他的一生约活了八十多岁,晚年避元末农民大起义而隐居。他的一生“以诗鸣世”,是元代独成一家的诗人。他为中国诗歌园地增添了一种新的活力与北方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东北部的敖龙布鲁格与巴彦木仁两个苏木一带居住着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当地的人们称他们为“蒙古回回”或“回回蒙古”;也有些人称他们为“缠头回回”或“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敖龙布鲁格和巴彦木仁两个苏木最为集中,占当地蒙古族总人口的70%至80%,此外还有一些人散居  相似文献   

17.
萨都刺为元代回回族的杰出诗人。他的创作心态有三个来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蒙古文化和汉文化。回回族的性格使他的诗较少羁旅之愁和地域偏见,具有宽宏的观察角度,但缺乏整体感,难以与汉族的诗大家比肩。他对蒙古族文化采取欣赏接受的态度,但对其以征战为荣的思想不苟同。与汉族文人、僧侣密切交往,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汉族的历史意识、哲学思想、文学传统。诗作风格兼有北方文学的阳刚之美和南方文学的阴柔之美。  相似文献   

18.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表征的民族共同体,从“回回”到回族这一转变中,回回含义的变迁复杂、曲折,有必要对回族族称的来源进行梳理,分析其族称及族源。  相似文献   

19.
哈刺赤起源于钦察国,伯岳吾氏.元代形成钦察卫,身兼“近侍、宿卫、主湩”数职.其“近侍、宿卫”二职与鲜卑人的“曷刺真”相同.钦察卫是哈刺赤的本卫,但也有其他部落的成员参与其中.钦察卫的主要任务是镇戍和经营牧业,但也有一定规模的屯田.明军北伐,元军残余逐次北撤.大都周围、上都及北方各大牧场的哈刺赤宿卫军有可能随皇帝和皇宫撤至蒙古本土.  相似文献   

20.
自伊斯兰文明进入中国之时起,就开始了最初的汉-伊斯兰文明对话。蒙元时代入华回回人是回族的主源。在13-14世纪的中国,波斯语是旧大陆的主要国际交际语(lingua fran-ca)之一和元代的主要外交语言,是回回人的共同语和新母语,是元代三种官方语言之一。元代回回人在人种相貌体质上与汉人有较大区别,但后裔逐渐放弃自己的母语,改用汉语汉文。在母语转换的过程中,回回人经历了一个双语时期。当代部分回族与西北的东乡族、保安族与撒拉族人民中还流行着一种用阿拉伯文与波斯文字母为基础拼写的文字,即始创于明代中期以后的“小经”文字。创制“小经”文字的人可能是生活于社会底层的回回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